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课件】血液学一般检查

【精品课件】血液学一般检查


①高于6.8×l012/L,应采取相应 的治疗措施。
②低于3.5×1012/L为诊断贫血 的界限,应继续寻找原因。
③低于1.5×l012/L应考虑输血
二、血红蛋白测定
(一)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及成分 (二)血红蛋白的种类 (三)血红蛋白的代谢 (四)血红蛋白测定原理
(一)血红蛋白分子结构
血红素和珠蛋白肽链组成的球形大分子化合物、 具有四级空间结构的四聚体。
检测原理
1.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测定法 2.其他测定法
❖ 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SDS-Hb)法 ❖ 叠氮高铁血红蛋白(HiN3)法 ❖ 碱羟血红蛋白法 ❖ 沙利(Sahli)酸化血红蛋白法 ❖ 溴代十六烷基三甲胺血红蛋白测定法(CTAB)等
血红蛋白
高铁氰 化钾
540nm
高铁血 红蛋白
(3)巨红细胞:指直径大于15μm的红细胞。最常见于 巨幼细胞性贫血 。
(4)红细胞大小不均: 指同一患者的红细胞 之间直径相差一倍以 上。常见于严重的增 生性贫血,巨幼细胞 性贫血时尤为明显
2.红细胞内血红蛋 白含量改变
(1)正常色素性:见于 正常人外,还见于 急性失血、再生障 碍性贫血和白血病 等。
溶血活力强,但不破坏白细胞, 精密度和准确性低 适合自动化分析
质量控制
❖ 1. 血标本:血清浊度增高可导致假阳性,如脂血 ❖ 2.采血部位 ❖ 3.方法:操作要准确 ❖ 4.器材:仪器要校正 ❖ 5.试剂:转化液保存在棕色玻璃瓶
参考液要符合标准 质控物
参考值
①成年:男性:120~160g/L 女性:llO~150g/L
质量控制
❖ 1.分析前 (1)患者准备:生理因素影响,运动、精神紧张、 体位、药物等 (2)标本采集部位:末梢比静脉高 (3)温度:室温、4℃可温定3天
❖ 2.分析中(手工法) (1)采血部位不当 (2)操作规范 :稀释倍数不当、充池、稀释血液 未混匀、血液凝固等等
(3)注意白细胞影响 (4)固有误差 ❖ 3.分析后
(2)红细胞增多
1)原发性红细胞增多 2)继发性红细胞增多 3)相对性红细胞增多
参考值
成年:男性(4~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 (6.0~7.0)×1012/L
医学决定水平
指该项目结果如高 于或低于某一个值时 就应该采取一定的措 施,为患者处理起提 供依据的作用。
(二)血红蛋白的种类
❖ 氧合血红蛋白(HbO2) 还原血红蛋白(HHb)
❖ 碳氧血红蛋白(HbCO)
高铁血红蛋白(Hi)ຫໍສະໝຸດ ❖ 硫化血红蛋白(SHb)
(三)血红蛋白的代谢
血红蛋白

血红素
铁代谢库
氨基酸组分
珠蛋白
蛋白质、多肽
方法学评价
❖ Hb测定方法大致分为4大类: ①全血铁法 ②比重法、折射仪法 ③血气分析法 ④光谱法(定量)
❖ 染色原理 瑞氏染色
细胞对酸性及碱性染料的结合能力不同从而 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 质量控制
1.选择细胞分布均匀的区域 2.注意完整的检查顺序
临床意义
❖ 1.红细胞大小不一 (1)小红细胞:指直径< 6μm的红细胞.提示Hb合成
障碍,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2)大红细胞:指直径大于l0μm的红细胞常见于巨幼 细胞性贫血,也可见于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等。
不用剧毒试剂、无公害,操作简 便,呈色稳定,准确度和精度高
①KCN有剧毒 ②高白细胞和高球蛋白可致浑浊。 ③HbCO转化慢
①SDS-Hb消光系数未确定 ②SDS质量差异性大。 ③SDS溶血活力大,不适于同时 进行自动化分析
同HiCN法,不用剧毒试剂
不便于自动检测、氯化血红素纯度 达不到标准
准确度和精密度高,试剂毒性低 HbCO转化慢
②新生儿:170~200g/L ③老年(70岁以上):男性:94~122g/L
女性:87~112g/L
临床意义
①轻度贫血,成年男性Hb<120g/L, 成年女性<100g/L;
❖ ②中度贫血<90g/L; ❖ ③重度贫血<60g/L; ❖ ④极度贫血<30g/L。
三、红细胞 形态检查
双凹圆盘形,大小相似,平均直径7.2μm,血红蛋白充盈良好, 中央1/3生理淡染区,胞质内无异常结构
吸光度
CN-
氢化高铁 血红蛋白
血红蛋 白浓度
HiCN转化液:即文齐氏液 淡黄色透明液体变绿、变浑浊则不能使用
❖ 血红蛋白浓度计算公式:
Hb(g/L)=A‫ג‬540HiCN×64458/44000×251 =A×367.7
方法
HiCN
SDS-Hb
AHD575 HiN3 CTAB
优点
缺点
操作简便、快速(5min),结果稳 定可靠, 试剂容易保存,便于 质控,为参考方法
(一)血液的组成
血液
中性粒细胞
红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血细胞 白细胞
(45%)
有形成分
血小板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血尘
纤维蛋白原 血浆蛋白 清蛋白
血浆 (55%)
固体成分
球蛋白
(8 ~ 9%) 非蛋白氨、葡萄糖、脂类等

无机盐
全血
血浆 血清
㈡血液的主要理化性质
1.颜色 2.红细胞在血浆中 的悬浮稳定性 3.粘滞性 4.比密和渗透浓度 5.pH值
注意结合临床资料 ❖ 仪器法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 、定期进行室内和室间质控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
(1)年龄与性别的差异 (2)精神因素 (3)剧烈体力运动和劳动 (4)气压降低 (5)妊娠中、后期
2.病理性变化
(1)红细胞和血红蛋 白量减少
红细胞生成障碍、 造血原料缺乏和利用 障碍、红细胞破坏过 多和失血等
血液学一般检查 红细胞检查
目的
1. 贫血的初步诊断与形态学分类 2. 骨髓造血功能评价与疗效观察 3. 动态观察疾病的变化 4. 治疗监测与安全防护
主要内容
概述 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测定 红细胞形态检查 血细胞比容测定 红细胞平均指数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概述
㈠血液的组成 ㈡血液的主要理化性质 ㈢血液的功能 ㈣血液的生长发育
❖ ㈢血液的功能
❖ 作为呼吸载体携带氧气至全身各组织,并协 同维持酸碱平衡
一、红细胞计数
检测原理
1.手工显微镜法: 2.血液分析仪法:
计数原则: 数上不数下 数左不数右
方法学评价
1.手工显微镜法 ①血液分析仪的校正 ②白细胞减少时的对照核实。 ③血小板计数受小红细胞干扰时的校正
2.血液分析仪法 方法精确,且操作简便、快速,已广泛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