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一.识记1.心理学:现代心理学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他们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科学。
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心理现象,同时也考人的行为,并且探讨心理现象与行为之间的规律性的关系。
2,个体心理的结构:(一)个体心理心理过程(认知活动,情绪活动,意志活动)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二)社会心理3,大脑四爷的各自功能枕叶:视觉区颞叶:听觉区额叶:躯体运动顶叶:躯体运动4,科学心理学诞生的年代,奠基人和标志性事件科学心理学诞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心理问题。
从这以后,心理学脱离了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5,现代心理学的流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1)构造主义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就是分析心里经验的结构,寻找心理的元素,构造主义认为心理的基本元素主要有感觉,意象,情感三类,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有这些元素构成的。
而在研究方法上,构造主义强调内省的方法,及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依靠人们对自己经验的观察与描述。
二,理解1,心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首先肯定人的心里对脑的这个特殊物质的依存性,强调人的心理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及人脑的产物和机能。
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心理,意识第二性的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先有物质而后有人的心理,意识。
心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从此原理出发,辩证唯物主义正确地阐释了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生理与心理的辩证关系,明确指出:心里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2,大脑两半球的关系是什么?言语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理论推理;空间知觉功能则主要定位与右半球,该半球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
3,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道德性原则三,应用1,心理学为什么要考察人的行为?探讨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人的心理与人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通过直接考察和研究人的行为,可以了解人的心理。
心理和行为是不同的,但两者之间又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心理与行为的不同表现在:首先,心里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活动,而行为则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其次,心里是一种内隐的观念形态,行为则是一种外显得躯体运动和生理变化。
心理与行为有密切的联系,心理支配调控行为,行为表现与反馈心理。
2,为什么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必须学习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可以描述学生心理状况和发展水平,解释与说明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与问题,预测与控制教育主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
第二章一,识记1,感觉知觉的含义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应。
2,感受性,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感官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可以说是感觉的敏锐程度。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3,感觉适应,感觉对比,联觉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使感觉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
感觉对比:对比是同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器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分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联觉:联觉是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最常见的是色觉所引起的温度感觉。
4,记忆,记忆表象,前摄抑制,倒摄抑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应按信息加工理论,记忆就是人脑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表象:简称表象,它是指过去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
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过程的规律:遗忘过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之后的最初时间遗忘的最快,之后逐渐减慢,最后几乎不在遗忘,即遗忘速度“先快后慢”5,思维概念及特征,思维的基本过程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地反应,从信息加工的理论来看,思维是对信息的深入加工改造并使信息重新改组和构建的过程。
特征:概括性间接性基本过程: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具体化,系统化。
6,想像,幻想想像:想像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幻想:幻想是一种与人的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像,它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7,情绪与情感的概念及关系,情绪的分类及含义,情感的分类及含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有区别有联系。
区别表现在,第一,情绪通常指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如饥饿时得到食物的满意,愉快。
情感是指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如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学习失败带来的沮丧。
第二,情绪具有情境性,冲动性,和短暂性。
他往往由某种情景引起,一旦发生,冲动性较强,不易控制,而“时过境迁“后,情绪又随之减弱或消失。
与情绪相比,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是对人对事物稳定的态度体验。
第三,在个体发展和人类进化中,情绪发生早,是人和动物尤其是高等动物所共有的。
而情感发生晚,是人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社会性。
情绪与情感之间虽有区别,但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情绪总是依赖于情感,人的感情总是通过各种不断变化的情绪得以体现,离开具体情绪人的情感就不会存在和表现。
另一方面,情绪依赖于情感。
情绪的不同变化一般都受到个人已经形成的社会感情的影响。
情绪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背景。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促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人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人们在感知和欣赏事物时所体验到的有没的感觉。
8,意志,动机斗争的形式和含义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动机斗争:双趋斗争双避斗争趋避斗争双趋斗争:当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并存的目的,但又不能同时实现时产生的心里矛盾称为双趋斗争。
双避斗争:当一个人遇到两个威胁而都想避开,但又不能全避开时的心理矛盾称为双趋斗争。
趋避斗争:当一个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两种相反的动机时(对既有利则趋之,对己不利则想避之,即既想要又害怕要)的心里矛盾称为趋避斗争。
二,理解1,感觉的基本规律感觉包括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觉的适应,感觉对比,联觉,感觉的相互作用。
2,知觉的特征及各自的含义知觉的选择性:在一定时间内,人总是有选择的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把他们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对他们做出的清晰地反映。
这叫做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由不同的部分组成,有不同的属性,但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他知觉为一个整体。
知觉的理解性:在感知当前事物的时候,人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
知觉的恒常性: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其知觉对象仍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 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特征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是指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其印象在大脑中保留一段时间就消失的记忆。
短时记忆:指刺激停止作用后,其信息在头脑中保存一分钟左右的记忆。
长时记忆:指信息保持一分钟以上直至几天,几个月,几年乃至终生的记忆。
特点,信息保存时间长,信息容量大,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
4,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识记的目的和任务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识记的方法,5,如何的科学组织复习及时复习分配复习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动员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6,问题解决包括的阶段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7,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动机强度思维定势功能固着迁移的作用个性差异,8,再造想像,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再造想象:要正确理解词与实物标志的意义必须有丰富的表象储备创造想象:要有创造欲望和动机(首要条件)原型启发积极的思维活动三,应用1,挫折后的表现形式和处理的策略表现形式:消极表现,攻击行为固执行为退化行为白日梦逆反;妥协表现,自我安慰自我整饰推诿处理策略情境转移精神宣泄代偿转移心理咨询宽容受挫者第三章:心理状态一、识记1.注意的概念: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所谓选择性是指心理活动的对象和范围。
所谓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倾注于被选择的对象的稳定性和深入程度。
2、注意的分类及含义:⑴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⑵随意注意:有预定目地,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⑶随意后注意:事先有目的,几乎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3、注意的特征及含义: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从信息论的观点说,即指在注意点来不及移动的很短的时间(0.1秒)内神经系统所能接受的同时输入的信息量。
(注意广度受知觉对象制约,活动者活动任务与知识经验影响)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的保持在注意对象上。
(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可以用一定时间内工作效率的变化表示;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关;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
)注意的分配: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能够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一边口颂一首诗,一边写另一首诗。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的转移与分心不同。
)二、理解1、不随意注意产生的条件?客观方面:⑴刺激物强度的相对性。
⑵刺激物之间的对比性。
⑶刺激物的变化性。
⑷刺激物的新异性。
主观方面:人本身的主观状态。
2、保持随意注意的条件?⑴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⑵培养间接兴趣。
⑶合理地组织活动。
⑷排除外界干扰。
第四章个性心理一、识记1.个性的概念、特征概念: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独特的心理面貌。
特征:⑴个性的独特性⑵个性的相对稳定性⑶c.个性的整体性⑷个性的社会性2.需要、动机的概念需要:是个体生理需要和社会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3.气质、性格、能力的概念能力:就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是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性格:是个人对待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在个性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重要心里生活标志。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及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