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脾胃肠病证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脾胃肠病证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脾胃肠病证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脾胃肠病证是指在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影响下,造成脾、胃、肠功能失调出现病理改变的一类病证。

临床常见主要病证有胃痛、吐酸、嘈杂、痞满、呕吐、呃逆、噎膈、反胃、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等,本章主要讨论胃痛、痞满、呕吐、呃逆、噎膈、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病证。

其中吐酸、嘈杂、反胃附在相关病证中,未详细介绍,其它与脾胃肠相关的病证归属于有关章节或其它临床学科中讨论。

脾与胃以膜相连,位于腹内,互为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又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与胃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人体对水谷的受纳、消化、吸受叫和输布生理功能。

故脾胃之病变主要表现为受纳、腐熟、转输等功能的异常。

脾为太阴之脏,喜燥而恶湿,得阳气温煦则健旺。

胃有喜润恶燥之特性,胃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也需要阴液的滋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气机通降。

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可出现便溏、腹胀、倦怠、消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职,又可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若胃受纳、腐熟及通降功能失常,则可发生胃痛、痞满及便
秘等病变;若胃气失降而上逆,可导致呕吐、呃逆等病症。

.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密切,脾胃有病,可影响其他脏腑,其他脏腑有病,也可影响脾胃。

脾胃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

脾虚化源不足,肝肾失其所养,若肾阳虚衰则脾失温煦,运化失职而致泄泻;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肝郁气滞易犯脾胃,引起胃痛、腹痛等。

脾主统血,如脾失统摄可致便血;脾失运化,则津液输布失常,水湿停聚,可致痰饮、水肿等,从主病之脏和相关体系着眼,分别将其归属气血津液和肾膀胱病证。

脾虚生痰,上干于肺脏可引发咳嗽;脾胃虚弱,血化源不足,则心失所养引发心悸等病变;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停聚则引发鼓胀等病症,亦将其分别归属于相关主要脏腑系统。

但临床应注意其整体联系。

大肠为“传导之官”,主传导糟粕和吸收大肠中糟粕水份,维持大便正常;小肠为“受盛之官”,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其病理改变皆属于脾胃系的范畴,而生理上又与脾胃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运化、排泄等,故将脾胃肠合并讨论。

临床常见主要证型
临床常见主要实证多因外邪或脾胃生理功能失常,导致寒邪犯胃、胃热炽盛、肠道湿热、食滞胃肠、寒湿困脾、湿热蕴脾、瘀阻胃络;虚证多由脾胃运纳失职,导致脾气不足、脾阳虚衰、胃阴亏虚、瘀阻胃络。

因脾胃及其与肝关系,常
兼肝脾不调、脾胃不和。


●主要证型
一、虚证
(一)脾气不足
主要证候:纳食减少,大便溏薄,食后脘腹作胀,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声低气短,肌肉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缓或濡细。

以食少、便溏、腹胀与气虚证共见为审证要点。

病机概要:脾气不足,运化失职。

多由素体脾虚或饮食、思虑、劳神伤脾,或因久病体虚造成。

治疗:补中益气。

四君子汤之类加减。

(二)脾阳虚衰
主要证候: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形寒怯冷,面白无华,喜热饮,泛吐清水,溲清便溏,四肢不温,或少气懒言,肌肉消瘦,舌淡苔薄白,脉濡弱。

以气虚证与虚寒证并见为审证要点。

病机概要:中阳虚衰,脾之温煦及运化失职。

多由胃病脾气虚证日久伤阳,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物,及年高体弱或病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所致。

治疗:温中健脾。

理中丸之类加减。

(三)胃阴亏虚
主要证候:胃脘灼痛隐隐,不思饮食,或嘈杂似饥,或饮而不欲食,干呕呃逆,口干唇燥,大便秘结,形体消瘦,
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以胃失和降、津亏液耗与虚热证共见为审证要点。

病机概要:胃阴亏虚,胃失濡润和降。

多因温热病后期,气郁化火或吐泻太过,过食辛辣香燥之品耗伤胃阴造成。

治疗:滋养胃阴。

益胃汤之类加减。

二、实证
(一)寒邪犯胃
主要证候:胃脘冷痛,轻则绵绵不止,重则拘急,遇寒加剧,得热则减,口淡不渴,泛吐清水,呃逆呕吐,舌淡苔白或白滑,脉迟。

以胃脘冷痛甚和实寒证共见为审证要点。

病机概要:寒邪犯胃,气机不通。

多因胃阳素虚,过食生冷,寒邪直中造成。

治疗:温胃散寒。

良附丸之类加减。

(二)胃热炽盛
主要证候:胃脘灼痛,拒按,渴喜冷饮,消谷善饥,或嘈杂吞酸,或口臭,或牙龈肿痛、溃烂或出血,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以胃脘灼热疼痛及实火内炽表现共见为审证要点。

