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返回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 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 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 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 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 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 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 领作用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 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 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 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 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 并存的分配制度。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原因: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劳动差别的存在决定了我国 现阶段的分配结构。同时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三)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巩固马 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 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 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返回
全面依法治国
1全面依法治国重要性和必要性: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实现我们党确立的伟大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根本意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根本意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实现党自身建设的目标——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长期执政具有 根本意义。 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制度基础,我国一切法律法规和相关体制机制 必须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深入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人 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 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3、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6、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 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 民民主专政是对人民的民主与对敌人的专政的 统一,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结合。 2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 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 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 形式,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 治国有机统一的重要制度载体,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 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 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 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 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保障 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大力促进就业,加 快发展教育、完善社会保障、推进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 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 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 有所居,这是党中央推进社会建设的重大战 略思想和举措。 怎样做? 第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二: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第三: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第四: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五:深化医药卫生体质改革
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想一想: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会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为什么?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 并受国家宏观政策的调节。当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会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二)、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7、我国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的同时,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什么?(我 们应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经济体制 要求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 场对商品生产和流通起基础性调节作 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和流通主 要由市场调节,资金、技术、劳动力等 生产要素进入市场,通过市场进行配置。 这样使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在市场竞争 中增强活力,提高素质。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以不改变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为前提的政治管理体制的改革。 包括领导体制,行政机构,干部人事制度,行政法规等方面 的改革,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目的在于调整部分 社会关系,提高政治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促进社会经济、 文化等事业的发展。 总的目标有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 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 人民的积极性。 主要任务: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 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 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政党制度。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 相照,荣辱与共。 4民主区域自治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 自治地方的行政地位,原则上是依据各自治地方的地 域大小和人口多少决定的。自治区与省同级,自治州 与地级市同级,自治县与县同级。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 (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布局
• 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 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 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四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五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
3、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 4、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什么?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在 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这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5、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 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6、为什么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而且发展不平衡。因此 必须在坚持公有 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其他所有制经济。促使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加快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一切有利于发展 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 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 由、平等、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 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
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表现在:
一是全社会范围的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占最大比重,起主要作用; 二是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劳动者总收入中,按劳分配收入是最主要的 收入来源。 除了按劳分配以外,其他分配方式主要还包括按经营成果分配;按 劳动、资本、技术、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 ①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 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 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③从要素驱动、 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二)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①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②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③新 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④新常 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 放。 (三)积极适应新常态: ①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②要为创新拓宽道路;③要推进高 水平对外开放;④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总之, 我们正在推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 也是对社会活力的解放,必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强大动力。
全面依法治国重要性和必要性: 全面推 进依法治国对于实现我们党确立的伟大 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根本意 义。“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 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唯有依靠法 治,才能凝聚中国共识和力量,弘扬中 国精神,共建法治之中国,复兴中华之 文明。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实现全面深化改 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具有根本意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实现党自身建设 的目标——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 平、长期执政具有根本意义。唯有依靠 法治,以法治作为执政之根本遵循,树 立法治思维,掌握法治方式,才能夯实 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