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有关“地方政府债务”的报道开始频繁地见诸于报端。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巨额的地方政府债务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量过大且问题重重,如若解决不好,这些巨额债务将严重威胁我国的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
着力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不仅是缓解财政风险,发展经济的需要,而且更是构建诚信政府乃至构建诚信社会的需要。
因此,在当前地方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不少地方政府深陷债务泥潭的严峻形式下,对我国地方债务发展历程、成因进行深入剖析,对于分析探讨当前地方债务危机的解决之道,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故在本文中,笔者首先从地方政府债务定义和构成两方面来阐述地方政府债务的内涵:然后笔者将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分析:接下来,笔者在深入研究地方债务发展历史的前提下,对债务问题的成因、当前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进行深入的剖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地方债务;财政体制;发展历程目录一、引言 (4)二、地方债务的界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地方债务的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地方债务的构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我国地方债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6)(一)我国地方债务的发展历程 (6)(二)我国地方债务的发展现状 (7)四、我国地方债务成因分析 (8)(一)地方债务成因分析 (8)(二)地方债务当前面临的问题 (10)五、化解地方债务问题的对策 (11)(一)摸清总量、区别对待、分类化解 (12)(二)以外汇储备来缓解偿债压力 (12)参考文献 (14)致谢 (15)一、引言正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地方政府,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也在飞速增长。
在地方政府表面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
地方债务从形式上看流离在预算之外,实质上却是需要财政来负担的,属于政府债务的性质。
另外,财政是社会经济风险的最终承担者,特别在转型过程中,社会“推定”给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和义务不断增加。
以上的种种问题,使得地方政府正承受着巨大的未来支出压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凸现。
当前我国地方债务所面临的严重性和广泛性并不是偶然的,其形成的机理与当前中国的体制转轨密切相关。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未对债务问题保持应有的警觉。
随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日趋严重,地方债务问题才真正地浮出水面,逐渐成为当前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
而各级政府部门也开始重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重新审视自己所负的真正的债务。
因此,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转轨时期来探讨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是极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的。
这有助于各级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公众加深对该问题的认识,从而更好地防范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维护地方财政的安全性、持续性和社会的稳定性。
二、地方债务的界定(一)地方债务的定义债务是指市场经济中的信用关系,合理适度的债务能扩展市场经济中的资金链、信息链和分工链,适度负债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然而,过度债务则会诱发债务风险。
债务分为私债和公债两类,公债也就是政府债务,可分为中央政府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
国际会计师协会把“政府债务”定义为:能带来某种形式的经济利益且由过去事件引起的一种现行的政府债务,解决这些预计要导致政府资金的流出。
据此,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债务是指地方各级政府(从目前来看,我国地方政府是指省、市、县、乡四级政府)以货币或其他经济资源偿还的各种负债;是地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等,以“政府名义向社会公众以及外国政府等组织举借或者担保举借的债务。
地方政府债务主要包括国内外或境内外金融机构贷款,外国政府贷款,财政性借款,各项集资、欠发职工工资,工程项目欠款等”。
(二)地方政府债务的构成世界银行专家汉纳·普拉科瓦认为政府债务可以用两对概念的组合来表示,即直接债务与或有债务,显性债务与隐性债务。
据此,笔者认为我国目前地方政府可分为四类,地方政府显性债务、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地方政府直接债务、地方政府或有债务。
地方政府显性债务是指由国家法律或政府签订合同明确规定的必须由地方政府来偿还的债务,当债务到期时,政府有法律义务偿还这些债务,例如主权债务的偿还以及难以履约的政府担保债务的偿还。
这种债务往往易于计算,理论上是可以准确统计其数量的。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则与之相反,它是地方政府一种道义上的义务,这种道义义务不受法律约束,而是由于公众的预期、政府压力或社会理解意义上的应由政府承担的义务。
例如,地方政府迫于压力或者主动对银行破产后小储户利益的保护、对于未承保的自然灾害受害者的救济等,这些本应是政府支出的项目,但由于种种原因致使政府不能及时兑现,不能兑现的部分就会形成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通常情况下,这种债务的数量难以衡量。
地方政府直接债务是指地方各级政府基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各种形式在国内外举借所形成的,最终必须全部或部分由各级财政予以偿还的债务,即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付欠款。
这是地方政府在任何条件下都无法回避和应该履行的义务、其后果是可以预见的负债。
例如,政府发行的债券、法律规定的未来养老金的偿付等等都属于此类债务。
通常情况下,这类债务易于衡量。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在我国债务构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或有债务的概念难以把握。
