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方文学专题

东方文学专题

东方文学专题
一、名词解释
1、吠陀文学:
答:“吠陀”原是“知识”或“学问”之意,后来经过宗教化的解释,转化为“圣典”或“圣经”之意。

作为书名,它是古代印度一些文献的总称。

在古印度“文学”和“文献”同义,所以“吠陀文学”就有了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就是指四大吠陀本集;广义则是指婆罗门对《吠陀本集》进行注释或解说而产生的各种文献,一般称作“吠陀文献”,如《梵书》、《奥义书》等。

2、苏菲文学
答:“苏菲”是阿拉伯词汇,意为羊毛,因该派成员身穿粗毛织衣以示质朴而得名,是伊斯兰教内部的神秘主义派别,专注于精神修炼,以求达到“人主合一”的最高境界。

在伊斯兰教中,他们以宣扬苏菲教义及其神秘主义哲理为主旨,诗歌成就高于散文。

阿拉伯最有名的苏菲诗人是伊本·法里德,代表作《酒颂》、《神秘的历程》等。

3、东学西渐
答:在东方文学中,“东学西渐”主要是指在上古和中古时期,东方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古代世界文学最早的发源地,从而这个时期东方文学的成就向西方传播,对西方文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的情况。

这里的“东学西渐”,是与近现代东方文学中“西学东渐”的情况相对应的。

表现在例如:在人类思想的全部历史中,没有第二部书能像古希伯来的《圣经》文学那样长期统摄西方的精神领域,并成为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之一。

它对西方的思想意识、哲学观念、宗教理论、伦理道德、政治法律、文学艺术以及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为重要而深广的影响。

4、《吉檀迦利》
答:《吉檀迦利》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部诗集,也是最能代表他的创作倾向和艺术特色的诗集。

“吉檀迦利”是献诗的意思,是献给神的诗。

泰戈尔是一个泛神论者,他所信奉的神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偶像,而是他的理想、希望和光明的化身。

《吉檀迦利》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泛神、泛爱的思想,二者在诗中紧密结合,泛爱思想是基础,是要达到的目的。

正是这种结合所呈现的不同表现,构成了《吉檀迦利》诗歌的神秘主义特色。

诗中通过神秘主义的描写,既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希望----探求----失望这三者的不断反复、不断撞击的矛盾心情,又表现了诗人追求宁静、和谐、自由欢快的美好境界的爱心和愿望。

5、战后派
答:“战后派”是最能代表二战后日本文学走向的创作流派。

“战后派”的作家大都在战争年代备受摧残和迫害,断送了青春年华。

因此,反映侵略战争给人们造成的心灵创伤、探讨战争悲剧的根源,成为他们创作的主要倾向。

另外在艺术上他们采用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手法,不拘泥于对外部世界的描绘,而侧重于深层心理世界的开掘,力图确立新的表现形式。

著名作家主要有野间宏、椎名麟三、梅崎春生等。

其中野间宏是这一派的代表作家,长篇小说《真空地带》是他的代表作。

二、简答题
1、简述《吉尔伽美什》的基本思想倾向。

答:《①历史层次全面地展现了过渡时期的社会面貌;赞美为民立功的英雄人物和英雄行为,歌颂勇于违抗神意的斗争精神;②哲理层次探索生命的奥秘,说明了人的自然生命有限,死之不可避免,渴望永生只是徒劳的幻想,但是精神可以永存;③在同自然暴力和社会暴力的斗争中,突出了史诗的英雄主义主题。

2、日本中古文学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答:中古日本文学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表现在:
(1)奈良时期(710—793)。

第一部书面文史著作《古事记》是日本神话传说的总集,《日本书纪》也收录了一些神话传说:奉神命从天而降,第七代配偶神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兄妹结合,生下日本诸岛、山川草木,以及支配诸岛和万物的太阳女神天照大神、月亮男神和八百万神。

《怀风藻》是日本最早的汉诗集。

“和歌”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是本期的主要成就:《万叶集》确立了日本“和歌”的民族形式(长歌、连歌、短歌和俳句),开创了
日本抒情文学的传统(成为历代抒情文学的典范和推动力),孕育出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胚胎(“物哀”萌芽、“四季感”“季物”“季题”、白色为美)。

(2)平安时期(794—1192)。

贵族文学繁荣。

物语、日记、随笔是本阶段最有成就的领域。

“物语”一词最初是“语说事物”之意,后来随着不少叙事性作品以此命名,逐渐演变为“故事、传奇”之意,“物语文学”是对日本以“物语”命名的叙事性文学作品的总称。

“物语文学”的鼻祖是《竹取物语》,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是最高成就,道纲母的《蜻蛉日记》(又译作《螟蛉日记》,螟蛉即朝生暮死的蜉蝣)抒写作者21年不幸的婚姻生活,开女性日记之先,清少纳言的《枕草子》抒发对自然的赞美之情、感叹社会和人生,是随笔文学的代表作,与《源氏物语》并称为平安文学双璧。

