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新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2016.3温馨提示:1.本试卷分卷面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学校和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指定的地方。
3.所有答案,请一律写在答题卷上每题对应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卷上交,将本试题卷自己收存好。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人在建筑物中置窗,主要是为了“通”的功能,即通风采光,《红楼梦》中的窗首先以其通透实用功能而存在。
此外,作为小说中众多景象之一的窗,不仅与亭台轩院、花草树木完美融合,而且通透的特点又使其成为欣赏美景的最佳观察点,从而体现了其审美功能,并为小说营造了一个诗化的环境。
首先,具有作为采光和通风功能的窗,它形成了大观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大观园外看,“那门栏窗隔,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
大观园内,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的幽窗,蘅芜院的绿窗清雅而不失富丽,怡红院更有五色纱糊就的小窗。
侵窗的月光不仅使大观园的女儿凭窗读书成为可能,也赋予了她们诗人般的气质。
小说第一回贾雨村与甄家丫鬟隔窗一见钟情,第二十四回中贾芸与小红之间的恋情,与窗户有着不解之缘。
窗户采光和通风的功能,使之成为小说中人物眉目传情的重要渠道。
作为传情的通道,窗在宝黛爱情方面发挥的作用尤为显著。
黛玉生气时,窗户为宝玉提供了传达心声的通道;宝玉挨打时,黛玉通过怡红院的纱窗去观看宝宝,窗户又为黛玉表达关切之情提供场所。
其次,窗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为它的借景、对景、隔景、分景的功能。
这一点古人早已发现。
《古诗十九首》中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之句,描述了一个满怀愁思的女子凭倚楼窗,望见“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而引动对心中所爱的怀想的情景。
古人对窗户借景、对景的注意,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主动的审美眼光。
《红楼梦》中的窗同样体现了其取景、对景之功用。
小说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对紫娟说:“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此处,取下纱屉后的窗户,以花草树木为背景,大燕子盘旋其间,构成了想象中的一幅“燕归图”。
窗户还有隔景、分景之功能。
小说第四十回,“贾母论窗纱”一节对窗纱作了精辟的介绍,无论是软烟罗,还是霞影纱、蝉翼纱,均以薄透为特色。
虽然薄透,但窗纱对窗外之景还是起到了隔的作用,窗外之景在窗纱的阻隔之下变得朦胧而隐约,使人在这一边看到另一边,本来咫尺相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在恍惚迷离中扩大了空间感觉,从而使空间得到了延伸。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中,黛玉让丫头将那能吟《葬花吟》的鹦鹉连架子摘下来,挂在月洞窗外的钩子上,自己则坐在屋中,“只见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
这里的月洞窗不仅成为黛玉取景的佳处,更在空间上起到了一种隔的作用。
“黛玉无可释闷,便隔着纱窗逗鹦哥作戏,又将素日所喜的诗词也教与他念。
”美人与鸟儿隔窗对语,既有隔窗取景的韵味,又将原本同一幅画面分隔成了内外两个场景,增加了画面的立体空间感。
小说中窗的借景、隔景等功能,既营造了一种审美意境,也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感受。
这情形有如现代作家宗白华所说:“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艺术的意境。
”(摘自《<红楼梦>中的窗意象》,有删改)1.下列关于“《红楼梦》中的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的窗是大观园中传情的通道,促进了宝玉和黛玉爱情的发展。
B.《红楼梦》中的窗既有通风采光之功能,也有审美之功能,并为小说营造了诗化的环境。
C.《红楼梦》中的窗和亭台轩院、花草树木构成一个整体,是欣赏美景的最佳观察点。
D.《红楼梦》中的窗是大观园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赋予了大观园的女儿诗人般的气质。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窗是《红楼梦》中众多景象之一,能丰富读者的审美感受。
B.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窗的审美功能,并在文学创作中进行了运用。
C.潇湘馆、蘅芜院、怡红院的窗各有特点,作用各有不同。
D.黛玉与鹦哥隔窗对语体现了窗户在《红楼梦》中隔景、分景的功能。
3.根据本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红楼梦》中,窗有使咫尺相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增加画面的立体空间感等作用。
B.曹雪芹受到古人启发,创作《红楼梦》时充分发挥了窗户隔景、分景等功能。
C.经典名著《红楼梦》中如果缺少了“窗”这一意象,那它就缺少了很多精彩。
D.无论古人和今人,在文学创作中都非常重视窗户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白居易,字.乐天,敏悟绝人,工.文章。
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迁.左拾遗。
会王承宗叛,帝诏吐突承璀率师出讨,居易谏:“唐家制度,每征伐,专委将帅,责成功,比年始以中人为都监。
韩全义讨淮西,贾良国监之;高崇文讨蜀,刘贞亮监之。
且兴天下兵,未有以中人专统领者。
恐四方闻之,必轻.朝廷。
