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专题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根据古代的历法,每月最后一日叫做(),最初一日叫做()。
2.唐代诗人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西陆指(),诗中借指()。
3.六世纪初隋炀帝下令开凿的是从()和()两条运河。
4. 清朝实际任宰相之职的在康熙时期是(),雍正以后是()。
5. 魏晋以后,汉代原先的察举制发展为()。
6. 由朝廷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甄别选用士人始于()。
7. 中国古代男子二十岁行()礼,女子十五岁行()礼,是作为成年的标志。
8. 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簪在古代的作用是()。
9. 我国的图书目录工作和目录学研究的奠基之作是()和()。
10. 黄钟宫确定下来后,按三分损益的方法,可以产生五音,加上变宫和变徵,就是七音。
五音指的是()。
11. 贾谊《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文中山东指()以东的地区。
《汉书·儒林传》:伏生得《尚书》二十九篇,“以教于齐鲁之间,齐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山东大师亡不涉《尚书》以教。
”文中山东指()地方。
12. 汉武帝后,宰相的职权转到尚书台,其长官叫()。
13. 清人孙诒让所作()86卷内容丰赡,是研究《周礼》最好的本子。
二、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泉州、无锡和松江的古名分别叫()。
A.温陵梁溪广陵B.梁溪云间金陵C.温陵梁溪云间D.温陵云间梁溪2.传统的观点认为礼分“五礼”,即()。
A.吉礼凶礼军礼冠礼嘉礼B.吉礼凶礼军礼笄礼嘉礼C.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D.吉礼凶礼军礼仪礼嘉礼3.六部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其确切名称是()。
A.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B.吏部户部礼部法部政部工部C.政部官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D.学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医部4.秦汉九卿的重要特点是()。
A.区分君主家事与国事,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不相混杂。
B.区分君主家事与国事,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相混杂。
C.君主家事与国事不分,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不相混杂。
D.君主家事与国事不分,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混杂在一起。
5.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创始人分别为()。
A.释迦牟尼耶稣基督安拉B.释迦牟尼耶稣基督穆罕默德C.释迦牟尼上帝真主D.释迦牟尼上帝安拉6. 南京和扬州的古名叫()。
A.广陵和会稽B.广陵和金陵C.金陵和广陵D.金陵和温陵7. 现存《十三经》中,有三部书和礼有关,人称“三礼”,即()。
A《周礼》《仪礼》《五礼》 B.《周礼正义》《仪礼》《礼记》C《周礼》《仪礼》《礼记》D《大戴礼记》《周礼》《仪礼》8.六部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其确切名称是()。
A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B吏部户部礼部法部政部工部C政部官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D学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医部9. 世界三大宗教为()。
A佛教道教基督教B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C佛教天主教道教D佛教伊斯兰教景教10. 以个人力量编辑的以明代撰述为主的目录著作是()。
A明人高儒编撰的《百川书志》B清人孙星衍撰的《孙氏祠堂书目》C清人叶昌炽编辑的《语石》D清人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卫所制2.唐代五监3.分野4.拓本5. 二十八宿四、简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 翰林学士的名称怎么来的?2. 翰林学士的名称怎么来的?3. 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如何理解太守的称呼?4. 什么时候道教的形态真正完备了?五、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 谈谈“朝廷”一词的来历和与“廷”有关的文化问题。
2.从“冠”(古代的一种帽子)谈谈与它有关的文化问题。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试题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晦)(“朔)。
2.(昴宿)(秋天)。
3.(洛阳到涿郡(今北京))和(洛阳到余杭(今杭州))。
4.(南书房行走)(军机大臣)。
5. (九品中正制)。
6.(隋朝)。
7.(冠)(笄)。
8.(.固定发髻)。
9.(刘向的《别录》)和(刘歆的《七略》)。
10.(宫、商、角、徵、羽)11.(崤山函谷关)(齐鲁一带)。
12.(尚书令)。
13.(周礼正义)。
二、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C)2.(C)3.(A)4.(D)5.(B)。
6.(C)7.(C)8.(A)9.(D)10.(B)。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卫所制明代军队实行卫所制。
