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年南方凤凰台历史二轮复习资料(广东专用)专题训练训练1-5【答案】

2015年南方凤凰台历史二轮复习资料(广东专用)专题训练训练1-5【答案】

广东高考总复习二轮高频考点聚焦训练历史详解详析训练1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1. C 解析:“周公的王道政治”是指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包含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故C项正确;王位世袭制出现于夏朝;井田制属于土地制度,是西周的主要经济制度,故B项错误;郡县制确立于秦朝,故D项错误。

2. B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说:丞相、大臣都是按皇帝谋划好的事情去做,所有事情都由皇帝决定。

故选B项。

A项概括不全面;C项说法错误;材料并没有反映相权与君权的矛盾,排除D项。

3. B 解析:材料反映博议制度是指天子往往召集群臣博议,来决定军国大事,A项错误;军国大事由群臣博议,一方面可以减少决策失误,同时又可以防止宰相专权,故B 项正确;古代中国并未出现议会,C项错误;博议制度属于中央机制的调整,而不是中央集权的加强,D项错误。

4. A 解析:材料反映:皇帝命令有不当的,也要议论;现在没有人进谏,这是不正常的,故A项正确;B项是清代军机处的职责,B项错误;C项是中书省的职责,C项错误;D项是门下省的职责,D项错误。

5. A 解析:由题干可知,该制度指的就是科举制,A项正确;君主制度本身并不能起到题干中所说的作用,B项错误;分封制度更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C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重点解决的中央和地方的问题,而不是社会各阶层的问题,D项错误。

6. B 解析:题干只是君主的意愿受到大臣的反对而无法实行,不能说明中央集权遭到削弱,A项错误;B项与题意相符,B项正确;题中没有体现“分化事权”,C项错误;宰相与谏官的权力是否加强题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7. D 解析:材料省略号之前的内容可以看出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受中书省的制约;省略号之后的材料可看出行省有较大的权力,这就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A、B、C三项均只涉及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一部分。

8. C 解析:A、B两项与史实不符;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D项与史实不符。

从材料信息看,内阁权力提高,地位也日益重要,故选C项。

9. B 解析:清代规定官员任职必须远离家乡,其主要目的是尽可能避免官员利用亲属血缘等关系,结党营私,导致吏治腐败。

C项与题意无关,A、D两项是这项措施的长远影响,B项正确。

10. A 解析:从材料可知雅典具有精英政治倾向,A项正确;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所以合法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故B项错误;雅典民主政治实行直接民主,公民得以充分享受政治权利,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内容没有关系,D项错误。

11. C 解析:材料体现对私有财产的保护,C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债务奴隶制度,A项错误。

这里仅就债权人的财产权做出规定,并未涉及其他一切合法权利,B项错误。

掺杂某些原始性法规的特点不能表现《十二铜表法》的本质,D项错误。

12. D 解析:根据“人法和神法的结合”可知基督教赋予婚姻神圣的意义,认为婚姻具有不可拆散性,而在此之前,罗马法是允许离婚的,且不需要什么特别理由和手续,由此可见基督教丰富了罗马法内容,故D项为正确答案。

13.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分析归纳。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由于征诸乡里……”和所学知识分析。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雅典公民”的范围回答。

第二小问,根据雅典享有公民权人数较少的情况分析。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进行归纳。

第二小问,根据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归纳。

答案:(1) 原因:国家建设需要对选拔新的官员提出了要求;“武力功臣”的凋零也为新的选官制度的推行创造了条件。

(每点2分,共4分)原因:察举人才来自民间;被察举的都是有德行、才能或专长的人;理论上人人都有被察举的机会。

(每点2分,共6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酌情给分)(2) 说明:不是。

(1分)因为只有公民才享有民主权利,而公民只占雅典人口的少数;广大妇女、儿童、奴隶、外邦人等被排除在外。

(每点3分,共6分)实质: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奴隶制民主(少数人的民主)。

(2分)(3) 变化:财产、种族、性别等歧视政策逐渐被取消,逐步实现普选。

(3分)原因:政治上,没有选举资格的群体不断为争取选举权而斗争;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每点2分,共6分,其他符合史实,言之成理的答案也酌情给分)14. (1) “乡举里选”、察举制、科举制。

(3分)(2) 政治:通过科举考试,选派文官任地方官,加强了中央集权;思想:科举考试中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科举过程中对儒学的推崇,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普及;文学:重视文化的学习,有力地推动了宋词的繁荣。

