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诗歌1)

大学语文(诗歌1)


• 5、 《饮酒》(其五)所体现的诗人归隐田园后的心态有 ( ABE ) • A.忘世:舍弃功名利禄 • B.忘我:陶醉于大自然 • C.采菊:追求高风亮节 • D.见南山:希冀长命百岁 • E.忘言:听凭直觉感悟
《行路难》
•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 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 在艺术上,李白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 绘景抒情,挥洒自如,形成了飘逸、奔放、 雄奇、壮丽的独特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著有《李太白集》。 • 《行路难》是一首乐府旧题诗。

3.第三层:后两句,忘言。这两句,直抒胸 臆,抒写心灵的感受,含有深厚的哲理,表 现出诗人真正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物我 浑化,返璞归真中的乐趣,达到了大彻大悟 的境界。
• 1、 《饮酒》(其五)中,体现诗人鄙弃世俗功名心态的诗 句是( A )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D.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2、 下列《饮酒》(其五)的诗句中,表现了“无我之境” 的是 ( C )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D.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陌上桑》
• 汉乐府 • 乐府,音乐机关。后代将乐府所唱的诗歌 简称为“乐府”,汉乐府即汉代的乐府诗。 汉乐府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 统,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浓郁的生 活气息。
《陌上桑》
• 叙事性是其基本艺术特色,在形式上打破 了《诗经》的四言格式,采用杂言和五言, 长短随意,整散不拘,是一种具有口语化 特色的新体诗。 • 汉乐府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 2.第二层:中间四句,忘我。这四句是借景 抒情中的自然天成,“采菊东篱下”属于借动 作举止抒情。前两句,写出了田园生活无比 闲适,惬意的心情,返璞归真的心境;后两 句,写出了山间的暮景与飞鸟结伴归来的景 象。“悠然见南山”的“见”为无意之见,境与 意会融为一体,传神地表达了作者悠然自得 的神情;如改为“望”,则为有意之望,破坏 了整首诗悠然的情趣。
• • • •
本诗的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⑴含蓄美:①文字简约②形象可感③余音绕梁 ⑵意境美:多重叠合的结构 ⑶朦胧美:作者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写意式 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 的身分、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 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 • • •
本诗的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⑴含蓄美:①文字简约②形象可感③余音绕梁 ⑵意境美:多重叠合的结构 ⑶朦胧美:作者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写意式 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 的身分、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 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 分析“东方千余骑· · · 皆言夫婿殊”,本段 分几个层次(女主人公从几个方面夸父) • ①前四句描写夫君地位显赫 • ②“青丝系马尾”四句,描写夫君的财富 • ③“十五府小吏”四句,描写夫君的官职 • ④“为人洁白晰”四句,描写夫君的美貌 • ⑤侧面描写,他人评价
• 1、下列《陌上桑》诗句中,描写那位居心 叵测的太守的是( A )。 • A.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 B.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 C.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 D.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 2、从总体上来说,《陌上桑》是一首 ( B ) • A.采桑乐歌 B.美女赞歌 • C.抗暴壮歌 D.夸夫喜剧
• • • • •
1、 《蒹葭》一诗的中心意象是 ( A.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C.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B