卫是基本的军事编制,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
其长官,卫称指挥使,所称千户、百户,旗下还有总旗、小旗。
皇帝的亲军从十二卫增至二十六卫,锦衣卫就是其中之一。
2.唐代五监唐代的五监是: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
五监为:①国子监是主管学校教育的机构;②少府监是掌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的机构;③将作监是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的机构;④军器监是掌管军器制造、保管、发放的机构;⑤都水监是掌河渠、津梁、堤堰等事的机构。
3.分野古时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它们互相对应,如《史记·天官书》:“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
”这便是分野的观念。
4.拓本将古碑上的石刻文字用纸墨复印下来的字幅或将其装订成册的书籍叫做“拓本”。
前人制作拓本,往往是为了碑上刻的字写得好,或者是时代早,宝贵得不得了,比如汉朝在华山立了一块碑,叫《华山庙碑》,在清朝末年只保留下来三本拓本,后来又发现了一本,四本拓本价值连城,上面留下了许多人的题跋。
5. 二十八宿二十八个星区。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恒星之间相对的位置比较稳定,可以利用它们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所到的位置。
古人经过观测,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都是恒星)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即: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四种动物,这就是四象。
(与西方人将星座联想为动物的形象相类似。
)四、简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 翰林学士的名称怎么来的?答:翰林院之设,始于唐代,本为各种文艺技术内廷供奉之处,文学之士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唐玄宗初置翰林待诏,又改为翰林供奉,后改为学士,置学士院,入院的称翰林学士。
2. 翰林学士的名称怎么来的?答:翰林院之设,始于唐代,本为各种文艺技术内廷供奉之处,文学之士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唐玄宗初置翰林待诏,又改为翰林供奉,后改为学士,置学士院,入院的称翰林学士。
3. 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如何理解太守的称呼?答:欧阳修是宋代人。
宋代有州无郡,一州的长官叫知州,全名是知某州军州事。
太守,即郡太守,是前代郡的行政长官的称号,欧阳修借用之。
4. 什么时候道教的形态真正完备了?答:真正成为形态完备的道教是在南北朝时期。
代表人物有东晋末年的道士葛洪,他著有《抱朴子》内外篇,今杭州葛岭有其炼丹的遗址;另有梁著名道士陶弘景。
五、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 谈谈“朝廷”一词的来历和与“廷”有关的文化问题。
答:庭也写作廷。
《史记·伍子胥列传》:“包胥立于秦廷,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其声。
”庭是群臣朝见君王的地方,所以又叫朝,后代说朝廷。
《左传·宣公二年》说晋灵公杀了宰夫,“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过朝就是过廷。
庭的地方较大,估计可能有三百平米左右。
庭中要植树,棘和槐是王公大臣列位的标志,后来就用这些植物名指朝廷的高位,如任昉《桓宣城碑铭》:“将登槐棘,宏振纲网。
”君王的庭中还设火炬,叫做庭燎,据说天子百燎,公五十燎,侯伯子男三十燎。
尊者在堂则卑者在庭,宾客是受尊重的,所以上堂;宾客的随从就必须站在庭中。
《左传·宣公二年》:“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遂扶以下。
”分析如下:“右”是车右,有武力者承担之,责任是保护主人。
“趋登”,趋是合礼的动作,登是从庭下上阶入堂,不合礼。
臣饮君酒,三杯为限,所以以此为借口搀走赵盾是合礼的。
由此可以看出提弥明大节不拘细行的灵活应变的能力。
2.从“冠”(古代的一种帽子)谈谈与它有关的文化问题。
答:从“冠”(古代的一种帽子)谈谈与它有关的文化问题。
冠是古代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
古代男子二十而冠。
冠是成人的标志,是贵族男子的常服。
该戴冠而不戴的,是不合礼的。
有人为了合乎礼,甚至献出生命。
《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卫国内乱,子路用以系冠的缨被人砍断,他放下武器结缨,并说:“君子死,冠不免。
”结果被人砍死。
古人又有免冠谢罪之说,摘去冠,表示自己有过错,情同罪犯,自降身份。
冠是贵族成年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达官贵人的代称。
李白《古风》:“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与童子对举,则冠强调的是成年人。
《论语·先进》:“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而弱冠一词,则指刚刚进入成年。
冠的作用主要是被头发束住,同时也是一种装饰。
冠圈的两旁有丝绳,用来在下巴上打结,将冠固定在头顶上,这两根丝绳就是缨。
戴冠前要将头发盘在头顶上打成髻,用纚(xǐ,或写作縰,是一块黑色的帛)把发髻包住,然后再戴冠。
戴上冠后,还要用笄(jī,先秦叫笄,汉代以后叫簪)左右横穿过冠圈和发髻再加以固定。
女子不戴冠,只用笄或簪固定发髻。
后来固定冠冕的叫衡笄,只固定头发的叫发髻。
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发笄尖的一端分作两股,形状像叉子,叫做钗。
古代不戴冠的有四种人:小孩、平民、罪犯、异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