(3)镰仓室町时期(1193—1602)。

有三种文学:武士文学兴起——军记物语的代表作《平家物语》刚劲豪迈的风格、散韵结合的文体、后世创作的母体。

町人文学后来居上——古典戏剧的两种形式:充满象征梦幻色彩的歌舞剧能(脚本称谣曲)和富有讽刺幽默的科白剧狂言,前者的代表是世阿弥的《熊野》,后者的名作是集体创作的《两个侯爷》。

因战乱而形成的隐逸文学的两位代表:鸭长明的随笔《方丈记》(前半部抒发人生无常的感叹,后半部诉说隐居生活的清静)和吉田兼好的杂著《徒然草》(是一部根植于无常观的人生论、处世论)。

《徒然草》和清少纳言的《枕草子》被誉为日本散文(随笔)的双璧。

(4)江户时期(1603—1867)。

市民文学取代武士文学成为文坛主流。

俳句、浮世草子(通俗艳情小说)、净琉璃(木偶戏)、歌舞伎(歌舞剧)创作繁荣。

分别代表诗歌、小说、戏剧这三种文学样式成就的是“江户三杰”:“俳圣”松尾芭蕉的俳句集《俳谐七部集》,代表作《古潭》;日本最早描写商人生活、最能体现市民阶层精神面貌的井原西鹤反对封建礼教及禁欲主义的小说《好色一代男》(艳情小说的发韧之作)、《好色五人女》(描写商人社会中五个家庭主妇的爱情生活)和描写商人经商发财的《日本永代藏》;近松门左卫门反映下层市民爱情悲剧的剧作是《曾根崎情死》和《天网岛情死》。

3、简析《雪国》的思想意蕴。

答:描写了生活于社会底层的艺妓的悲惨命运,表现了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取精神和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同时也有消极的方面,这就是流露出了虚无悲哀的的思想情绪(表现生的悲哀,死的诱惑)。

三、论述题
1、论述«圣经»的地位和影响。

答:流传至今的希伯来《圣经》、《次经》、《伪经》和40多年前发现的《死海古卷》,组成一大文学宝库,为世界古代影响最大的文学四大宝库之一,和中国、印度、希腊文库并列。

其中,《圣经》随着基督教传道了全世界,成为世界上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文学著作。

从出版发行量上来讲,共计25亿多册,号称“万书之书”。

1、以《旧约》为代表的希伯来文化同古希腊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欧洲文化的两个“发源地”。

它的思想观点渗透到西方社会的各个领域,甚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循的法则和道德准则。

2、《圣经》的传播和翻译,推动了西方国家语言的规范化和文字的形成。

3、《圣经》为后世西方文学家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文学家取材的宝库和土壤。

如《失乐园》的作者弥尔顿的作品均取材于《圣经》,还有但丁的《神曲》、
歌德的《浮士德》及托尔斯泰的《复活》等均受《圣经》的影响。

4、《圣经》提供了世界性的成语典故,丰富了各国语言的内涵和表现力,如:天堂、禁果、上帝、先知、复活、忏悔这些词广泛应用于各国的语言中。

5、《圣经》通过穆罕默德和《古兰经》影响了伊斯兰文化。

《古兰经》种的大量传说和词汇都来自于《圣经》。

2、简析沙恭达罗的形象。

答:沙恭达罗是伽梨陀婆的《沙恭达罗》中的女主人公。

她是追求自主婚姻、具有叛逆性格的下层善良妇女的形象,也是印度古代理想妇女的典范和古代女性美的化身。

一方面是她的外在美,她“天生丽质”,有一种天然的美;另一方面是她的内在美。

这与她的自然美和谐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她心地纯良质朴,性格温柔细腻,在净修林中,与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互相依恋,与女友之间互相爱护、和睦相处、对待义父母尊重有加。

(2)她对爱情的大胆、执著的追求。

她对爱情的追求是很纯洁的,她的爱情的火花是自然而然引发的,没有任何虚伪,大胆吐露心声。

她与国王以“干闼婆”方式结合,表现了对传统礼法和修道院中清规戒律的极大蔑视。

(3)她柔中有刚,不是逆来顺受,而是果敢刚强,她不顾路途遥远,千里寻夫,重视感情,而对于国王的背信弃义,她义正言辞,但又不失身分、态度庄重,并且毅然决然得离他而去,不失矜持,显示了大无畏的反抗精神。

总之,沙恭达罗的性格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展,但其真诚、坦率、温柔的主导性格仍然十分鲜明。

作者在这一形象上寄托了对女性的美的理想形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