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重庆日报】(作者:傅剑秋重庆市社科联主任)重庆人文精神是千百年来重庆人民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中生产生活所形成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观念,它体现了人们对生产对象、生产方式、劳动关系以及社会交往的态度;同时,重庆人文精神又与重庆人民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相一致,体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联系。
因此,重庆人文精神既是历史人文的概括,也是现实发展的要求,是三千万重庆人民的精神面貌的总体特征的显示。
我认为可以用四句话来对重庆人文精神作初步的提炼:淳朴重义,勤劳奋勇;诚信互助,豁达时尚。
重庆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巴人迁徙、繁衍、发展和进步的历史,巴人由丰饶富足的楚地,西迁至生存环境恶劣的地域,需要顺应自然、适应自然,进而通过集体的力量改造自然。
在发展的过程中,巴人还要抵御外来侵略,拓展生存疆域。
所以,集体协作、团结互助是巴人最核心的价值观。
集体、互助的价值理念,需要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这种信任的基础就是,人人都要勤劳,个个都要互助,把自己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遵循共同的道德,履行对集体的承诺和应尽的义务。
人与自然的联系越是密切,相互之间的影响就越是深刻。
巴渝山地的自然条件,固然有道路的曲折、耕作的艰辛,但同时也赋予了重庆人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巴人骁勇善战,自古出武将,巴曼子将军割头以谢楚,声名誉于海内,也是重庆人性格的写照。
近代以来,重庆因通江达海,成为西部地区最早的开放城市。
清朝时期的重庆为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促进西部和东部经济的交流,起了巨大作用。
得风气之先,境外的商品,要通过重庆进入西部;西部的原料,要经过重庆进入沿海。
没有重庆的发展,就没有西部的发展。
这样的历史地位,使重庆人具备了豁达的胸襟和开放的眼界。
领风气之先就是时尚,邹容似的时尚,卢作孚似的时尚。
重庆同时又是移民次数多、规模大的地区,历史上共出现六次大移民,仅现代史上就有两次大的移民。
山南海北的人由四面八方来到重庆,融合进中原文化、北方文化和沿海文化,使重庆人文具备了对海内各种文化兼收并蓄和融会贯通的能力,使重庆人具备了热情好客、乐观豁达的开放胸襟。
抗战时期,重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人文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作为远东反法西斯战争的指挥中心,重庆在民族危亡的时刻,肩负起了重任,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重庆人的英勇,重庆人的百折不挠,重庆人的豁达乐观,在全世界人民面前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是体现周恩来、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的红岩精神。
在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争取人民解放的艰苦斗争中,重庆人民冲锋陷阵,舍生忘死,为后代留下了可贵的精神财富。
红岩精神在一代又一代重庆人身上发扬光大,已经深深融入到重庆人文精神之中。
总之,淳朴重义,勤劳奋勇;诚信互助,豁达时尚的重庆人文精神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包容性,既有继承,又反映了随历史发展而与时俱进,同时还具有区别于其他地方人文精神的特征。
重庆人文精神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和作用于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
在社会稳定时期,人文精神引导人们共同创造,无私奉献,睦邻友善,互助和谐,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在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精神引导人们秉持坚定的理念,确立共同的目标,开放创新,勇于变革,积极促进社会的转型和进步。
重庆人文精神是加快重庆发展,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实现重庆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精神力量。
培育重庆人文精神,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抓好教育。
人文精神是城市之魂,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中概括提炼的重庆人文精神,要深入重庆人的心中,成为重庆人的价值观念,进而为国内外人士认可,必须抓好引导、灌输和教育。
学校、社区、机关、工矿、村社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把培育重庆人文精神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重要内容,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都要突出这方面的要求。
要通过学习和了解重庆历史,特别是重庆近现代史,使重庆人民对先辈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昂扬向上和无私奉献的事迹产生敬仰之情,激发人们热爱重庆、振兴重庆的创造热情,使重庆人文精神获得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行动的自觉。
其次要抓好舆论宣传。
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使重庆人文精神在电视屏幕、报刊版面以及互联网上生动地经常地体现。
出版单位要围绕重庆的悠久历史和火热现实生活,出版更多更好的表现重庆人文精神的好作品,使人们吸取精神力量。
要通过戏剧、电视剧、歌曲音乐、舞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弘扬重庆人文精神,把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
三是要开展好各种活动。
充分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纪念活动、节庆活动,扩大重庆人文精神在群众中的影响。