• 2、 《蒹葭》这首诗中追寻者的心情主要是 (A) • A.执著惆怅 B.欣喜雀跃 • C.忧伤痛苦 D.平静自然
• 3、 被王国维评为“最得风人深致”的诗歌是 ( A ) • A.《蒹葭》 • B.《湘夫人》 • C.《陌上桑》 • D.《秋兴八首》(其一) • 4、 《诗经》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有( ABDE • A.以四言为主 • B.多用比兴 • C.以五言为主 • D.讲究节奏和韵律 • E.重章叠句
• 5、屈原的诗作大多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腐 朽、污实社会的无奈 • B.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 C.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 D.高尚的人格情操 • E.进步的政治思想
• 6、 《湘夫人》所描写的湘君的心情有 ( ABDE ) • A.期约不遇的忧伤 • B.向往理想的爱情 • C.终成眷属的喜悦 • D.反复追寻的执著 • E.暂且逍遥的自慰
《蒹葭》(《诗经》)
• 《诗经》以四言为主,节奏简约明快,多 用比兴手法,意蕴含蓄。其反映现实社会 生活的创作传统和赋、比、兴等艺术手法 的灵活运用,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 影响。
• 《蒹葭》是一篇意境优美、情意深长的恋 歌。以“在水一方”为中心意象,涵容了 世间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一指情人 难得,一指贤才难觅。 • 本诗意境朦胧、含蕴不尽;重章叠句形式 使其有一唱三叹之美,且深化了诗歌的意 境。
• 本诗是一首美女赞歌(五言叙事诗),它 将“赞美女”、“桑林戏”、“夸女婿” 三类故事融为一体,
• 以幽默诙谐的风格和喜剧性艺术手法,刻 画了一个既美丽、又坚贞、又聪明的采桑 女子形象,洋溢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的民风,也反映了汉代贵族官僚仗势调戏 民女的社会现实。
• 诗分三段。 • 第一段侧面烘托罗敷的美貌,使诗歌充满 想象,具有幽默风格; • 第二段展示她不畏强暴的坚贞品德; • 第三段“夸夫”展现她的聪明机智。
• 3、 诗歌《陌上桑》中太守从南边来时是 “五马立踟蹰”,这句话的作用是 ( B ) • A.说明太守过于奢侈不珍惜马力 • B.由五匹马拉车可以看出太守的权势大 • C.说明太守力气大,可以将五匹马拉停 • D.表现当时的人太过于注重虚荣
• 4、 《陌上桑》写得文辞生动,酣畅淋漓, 充分调动的民歌常用手法是 ( B ) • A.直接描绘 B.侧面描写 • C.反衬 D.象征
• 诗中湘君对湘夫人的思念之情大致分为 四个层次: • ⑴描写湘君似乎看到湘夫人来到湘水北 的小洲,但是期约未遇,心中忧伤 • ⑵描写湘君对湘夫人的焦灼的期待和反 复的追寻,表现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 ⑶描写湘君筑室水中迎接湘夫人的情景, 表现了对理想爱情的无比向往。铺陈手 法 • ⑷描写湘夫人没有到来,湘君遗憾地将 衣物投入水中,寄托对湘夫人的思念
• 3、 下列《饮酒》(其五)诗句中,体现诗人陶醉于自然景 物的是 ( C )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D.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4、 《饮酒》(其五)中,体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 思的诗句是 ( D )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D.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自考《大学语文》教案
《蒹葭》(《诗经》)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 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原名 “诗”或“诗三百”.全书分为“风”、 “雅”、“颂”三部分:“风”有5国风, 160篇,多为各地民歌;“雅”有《大雅》、 《小雅》,105篇,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 “颂”有《周颂》、《鲁颂》、《商颂》, 40篇,是王室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 全诗以“心远”为纲领,心远是本诗的诗眼。 • 1.第一层:前四句,忘世。“心远地自偏”是 直接抒情。归隐重在心志,不在行迹。表现 了作者不慕世俗,超然于世,高洁自守的情 操。“心远”是本诗的诗眼,有三层含义:第 一层:忘世(开始四句);第二层:忘我 (中间四句);第三层:“忘言”(最后两 句)。
• 1、 “登白薠兮骋望”、“捐余袂兮江中” 的抒情方法是( B ) • A.借景物抒情 B.借举止抒情 • C.借比喻抒情 D.借象征抒情 • 2、 《湘夫人》中,“时不可兮骤得,聊 逍遥兮容与”的抒情方法是 ( A ) • A.直抒胸臆 B.借典故抒情 • C.借景抒情 D.借象征抒情
3、 《湘夫人》中所渗透的屈原的主 要精神是( C ) •A.对流放遭遇的忧伤 •B.对现实处境的哀愁 •C.对美好理想的执著 •D.对理想破灭的失望 •4、 “鸟何萃兮薠中,罾何为兮木上”的 情景交融方式是( D ) •A.自然天成 B.融情人景 •C.借景抒情 D.因情造景
• 5、 《陌上桑》行文笔调的主要特色是 ( A ) • A.幽默诙谐 B.严正庄重 • C.辛辣冷峻 D.优雅婉约
• 6、《陌上桑》的夸夫一节中,夸夫时运用 的人物描写手法有 (ABE ) • A.肖像描写 B.行为描写 C.语言描写 • D.心理描写 E.侧面描写
《饮酒》(其五)
• 陶渊明,东晋诗人,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 写作田园诗的诗人,其作品多反映田园生 活,情意真切,语言质朴,简洁含蓄,富 有韵味,与当时颇为泛滥的玄言诗大不相 同。代表作《饮酒》、《归园田居》。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称赞这首诗“最 得风人深致”。 • “风人深致”,从艺术上说,指婉曲的风 格;从思想上说,指境界深远,意在言外。
• 诗中重叠句表现方式的作用:细致地表现时空转 换和情感地发展。 • ⑴白露为霜—未晞—未己,体现时间的推移,暗 示追求时间的漫长是追求者的执著。
• ⑵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体现了空 间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转变,暗示追寻对象地飘 忽难觅,从而细腻地展现主人公感情流程和变化。

《湘夫人》
• 屈原,战国时楚人。出身贵族,对外主张 联齐抗秦,对内倡导举贤授能,改革政治, 变法图强。 • 屈原是先秦时期伟大诗人,在学习楚民歌 基础上创造发展了“楚辞”这种新的诗歌 形式。他的作品常采用大量神话传说,想 象丰富,文辞华丽、地方色彩浓郁,充满 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 作品有《离骚》、《九歌》(十一篇)、 《天问》和《九章》(九篇)等,本诗选 自《九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