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脾胃肠病证嘈杂课件

脾胃肠病证嘈杂课件


2.胃虚 临床表现:嘈杂时作时止,口淡无味, 食后脘胀,体倦乏力,不思饮食,舌淡 脉虚。 治法:健脾和胃。 方剂:四君子汤加山药、草豆蔻。 备选方:①若气滞较甚者,可用香砂六 君子汤;②若胃阴不足,饥不欲食,大 便干结,可用益胃汤益胃养阴。
3.血虚 临床表现:嘈杂而兼面白唇淡,心悸 头晕,失眠多梦,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补益心脾。 方剂:归脾汤。 加减与备选方:气血亏虚明显者,可 合用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营汤等。
九、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明辨胃热、胃虚、血虚:胃热嘈杂多 由饮食所伤而致,见舌红、苔黄,脉滑 数。胃虚嘈杂多因素体虚弱、劳倦所致, 可有胃气虚及胃阴虚之不同。血虚嘈杂 兼见气血两亏之表现。
(二)治疗原则 补益胃气。
(三)分证论治


1.胃热 临床表现:嘈杂而兼恶心吐酸,口渴 喜冷,口臭心烦,脘闷痰多,多食易饥, 或似饥非饥,舌质红,苔黄干,脉滑数。 治法:清胃降火,和中化痰。 方剂:温胆汤。 加减:热盛者,加黄连、山栀等,以 增强其清热和胃功效。
(四)其它疗法 番石榴 30g ,焙干研极细末,过筛, 1 日3次,每服9g,饭前半小时服。治嘈杂、 胃酸过多。
十、转归与预后 嘈杂若单独发病,经辨证治疗,多能 转愈。但本病若随其它疾病而发,其转 归及预后,又常与它病的进退关系密切。 十一、预防与调护 根据本病发生的原因,应注意饮食有 节,食宜清淡,勿恣食肥甘生冷,保持 心情愉快,避免精神刺激,适当参加体 育锻炼。
八、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 1 .以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 痛非痛,胸膈懊侬,莫可名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2.与吐酸、胃痛常相互并见。 3 .上消化道 X 线及内窥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及鉴别诊断。
(二)鉴别 与吐酸鉴别:二者在病因病机上有许多 相同之处。但胃酸是胃中不适,口吐酸 水,嘈杂是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 非辣,似痛非痛,胸膈懊侬,莫可名状, 或得食而暂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 心,胃脘作胀。
五、病 性 有虚实寒热之分,亦可为虚实夹杂。 六、病 程 单独发病,病程短。
二、病 象 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 非痛,胸膈懊侬,常兼见胃痛、吐酸。 三、病 位 在胃,与肝脾相关。 四、病 类 分虚、实二类。
七、病因病机 病机关键:胃虚气逆。



1.饮食不节 由于过食辛辣香燥,醇酒肥甘,或 粘滑难消化之食物,积滞中焦,痰湿内聚,郁而 化热,痰热内扰而成本证。 2.情志不和 肝主疏泄,忧郁恼怒,使肝失条 达,横逆犯胃,致肝胃不和,气失顺降而致嘈杂。 3.脾胃虚弱 由于脾胃素虚或病后胃气未复, 阴分受损,或过食寒凉生冷,损伤脾阳,致胃虚 气逆,扰乱中宫而致本病。 4.营血不足 素体脾虚,或思虑过度,劳伤心 脾,或因失血过多,皆能造成营血不足,使胃失 濡润,心失所养,致嘈杂。
【附】 嘈杂
一、概 述

嘈杂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 辣,似痛非痛,胸膈懊侬,莫可名状的 一种疾病。常和胃痛、吐酸等病同时并 见,亦可单独出现。


嘈杂始见于元· 朱丹溪《丹溪心法》:“嘈杂, 是痰因火动,治痰为先”,又说:“食郁有 热”。《景岳全书· 杂证谟· 嘈杂》说:“嘈杂 一证,或作或止,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 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 胸膈懊侬,莫可名状,或得食而暂止,或食已 而复嘈,或兼恶心,而渐见胃脘作痛。” 清· 程钟龄《医学心悟· 嘈杂》对本证的论述亦 甚可贵,指出若治失其宜,可变为噎膈。 嘈杂可出现于西医学多种疾病之中,如胃及 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和消化不良。
十二、小 结 嘈杂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 辣,似痛非痛,胸膈懊侬,莫可名状的 一种病证。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病 机可概括为痰热、肝郁、胃虚、血虚4个 方面,临床分虚实二类,实者多属胃热, 虚者属胃虚、血虚。治疗分别用清胃和 中,健脾和胃,补益心脾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