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伶官传序》导学案 (1)

《伶官传序》导学案 (1)

备课时间:2017年12月25日授课时间:2017年12月25日
《伶官传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以及特殊句式,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抑扬顿挫的文气。

2、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3、理解文章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中心论点,明确写作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1.文中的关健字、词、句; 2.文章的议论思路。

难点:文章借古讽今的手法和对北宋统治者的劝谏。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课前准备
1、知人:欧阳修(1007—1072)字,号,谥号,北宋文坛公认的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

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欧阳修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在散文理论上提出“以文明道”的主张,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洁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癖晦涩。

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

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

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

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解题:伶:乐工,艺人。

伶官:乐工作了官。

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3、时代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

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

后唐庄宗李存
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

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写成了《新五代史伶官传》。

《伶官传》中,作者对为庄宗所宠幸并为非作歹、败国乱政的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三人予以鞭挞,揭露他们把持朝政,以致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的罪恶行径。

本文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所作的序言。

3、读课文,正字音:
李存勖()盛()衰之理盛()以锦囊
及仇雠()已灭三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4、预习提示:
(1)本文宜采用诵读法:
①读出重音,体现出着重强调的意义来。

②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

③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

④读出语气,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

(2)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及书下注解思考以下问题:
①为李存勖编写一个履历表(参看教材P88注解),推算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的年龄是多少岁。

②在这几个年头里,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
③李存勖灭敌建国用了15年时间,而由盛到衰只用了3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
④作者由李存勖盛衰之变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⑤欧阳修在宋代中叶重提李存勖的史实,目的是什么?
⑥初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体会本文的论证方法。

⑦找出文中的对称语句以及反问句、感叹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合作探究学习——共同进步
【研习课文】
1.分析第一段
重点词语:盛衰之理( )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今异义:
岂非人事哉古:今:
与其所以失天下古:今:
翻译下列句子: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分析第二段
重点词语:以()三矢赐庄宗而告(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词类活用: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负而前驱()古今异义: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今:
句式:梁,吾仇也()
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翻译下列句子: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3.分析第三段
重点词语: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抑()本其成败之迹()
词类活用:抑本其成败之迹()
函梁君臣之首()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乱者四应()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古今异义: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
今:
句式:告以成功()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翻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4.分析第四段
重点词语:举()天下之豪杰数十怜人困()之岂独()伶人也哉
古今异义:及其衰也古:今:
词类活用: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句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翻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文本探究】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渡到分析中去的?
论据:
过渡:
3.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读第二三段,庄宗李存勖(885---926)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中,庄宗多少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908年 23岁
912年 27岁
立国(15年)923年 38岁
灭国(3年) 926年 41岁
4.作者认为庄宗得失天下原因是什么?
5.读二三段,从论证角度上考虑,作者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
6.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了结论?
★应用学习——能力提升
7.本文的写作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