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城市居民及流动人口出行调查与特征分析第一节概述一、引言掌握城市居民及流动人口的个体出行特征,了解城市交通主体——人的出行活动规律,不仅是城市交通规划的研究基础,同时它为交通规划和交通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为了配合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进行,掌握蚌埠市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出行的最新动态,在蚌埠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东南大学交通学院于2002年6月12日(星期二)在蚌埠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出行调查。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表)方式进行,共采集了有效居民样本21692人,总抽样率为4%。
为了处理大批量的数据,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处理程序,获得了大量的有价值的资料,为今后蚌埠市的客运交通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二、调查方法与内容(一) 居民出行调查的组织形式1、组织形式蚌埠市城市居民出行调查在蚌埠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蚌埠市规划局、蚌埠市规划设计院、各区政府以及各区管委会和街道办等单位的大力协助下,采取市政府—区政府—街道办—居委会—居民的分层组织形式,于2002年6月12日进行了城市居民出行调查。
结合蚌埠市行政区划的具体情况,灵活采用有利于家庭访问调查的形式,保证调查工作的质量。
2、工作计划本次调查根据调查规模的大小、内容的繁简、数据处理手段及调查队伍的质量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制定。
在计划内,对调查的范围和规模、内容和深度、方法和步骤、人员组织、时间进度、费用开支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
根据蚌埠市的规模、性质、布局和城市交通的现状,全部工作分为准备、调查、数据输入、数据处理和成果报告五个阶段进行,调查工作程序框图如图1-2-1所示。
图1-2-1 蚌埠市居民出行调查工作程序框图(二)调查范围和交通小区本次综合交通规划的调查范围为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规划区。
规划过程中,将规划区域划分为91个城市内部交通小区及4个对外交通小区,对应将规划区内现状用地划分为65个城市内部交通小区及4个对外交通小区。
(三)城市居民出行调查内容城市居民出行调查,一般包括个人特性、家庭特征、职业特征、出行次数、出发时间、到达时间、出发地点、到达地点、出行方式、出行目的等情况。
将上述内容编成人口出行调查表。
1、调查表的设计蚌埠市居民出行调查表的设计内容按计算机输入规格要求,全部内容由汉字加编码绘制成一张表格,目的是为了提高统计分析的速度、精度和效率。
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性,流动人口出行调查表单独设计,由于调查内容的不同,在宾馆、饭店的流动人口出行调查表与在汽车站、火车站的流动人口出行调查表分别设计。
(1) 城市居民出行调查表城市居民出行调查表包括个人情况、出行情况、填表选项、填表说明四部分。
个人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职业、住户等。
出行情况包括调查日(2002年6月12日)的全部出行活动内容,内容包括:出行时间、到达时间、出发地点的地址编码和设施编码、到达地点的地址编码和设施编码、出行目的、出行方式等。
填表选项包括:职业种类编码、设施种类编码、出行目的的分类编码、出行方式的分类编码。
填表说明包括:本次调查一次出行的定义、填表注意事项、填表要求等。
(2) 流动人口出行调查表流动人口出行调查表包括三部分:个人情况、在蚌埠一日出行情况、填表说明。
个人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来自何地、来蚌埠的目的、在蚌埠期间居住地点、抵达蚌埠时乘坐的交通工具、抵达蚌埠下车地点。
出行情况包括:出发时间、到达时间、出发地址编码、到达地点编码、出行目的、出行方式。
填表说明包括:一次出行定义、填表注意事项、出行目的方式编码等。
三、调查抽样率的确定调查抽出率即抽样率,它是在母集团中按一定的比率抽出所需要的调查样本,当抽出样本数达到足够数目时,则抽样误差遵从正态分布。
因此,抽出样本越多,则样本平均数接近整体平均数的概率也越大。
根据国内外资料,人口大于100万的城市在进行居民出行调查时,应保证1%的最小抽出率,并且推荐抽出率为4%。
根据我国的交通现状和经济实力,并参考其他城市进行居民出行调查时的抽出率和达到的调查精度,最终确定蚌埠市在本次调查中抽样率为4%,既能满足一定的精确度,又能相对减少调查的经费和数据处理的工作量。
表1-2-1是我国近年来部分城市进行居民出行调查时确定的抽出率。
表1-2-1 我国部分城市居民出行调查抽样率表第二节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对蚌埠市城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处理分析,获得以下结果:1、城市居民出行次数特性。
2、城市居民出行目的的特性。
3、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特性。
4、城市居民出行OD分布。
5、城市居民出行时间特性。
另外,还可计算城市居民(可细分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平均出行时间,也可按不同出行目的、不同交通方式来划分。
针对不同的交通方式,可求其出行时耗分布曲线,从其结果中可看出现有交通系统的弊端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提供参考。