这里,笔者将着重介绍地方政府或有债。
或有债务属于会计学概念的范畴,我国《会计准则》对企业或有负债定义为:或有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必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计量一。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考察,政府或有债务可理解为:“由于过去事项或既存事实引起的各类潜在义务,履行这些义务可能导致地方政府支出压力的加大”。
通常,政府或有债务形成的原因并不仅仅由地方政府自身的行为引起的。
政府作为辖区公共利益的代表,它是社会的管理者,也是公共风险的最终承担者,辖区内的其他主体不能承当的风险最终会由政府来承担。
如金融机构发生危险,一且引起社会的动荡,影响社会稳定,政府往往基于道义的责任或其他目的而出面救助。
因而,“政府或有债务并不仅仅源于政府行为”。
“政府或有债务具有层次性,它源于国家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政权体制。
由于实行分级管理,各级政府在管理自己的事物过程中就会形成债权债务关系”。
在统一的国家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府之间实际隐含着某种法律上的担保关系,当地方政府或下级政府陷入债务危机时,下级政府的负债,包括直接负债和或有负债,都是中央政府或上一级政府的或有负债。
三、我国地方债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一)我国地方债务的发展历程当代政府是信用政府,大量事实证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几乎所有国家的各级政府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政府债务,我国也不例外。
自从中图共产党登上历史的舞台,我国就存在着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级政府利用信用手段筹集资金为履行职能提供资金保障的现象。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当时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地方政府自主权很小,这个时候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大,来源也比较单一。
但是尽管如此,地方政府也会通过举债的途径筹集资金。
例如“一五”期间,出于扩大建设资金考虑,1954 -1958年发行了“经济建设公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财政分权化改革的推进,中央政府不再对地方政府的各项事务大包大揽。
随着需要承担的事权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对财政资金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可是当时我国财政体制赋予地方政府的财力却相对有限。
尽管我国预算法一直禁止地方政府举债,但是迫于财力需求的压力,地方政府还是以各种形式举债筹资。
并且伴随着债务规模的越来越大,形式的越来越复杂,地方政府举债所起的积极作用和潜在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这个时期的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不像以前那样单一。
除了直接债务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债务形式,如财政周转金借款、地方政府拖欠工资以及包括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等在内的各种间接性债务”。
90年代后期,我国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大量发行国债,中央政府实行了“将国债转贷给地方”的政策,转贷给地方的定额国偾的还本付息由地方政府来承当。
国债转贷所形成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很大,1998年-2005年,中央财政共发行了约99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投资资金,其中约三分之一的是由中央转贷给地方使用。
中央政府在向地方政府转贷国债时,往往要求地方政府配套相当数额的资金.配套资金制度使得一些她方政府为了得到中央政府的国债转贷项目,采取了包括举债在内的各种方式来筹措相应的配套资金,这就迫使地方政府被动增加直接债务。
财政分权改革后,地方政府的自主权越来越大。
与之相适应,地方政府对社会管理和经济建设的参与程度也越来越深;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在公共投资领域内的投资也形成了不小的债务。
在各级财政的财力普遍吃紧的情况下,各地的基础设施等公共投资往往过多依赖于政府的举债或者政府担保的企事业单位的举债收入。
这一方面,加快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有利于地方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福利的提高;但另一方面,如果债务规模过度,将会给地方财政带来严重的负担。
此外,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转轨期,社会易出现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会导致地方政府债务的增加。
这类债务是地方政府出于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公众的期望以及政治压力等原因必须承担的社会债务。
这些社会性债务通常属于地方政府或有负债,但只要其中一部分转化为地方政府的直接债务,便会增加地方财政风险和负担。
(二)我国地方债务的发展现状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包括了大量或有债务,这些债务能否真正形成债务需要一定的条件。
因此,要准确计算出地方政府债务的数量非常困难,在实践中我们只能做些估算。
世界银行的报告曾估计我国政府或有债务占GDP的50%以上,我国的经济学界的估计则为42%左右,如果按照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按照50%分担的话,我国地方政府承担的或有债务规模约为GDP的20%-25%。
著名财政学家张馨认为:理论界在计算地方政府债务的数量时,是从较为宏观的角度认识和把握地方政府债务的,或有债务是不会全部转化为政府直接债务的,理论界的统计口径偏大。
因此张馨认为我国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是10%- 15%。
如果“将地方政府直接债务与或有债务相加,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总规模可能达到GDP的20%-30%。
这样如果以2012年我国GDP总量为52万亿元来算,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量10万亿到15万亿之间。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我国目前就地方债务数量还没有达成一致看法,但是,有一点我们不难得出,我国目前的地方债务数量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