通过各种广场健身活动,各种历史知识、社科知识的展览普及活动等,提升人们精神境界,培育人们的人文精神。
要创造机会,多举办各种类型的国际会议,办好全国性的会展,扩大重庆人文精神的影响。
四是要树立好品牌。
重庆人文精神不能仅停留在口号上,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要通过重点打造历史人物、民主革命先驱、爱国工商企业家和革命志士等人物品牌,钓鱼城、红岩村等历史遗迹品牌,长江三峡、大足石刻、山城夜景等景观品牌,赋予这些品牌以重庆人文精神的内涵,使之产生独特的感染力与冲击力。
(重庆市社科联(《重庆社会科学》杂志社)从一个古代军事要隘,国重发展的消费品市场体系。
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61.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1%。
作为长江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夏季平均气温在27-29℃,日照总时数1000-1200小时,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温润多阴、雨热同季,常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素有"巴山夜雨"之说。
2004年平均气温18.4°C,年总降雨量1182.1毫米。
辖区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
地界东临湖北、湖南,南接贵州,西靠四川,北连陕西。
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地形大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起伏较大。
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成层性明显,分布着典型的石林、峰林、溶洞、峡谷等喀斯特景观。
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
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流程长达665公里,横穿巫山三个背斜,形成著名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即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
重庆中心城区为长江、嘉陵江所环抱,夹两江、拥群山,山清水秀,风景独特,各类建筑依山傍水,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素以美丽的"山城"、"江城"著称于世。
特别是美丽迷人的"山城夜景",每当夜幕降临,城区万家灯火与水色天光交相辉映,灿若星河,蔚为壮观,堪称奇观。
重庆市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下辖40个行政区县(自治县、市),有15个区(万州区、涪陵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万盛区、双桥区、渝北区、巴南区、黔江区、长寿区);4个县级市(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21个县(自治县)(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武隆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是中国目前行政辖区最大、人口最多、管理行政单元最多的特大型城市。
重庆以汉族为主体,此外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壮族、布依族、蒙古族、藏族、白族、侗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羌族、仡佬族等49个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75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最多,有113万人,其次苗族约52万人,主要分布在黔江开发区的五个民族自治县和涪陵地区。
全市总人口3144.2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5.6%,以土家族、苗族为主。
重庆地下、地表资源丰富,组合条件较好,利用价值高,开发潜力大,是我国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之一。
市域植物资源丰富,6000多种各类植物中,有被称植物"活化石"的桫椤、水杉、秃杉、银杉、珙桐等珍稀树种,森林覆盖率20.49%。
国家级自然保护和名胜区南川金佛山,植物种类达333科5880种,有银杉、方竹、银杏、大茶树、人参等珍稀植物52种,有黑叶猴、金钱豹等国家级保护动物36种。
重庆药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地之一,大面积山区生长的野生和人工培植的中药材有2000余种,主要有黄连、白术、金银花、党参、贝母、天麻、厚朴、黄桕、杜仲、元胡、当归等,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连产量居全国第一。
全市有栽培植物560多种,主要是水稻、玉米、小麦、红薯四大类,尤以水稻居首。
除粮、油、蔬菜等农作物外,还有油菜、花生、油桐、乌桕、茶叶、蚕桑、黄红麻、烤烟等名优经济作物,有"柑桔之乡"、"油桐之乡"、"乌桕之乡"的称号。
涪陵榨菜誉满全国,是著名的"榨菜之乡"。
果树作物主要有柑桔、甜橙、柚、桃、李等,尤以柑桔最具盛名。
域内各类动物资源600余种,有金丝猴、华南虎、蜂猴、黑鹳等近100种国家重点珍稀保护动物;40余种畜禽类动物中,荣昌猪为全国三大猪种之首,有"华夏国宝"之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为全国最大的长毛兔生产基地。
重庆市市花---山茶花,系山茶科,常绿小乔木,花期长,抗污染,易栽培,品种达73种。
花色鲜艳,有淡红色、紫红色、白色、复色等。
花瓣类型有单瓣类、复瓣露心类、托桂类、曲瓣类、半平瓣类和平瓣类。
在巴蜀地区栽培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1986年,山茶花被正式命名为重庆市市花。
重庆市市树---黄葛树(又名黄桷树),系桑科,榕属,落叶乔木。
黄葛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它根深杆壮,枝繁叶茂,生长快,寿命长,忍高温,耐潮湿,抗污染,即使置身于悬崖峭壁,也迎风昂首,茁壮成长。
自古重庆地名以黄桷冠之者众,北魏《水经注》载:"江水又东经黄桷峡(铜锣峡)。
"宋《图经》云:"涂山之足,有黄桷树,其下有黄桷渡。
"重庆至今仍有黄桷垭、黄桷坪等地名。
1986年,黄葛树被正式命名为重庆市市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