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人体解剖学二、课程性质人体解剖学是高等大专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与教育学,心理学共同构成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主要功能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本专业采用系统解剖学的体系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重点阐述神经系统。

三、课程教学目的旨在让学生一方面了解人体解剖学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从生理学角度理解其它学科,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采取讲授、谈话、实验、参观、练习等教学方法。

五、课程总学时本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总教学时数64学时。

六、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1、建议学时分配2、课程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绪论[教学要求]一、教学目的1、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定义。

2、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分科及发展情况。

3、理解人体解剖学的研究方法及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4、记忆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二、教学重点人体解剖学的定义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三、教学难点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四、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及分科(一)定义(二)人体解剖学的分科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二)研究方法三、人体解剖学的发展概况四、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二)生殖和生长发育(三)兴奋性(四)适应性五、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一)人体解剖学姿势(二)人体的基本切面1、冠状面——把人分成前后两面2、矢状面——把人分成左右两面3、水平面——把人分成上下两面(三)人体的基本轴1、冠状轴,呈左右方向2、矢状轴,呈前后方向3、垂直轴,呈上下方向(四)人体的方位术语1、上、下2、前、后3、内侧和外侧4、内和外5、近侧和远侧6、尺侧和桡侧7、胫侧和腓侧8、浅和深第一章细胞和细胞间质[教学要求]一、教学目的1、了解细胞的基本形态。

2、初步掌握细胞各结构及形态、功能。

3、理解细胞间质的组成。

二、教学重点细胞内部结构的功能三、教学难点细胞膜的功能线粒体的结构及功能四、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一、细胞的形态(一)细胞是机体结构与功能的最小最基本的单位(二)人体细胞形态及其性状的多样性(三)细胞在体积上也有很大差异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一)细胞膜1、结构:是由脂质双层膜所组成的。

2、功能:进行物质交换、能量转换与信息传递。

(二)细胞质1、基质:即所谓的细胞膜。

2、内含物:营养物、分泌颗粒,代谢产物。

3、细胞器: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微体、微管、中心体~~~~~~(三)细胞核1、核膜:与细胞膜相同结构的双层脂质膜。

2、核液:无定形液体部分。

3、核仁:一般有1——2个核仁,主要功能是合成核糖体RNA。

4、核纤维层5、染色质第二节细胞间质一、纤维二、基质第二章基本组织[教学要求]一、教学目的1、了解组织的分类及含义。

2、掌握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的分类及功能。

二、教学重点1、结缔组织的分类、分布、功能。

2、神经组织结构、分类、功能。

三、教学难点1、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

2、突触的定义及结构形式。

四、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一、组织的概述(一)组织由细胞和组织间质组成的细胞群体结构,是构成机体器官的基本成分。

(二)分类二、上皮组织(一)含义(二)特点(三)分类1、被覆上皮2、腺上皮3、感觉上皮:感觉功能三、结缔组织(一)结缔组织的特点(二)分类1、疏松结缔组织2、致密结缔组织3、网状结缔组织4、脂肪组织5、软骨组织6、骨组织7、血液与淋巴四、肌肉组织(一)骨骼肌组织(二)平滑肌(三)心肌五、神经组织(一)神经细胞1、结构①胞体:由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组成。

②胞突:树突、轴突③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轴突和包在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2、分类①根据神经元的胞突数目: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②根据神经元的功能: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3、突触(二)神经胶质细胞1、结构:多突起细胞,无轴突和树突之分。

2、功能: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绝缘和保护作用。

第三章运动系统[教学要求]一、教学目的1、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

2、知道骨的基本形态。

3、理解骨连接的方式、关节的构造及功能;肌肉的分类、结构。

4、掌握骨的结构、化学性质、成份及认识全身骨骼的名称。

二、教学重点骨的结构、功能与理化性质骨的生长与发育人体骨的组成三、教学难点1、关节的基本结构与辅助结构2、肌肉的构造与功能四、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骨一、骨的形态二、骨的结构(一)骨膜(二)骨质(三)骨髓三、骨的理化性质四、骨的生长和发育五、认识全身骨(一)颅骨(二)躯干骨(三)四肢骨第二节骨连结一、概述(一)骨连结(二)分类1、直接连骨2、间接连骨二、关节的构造(一)关节面(二)关节囊(三)关节腔三、关节的运动第三节肌肉一、概述二、肌肉的分类三、肌肉的基本的结构四、肌肉的辅助结构第四章消化系统[教学要求]一、教学目的1、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掌握消化管、消化腺的分布、结构及其功能。