病机概要:胃中火热炽盛,胃失和降。

多因胃热偏盛或情志郁火犯胃,或热邪犯胃,或过食辛热造成。

治疗:清胃泻火。

清胃散之类加减。

(三)肠道湿热
主要证候:腹痛,腹泻,大便溏黏,有热臭气味,或下痢赤
白脓血,里急后重,暴注下泻,肛门灼热,或伴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以腹泻或下痢及湿热征象为审证要点。

病机概要:肠腑湿热阻滞,传导失常。

多因外感暑湿或热邪,或饮食不洁造成。

治疗:清化湿热。

葛根芩连汤之类加减。

(四)食滞胃肠
主要证候:脘腹胀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或呕吐酸腐食物,或肠鸣腹痛,泻下不爽,泻下物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以伤食史、脘腹胀满疼痛,嗳腐吞酸,便臭为审证要点。

病机概要:食积不化。

多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造成。

治疗:消导化滞。

保和丸之类加减。

(五)寒湿困脾
主要证候:胃脘痞满,口腻纳呆,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头身困重,腹痛便溏,或肢体浮肿,舌苔白腻或白滑,脉濡或沉细。

以脾胃纳运功能障碍及寒湿内盛为审证要点。

病机概要:寒湿内盛,中阳被困。

多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因涉水淋雨,坐卧湿地,寒湿伤中;或过食肥甘,湿浊内生,困阻中阳造成。

治疗:温中化湿。

胃苓汤之类加减。


(六)湿热蕴脾
主要证候:脘腹痞闷,纳呆恶心,甚则呕吐,身重体困,或
见面目身黄,皮肤发痒,或身热不扬,汗出不解,小便色赤不利,或口苦口腻、大便溏泄不爽等,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以湿热内蕴与脾胃运化功能障碍表现共见为审证要点。

病机概要:湿热蕴阻中焦,脾失健运。

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过食辛辣肥甘,酿成湿热造成。

治疗:清利湿热,理气和中。

茵陈蒿汤合四苓散之类加减。

(七)瘀阻胃络
主要证候:胃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伴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以胃痛如针刺,痛有定处伴舌脉瘀血征为审证要点。

病机概要:瘀血内停,阻遏胃络。

多因气滞日久或其它久病造成。

治疗: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失笑散之类加减。

三、兼证
(一)肝脾不调
主要证候:胸胁胀满窜痛,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善太息,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或缓弱。


以胸胁胀满,腹痛肠鸣,纳呆便溏为审证要点。

病机概要:肝气郁滞,脾虚失运。

多因肝失疏泄,横逆克脾,或饮食、劳倦伤脾,脾失健运,反侮于肝,肝失疏泄所致。

治疗:疏肝健脾。

逍遥散合痛泻要方之类加减。

(二)脾胃不和
主要证候:胃脘部饱闷而胀,隐痛,食少,食后不易消化,嗳气,甚则呕吐,腹胀,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脉细。

以胃脘饱胀,嗳气,甚则呕吐为审证要点。

病机概要:脾失健运,胃失和降。

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和造成。

治疗:健脾和胃。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治疗要点
1.一般而言,脾胃病有虚、实、寒、热的不同。

虚证主要有脾气虚、脾阳虚、胃阴不足等;实证主要有寒湿困脾、湿热蕴脾、胃寒证、胃热证、食滞胃肠证等。

脾与胃的病变关系。

古人云:“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脾病多虚、多寒;胃病多实、多热。

中焦之虚常用健脾、补气、温中之品,中焦之实多用消导、和胃、泻热之药。

在治疗上应注意“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以及治脾毋忘调胃,治胃毋忘健脾原则。

因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所以在辨治脾病时,应注意湿易伤脾,故宜用醒脾化湿之剂,少.用甘润滋腻之品,以免助湿;治胃病时,当注意燥热易伤胃阴,应常用甘凉滋润之剂,慎用辛香燥热之药,以防伤阴。

2.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在治脾病时常用健脾、益气、升提之品;在治胃病时,多用和中、益胃、降逆之药。

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故治疗胃、肠病证时,常以通为主法。

3.脾虚可以生湿,湿邪可以困脾,往往互为因果。

脾虚湿聚多属本虚标实之证。

本虚为主者,治宜健脾,佐以化湿;标实之证则应祛湿为主,佐以健脾。

脾病常以湿为主要病理因素,因此燥湿、利湿、化湿为健脾常用之法,湿去则脾运自复。

4.脾胃肠病证可由他脏病变所致,如肝郁克脾致肝郁脾虚,肝气犯胃;肾阳虚衰,命火不温土致脾阳虚;胆火犯胃致胃失和降;肾水反侮,脾不制水等。

治脾可使其它脏腑疾病转归良好,治疗其它脏腑也有助于脾病的恢复。

所以临证时应全面考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