(每点2分,任答三点给6分) (3) 体现:选民选举自己的代表组成议会,议会可以行使立法权,制约政府的行政权。

(3分)类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4分)(4) 限制条件:地域、身份、财产、性别、种族、年龄等。

(任答三点给6分)历史趋势:政治民主化。

(2分)训练2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1. D 解析:司母戊鼎是商代礼器,A项错误;甲骨文中出现“蚕、丝”,并不能说明养蚕和丝织技术是从商代开始,B项错误;唐三彩是唐代陶器而非瓷器,C项错误;人面鱼纹盆反映了原始时代高超的彩陶技术,D项正确。

2. C 解析:A项无法体现的是稳定物价;商鞅对商人收重税,主要是重农抑商,不是严禁流通,B项不正确;材料反映商鞅直接动机在于抑制商贾,C项正确;商鞅有提倡节俭之意,但不是直接动机,D项不正确。

3. B 解析:汉代,长安城中的“市”是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与居民所住的里或坊严格分开。

“市”由官府管理,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交易时间有严格的规定。

故选B。

4. D 解析:从材料可知均田制不仅有国有土地还有私有土地,A项错误;结合题意可知私有土地没有被取消,B项错误;材料反映私有土地所有者在所有土地不足均田制定额的情况下,可能会受到国家的授田,补充不足,故C项错误;D项吻合题意,D项正确。

5. B 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住宅信息,A项错误;材料说明商业繁荣,夜市出现,B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古代夜市出现是在唐朝, D项错误。

6. D 解析:“樊楼”情形出现在宋代,《西游记》成书于明朝中叶,A项与时间不符;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B项错误;京剧出现在乾隆年间之后,C项错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适应市民生活需要的娱乐场所“瓦子”出现,D项正确。

7. B 解析:A项时间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一直实行到清末,C项错误;实业救国思潮在清末的甲午中日战争后兴起,D项错误;“弃儒就贾”是商品经济发展所致,B项正确。

8. D 解析:材料没有说到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故A项错误;B项概括不全面;C项只是与“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相对应,也不全面,C项错误;突出商品经济对租佃关系的影响,而租佃关系属于封建生产关系,D项正确。

9. A 解析:材料反映黄宗羲对中国古代不合理赋税制度的批判,赋税制度加重了农民负担,A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赋税制度,并未涉及君主专制、土地私有制、工商皆本等内容,故B、C、D三项错误。

10. B 解析: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明清时期不但没有放弃,反而空前强化,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经济结构在发生变化,B项正确;小农经济解体是鸦片战争后, C项错误;材料中减少粮食生产的做法明显不能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D项错误。

11. C 解析:“纤细、轻盈和繁琐的装饰”符合中国瓷器的特征,“爱好清淡柔和、精美雅致的色彩”符合中国丝绸的特征,它们成为物化形态的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故C项正确。

12. D 解析:中国古代交通、农业和手工业落后,表达并不正确,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都是比较先进的,在古代有水路等交通也很发达,故A、B、C三项错误;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受到束缚,D项正确。

13.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可依据材料一归纳。

第二小问,可从所给材料中总结。

第三小问,从推行重农抑商的原因,主要是商业对农业的不利影响等角度分析就可以。

第(2)问第一小问中的措施依据材料信息归纳。

目的从材料二中的信息分析,可得出抑制商人势力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盐铁官营、货币官铸、等角度分析。

第(3)问第一小问中的状况可根据材料三的信息归纳得出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

第二小问从材料三中的信息归纳结论。

第(4)问认识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经济政策。

再结合材料三中政府重视商业的信息可得出这一经济政策会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答案:(1) 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

(2分)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2分)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2分)(2) 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

(3分)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

(3分)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3分)(3) 状况: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

(3分)政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

(3分)(4) 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发展。

(6分)14.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第(1)问中依据材料中关键信息进行概括,依据材料中“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以及“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垦种”的信息从鼓励开垦、开垦区域以及对民生角度思考作答。

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中“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以及“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的信息从新的农作物引进、人口与土地矛盾角度归纳背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围绕垦荒政策从社会矛盾、人口增加以及破坏环境等角度归结答案。

答案:(1) 特点: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内地与边远地区同受重视;以维持百姓生计为主要目的。

(8分)(2) 背景:人口压力加重;耕地利用接近极限;新的作物改变了土地利用的方式。

影响: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加速了人口增长;不利于环境保护。

(17分)训练3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演变和科技文化1. A 解析: “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契合儒家“入世”的思想和“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操;“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契合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和“逍遥”的生活态度,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2. 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道家思想,故A项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