二、教学重点1、胃壁的结构与功能。

2、小肠壁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3、肝的功能。

三、教学难点小肠壁的结构特点与功能四、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一)组成1、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2、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胰腺(二)功能: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摄取和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代身体运动及生命活动所需,并将食物残渣排出体外二、消化管的结构特点三、消化腺的分泌第二节消化管一、口腔(一)牙1、分类:切牙、尖牙、磨牙2、构造:牙冠、牙颈、牙根3、婴儿一般出生后8个月——2周半长牙,乳牙20个4、功能:具有咬切、撕扯、研磨食物的功能;辅助发育的功能;保持正常的面部表情(二)舌1、舌乳头的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有味蕾,可以感受味觉2、功能:具有感受味觉、触觉、搅拌食物、协助吞咽和辅助发育等功能二、咽三、食管四、胃(一)位置(二)组成(三)胃壁结构特点(四)功能(五)胃液的成分与作用五、小肠(一)组成1、十二指肠2、空肠3、回肠(二)小肠粘膜的结构特点(三)功能:对食物进行彻底的消化和吸收六、大肠(一)组成:盲肠、结肠、直肠、肛管(二)功能:吸收水分、盐类、分泌粘液、形成和运送粪便的功能第三节消化腺一、肝——是人体中最大的消化腺体(一)位置与形态(二)胆汁的成份与作用1、成份:胆汁粘稠而且味苦,呈金黄色,主要成份是胆盐、胆色素2、肝的主要功能①分泌胆汁②代谢功能③解毒功能二、胰(一)位置与形态(二)成份与作用1、成份:多种消化酶和大量碳酸氢盐2、功能:分泌胰液,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三、唾液腺(一)组成:腮腺、舌下腺、下颌腺(二)成份和作用:无色、无味、近于中性四、小肠腺(一)小肠液成份:粘蛋白以及多种消化酶,混有脱落的上皮细胞、白细胞和微生物等(二)作用:对食物进行彻底的消化与吸收第五章呼吸系统[教学要求]一、教学目的1、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掌握呼吸道的组成、分布、结构及功能。

3、掌握肺的组成、功能及特点。

二、教学重点1、呼吸系统的组成。

2、呼吸道和肺的位置、形态、结构和主要功能。

三、教学难点肺的组织结构和肺泡的结构特点。

四、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呼吸道一、鼻二、咽三、喉四、气管和支气管第二节肺一、位置与形态(一)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分居于纵隔的两侧(二)呈圆椎形,上为肺尖,下为肺底二、肺的解剖结构(一)呼气部1、导气部:主支气管——肺门——终末细支气管2、功能:具有输送气体的功能(二)肺的呼吸部1、组成:呼吸性细支气管2、功能: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三、幼儿肺的特点第六章泌尿系统[教学要求]一、教学目的1、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2、掌握肾的形态和位置、结构血管。

3、了解输尿管道。

二、教学重点1、肾的宏观、微观结构。

2、尿的生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尿液的生成及输送过程。

四、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组成二、泌尿系统的功能第二节肾一、肾的形态和位置(一)形态:肾是成对的实质性器官,形似蚕豆,左右各一,呈红褐色(二)位置:肾位于脊柱两侧,紧贴腹后壁二、肾的结构(一)宏观结构1、肾实质:皮质、髓质2、肾盂(二)肾的微观结构1、泌尿部:肾小体、肾小管2、排尿部:集合管、乳头管(三)尿的生成过程:尿的生成过程是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及其分泌与排泄作用等三个连续的过程(四)幼儿肾脏特点第三节输尿管道一、输尿管:是细长的肌性管道,左右各一二、膀胱:是贮存尿液的肌性器官,其形状、大小和位置,均随尿液的充盈程度而变化三、尿道四、幼儿输尿管道特点(一)输尿管:比成人宽,肌肉和弹性组织发育不全,易引起尿路感染(二)膀胱:储尿机能差,肌肉层较薄,肌组织和弹性纤维较差,排尿次数较多(三)尿道:尿道短且生长速度较慢,易感染第七章心血管系统[教学要求]一、教学目的1、了解心的位置、形态、结构。

2、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和血液循环的途径。

3、理解各种血管的结构、分布。

二、教学重点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和血液循环的途径。

三、教学难点血液循环的途径。

四、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一)组成1、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推动血液在心血管中因而复始流动2、血管: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二)功能二、血液的组成及循环途径(一)血液的组成1、成份:血浆、血细胞2、功能:具有多方面的功能3、血浆:主要功能是运输血细胞,养料和代谢产生的废物4、红细胞: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份5、白细胞:包括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6、血小板:无色、无核、形状不规则。

主要功能是促进止血和加速血液凝固7、幼儿血液组成的特点(二)循环系统1、总血液循环2、体循环3、肺循环——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第二节心一、心的位置与形态(一)位置:心位于胸腔内,左、右两肺之间,隔肌之上(二)形态:心的大小与本人右手握笔形态和大小接近二、心的结构(一)心腔:心脏分为四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二)心壁:心内膜、心肌层、心外膜三、幼儿心脏的特点(一)心脏的重量、容量和心肌厚度(二)心率:年龄越小,心率越快第三节血管一、血管的概述二、血管壁的一般构造三、肺循环的血管四、体循环的血管五、血压(一)动脉血压(二)毛细血管压(三)静脉血压第八章淋巴系统[教学要求]一、教学目的1、了解淋巴系统的组成。

2、掌握主要淋巴器官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

二、教学重点1、淋巴结的构造特点、分布、功能。

2、脾的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