后世且传中人为制将自陛下始,陛下忍受此名哉?且刘济等洎诸将必耻受承璀节制,心有不乐,无以立功。
此乃资承宗之奸,挫诸将之锐。
”帝不听。
既而兵老不决,居易上言:“陛下讨伐,本委承璀,外则卢攸史、范希朝、张茂昭。
今承璀进不决战,已丧大将,希朝、茂昭数月乃入贼境,观其势,似阴.相为计,空得一县,即壁不进,理无成功。
”亦会承宗请罪,兵遂罢。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
”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
若黜.之,是箝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
”帝悟,待之如初。
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
初,颇以规讽得失,及其多,更下偶俗好,至数千篇,当时士人争传。
鸡林①行贾售其国相,率篇易一金,甚伪者,相辄能辩之。
初,与元稹酬咏,故号“元白”;稹卒.,又与刘禹锡齐名,号“刘白”。
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
当宗闵时,权势震赫,终不附离.为进取计,完节自高。
而稹中道徼险得宰相,名望漼然。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有删减)【注】①鸡林:朝鲜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敏悟绝人,工.文章。
工:擅长,善于B.恐四方闻之,必轻.朝廷。
轻:看不起,轻视C.观其势,似阴.相为计,阴:暗中D. 终不附离.为进取计,离:离开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字,是古代男子成年后才起的,由于其同辈或属下等不便直呼其名,便另取一与本名含义有某种关系的别名,称之为“字”。
B.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会试的人,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但是还没有被正式授予官职)。
“擢进士第”即“获得了进士”的意思。
C.在古代官职变动的词中,其中“补”是补任空缺官职。
“黜”,降职或罢免。
“迁”,调动官职,汉右尊左卑,故将升官称为右迁,左迁是降低官职。
D.卒,多义词,文中指死亡。
我国古代对不同地位的人的去世有不同的称谓。
如“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白居易善于写诗,最初,与元稹相互酬咏,交情深厚,后来元稹得到宰相之职,白居易也随之声名显赫。
B. 白居易认为如果让四方节度使知道朝廷让宦官担任实际统帅去讨伐叛贼王承宗,必将助长王承宗的反叛气焰,而且让各路将军深感耻辱,诸将的锐气也会受挫。
C.白居易劝谏承璀为统帅讨伐王承宗一事,令穆宗不悦,幸好有李绛的进言,白居易才免遭罢黜,且皇上仍然像过去那样待白居易。
D.白居易坦率耿介,常诤谏为政之安危,希望以此立功,虽然中道被斥贬,但仍然不改别变自己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5分)(2)鸡林行贾售其国相,率篇易一金,甚伪者,相辄能辩之。
(5分)(二)古诗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狂夫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①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
②篠(xiǎo):细小的竹子。
③裛(y ì):滋润。
8.颔联运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分)9.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塑造了狂夫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三)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6分)10.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①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②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两句借用设问句式和借景抒情手法,自现境况,表达了“迁谪意”。
③《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增添神奇色彩并赞扬其神力和开路者勇力的句子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神医王十二冯骥才天津卫是码头。
码头的地面疙疙瘩瘩可不好站,站上去,还得立得住,靠嘛呢——能耐?一般人能耐也立不住,得看你有没有非常人所能的绝活儿。
换句话说,凡是在天津站住脚的,不管哪行哪业,全得有一手非凡的绝活,比方瞧病治病的神医王十二。
要说那种“妙手回春”的名医,城里城外一挑一筐,可这只是名医而已,王十二人家是神医。
神医名医,一天一地。
神在哪儿,就是你身上出了毛病,急病,急得要死要活,别人没法儿,他有法儿,而且那法儿可不是原先就有的,是他灵光一闪,急中生智,信手拈来,手到病除。
王十二这种故事多着呢,这儿不多说,只说两段。
一段在租界小白楼,一段在老城西马路。
先说租界这一段。
这天王十二在开封道上走,忽听有人尖叫。
一瞧,一个在道边套烟筒的铁匠两手捂着左半边脸,疼得大喊大叫。
王十二急步走过去问他出了嘛事,这铁匠说:“铁渣子崩进眼睛里了。
”王十二说:“别拿手揉,愈揉扎得愈深。
”王十二抬起头往两边一瞧,这条街全是各样的洋货店,王十二喜好洋人新鲜的玩意儿,常来逛。
他灵光一闪,扭身就朝一家洋杂货店跑去,进门伸出右手就把挂在墙上的一样东西摘了下来。
顺手将左手拿着的出诊用的绿绸包往柜台上一撂,说:“我拿这包做押,借你这玩意儿用用,用完马上还你!”话没说完,人已夺门而出。
王十二跑回铁匠跟前说:“把眼睁大!”铁匠使劲一睁眼,王十二也没碰他,只听“叮”的一声,这声音极轻微也极清楚,跟着听王十二说:“出来了,没事了。
你眨眨眼,还疼不疼?”铁匠眨眨眼,居然一点也不疼了,跟好人一样。
再瞧,王十二捏着一块又小又尖的铁渣子举到他面前,就是刚在他眼里那块要命的东西!不等他谢,王十二已经转身回到那洋货店,跟着再转身出来,胳肢窝夹着那个出诊用的绿绸包朝着街东头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