一、城市居民出行次数特性所谓一次出行是指在城市中或城市与附近乡村间进行社会活动的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用某种交通方式,经过某段路程从某个场所到达另一场所的一次转移。
居民出行调查统计中的居民出行一般应满足如下条件,即为了某种目的,利用有路名的道路或街巷,单程出行距离为500米以上或使用代步工具。
出行次数主要反映出行能力和需要;出行总量是城市交通系统承受能力限度的基本量度,等于人口规模与人均出行次数的乘积。
据调查统计,蚌埠市城市居民(全部被调查者)人均出行次数为2.86次/人·日。
按此标准框算,2002年蚌埠市建成区每天城市居民出行总量约为151.97万人次。
把居民年龄分成8个组,各年龄组的出行者人均出行次数见表1-2-2。
表1-2-2 各年龄组的出行者人均出行次数表由表1-2-2可见,蚌埠市城市居民出行者人均出行次数最高的为6-14岁年龄组,达3.37次/人·日;其次为15-19岁年龄组,达3.36次/人·日;再次为40-49岁年龄组,为2.85次/人·日;余下依次为30-39、25-29、50-59、≥60岁年龄组以及20-24岁年龄组。
20-24岁年龄组人均出行次数最低,仅为2.43次/人·日。
各年龄组人均出行次数的多少与各个年龄组的居民所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具体情况见表1-2-3。
c图1-2-2 各年龄组出行者人均出行量分布直方图由图1-2-3可以看出,学生中中学生和小学生(对应年龄一般为14-18岁和8-13岁)人均出行次数较高,分别为3.43次/人·日和3.33次/人·日。
原因主要是中、小学生中午回家的较多。
从业人员中出行次数较高的是职员和工人,人均出行次数分别为 3.24次/人·日和2.82次/人·日,原因是这类从业人员的出行一般要比服务员和其他人员多。
出行次数最低的是个体劳动者,人均出行次数为2.47次/人·日。
因此,从居民职业来看,有固定职业的居民出行次数普遍高于无固定职业的居民出行次数,这主要是由于无固定职业的居民的出行目的不强造成的。
二、城市居民出行目的特性根据城市居民出行调查分析的需要,居民出行目的一般分为上班、上学、公务、购物、文体、探访、看病、其它和回程九类。
蚌埠市区城市居民各种出行目的出行量占整个出行量的比例见表1-2-4。
从表中可见,除回程外,上班出行比例最大,达23.03%,其次为上学,出行比例为11.81%,因上班、上学、回程而引起的出行比例为82.24%。
因此,解决好上班、上学等及回程的交通问题,是完善蚌埠市区城市客运交通的主要内容。
同时在城市居民出行目的的分析中,也必须抓着这两个主要矛盾。
表1-2-4 各出行目的的出行量比例(单位:%)(一)出行目的和出行方式的关系表1-2-5为各出行目的的出行方式结构,它反映了每一出行目的中各种出行方式的出行量占这种出行目的出行量的比例。
城市居民出行方式可分为二类:一类是体力出行,即主要通过消耗出行者体力来实现的那些居民出行,例如步行、自行车;另一类是非体力出行,即主要通过消耗代步工具动力来实现的那些居民出行,例如公交车、出租车和摩托车等。
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尽可能地用非体力出行来替代体力出行,以节约居民出行的体力消耗。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上班出行中,步行占19.99%,自行车出行占43.09%,体力出行比例为19.99%+43.09%=63.08%;在上学出行中,步行占50.01%,自行车占21.95%,体力出行比例为50.01%+21.95%=71.96%。
非体力出行中,公交车出行比例较高,上班、上学出行中公交车出行比例分别为26.22%和26.35%,但其它非体力出行比例很低,上班、上学出行中除公交车出行外的非体力出行比例分别只有10.07%和1.05%。
(二)出行目的和出行时间的关系出行目的和出行时间的关系主要研究各种出行目的出行量在一天24小时中的分布。
从表1-2-6和图1-2- 5(上班出行各时段分布直方图)可以看出,一天中上班有两个高峰:表1-2-5 各种出行目的的出行方式结构(单位:%)第一个高峰为6点到9点,这段高峰时间内的上班出行量占一天上班出行量的比例为61.76%,其中6点到7点的上班出行量占一天上班出行量的比例为8.30%,7点到8点为45.49%,8点到9点为7.97%;第二个高峰为13点到15点,这段高峰时间内的上班出行量占一天上班出行量的比例为27.43%,其中13点到14点的上班出行量占一天上班出行量的比例为4.15%,14点到15点为23.28%。
两个高峰相比,第一个高峰的峰值要比第二个高峰大得多。
从表1-2-6和图1-2- 6(上学出行各时段分布直方图)也可看出,一天中上学出行也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为6点到8点,这段高峰时间内的上学出行量占一天上学出行量的比例为54.42%,其中6点到7点的上学出行量占一天上学出行量的比例为26.07%,7点到8点为28.35%;第二个高峰为13点到15点,这段高峰时间内的上学出行量占一天上学出行量的比例为36.53%,其中13点到14点的上学出行量占一天上学出行量的比例为9.42%,14点到15点为27.11%。
两个高峰相比,第一个高峰的峰值也比第二个高峰的峰值要大得多。
上学时间分布与上班相比有两个区别:(1)上学高峰比上班高峰时间上来得早,结束得也早;(2)上学第二高峰的峰值比上班要大些。
说明学生上学时间较早,且中午回家用餐的人较多。
从表1-2-6和图1-2-7(回程出行各时段分布直方图)中可以看出,一天中回程也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为7点到13点,这段高峰时间内的回程出行量占一天回程出行量的比例为48.82%,其中7点到8点的回程出行量占一天回程出行量的比例为3.00%,8点到9点为4.33%,9点到10点为5.41%,10点到11点为4.77%,11点到12点为23.73%,12点到13点为7.58%;第二个高峰为16点到20点,这段高峰时间内的回程出行量占一天回程出行量的比例为37.53%,其中16点到17点的回程出行量占一天回程出行量的比例为4.03%,17点到18点为13.11%,18点到19点为16.02%,19点到20点为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