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4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篇

14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篇

阅读理解——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篇
今天这堂课呢,我们继续来学习诗歌鉴赏。

今天考点可是重头戏,近几年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儿中都非常热门——比较阅读。

什么叫比较呀?即两两相比,放到诗歌里呢就是两首诗歌让我们比较着看,比较着体会。

它既考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能力,又考察我们的比较分析能力。

同学们又要开始喊了:难上加难,简直是强人所难嘛!
老师还是想说,不难不难~无论什么样的比较阅读,考点只有两个——诗歌特点和情感表达。

今天我就要为同学们送上三把解题金钥匙,轻轻松松解决比较阅读。

解题之前同学们先来欣赏三首名篇,分别是杜牧的《泊秦淮》,刘禹锡的《乌衣巷》和邓剡的《唐多令》。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第二首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还附上了注释:
乌衣巷:位于秦淮河畔,东晋时名门望族的聚居区。

王谢:指王导和谢安,二人均为东晋时的权贵。

第三首
唐多令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

叶声寒飞透窗纱。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

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本首诗的注释是:邓剡,南宋人,坚持抗元,南宋政权最后的据点崖山失守后被俘。

此词为作者被俘后押送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南京时所作。

同学们发现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点吗?这三首诗都是怀古咏史诗~按比较阅读题所占比例来看,咏史怀古诗称第二,就没题目敢称第一!因此,这里就隐藏着比较阅读的第一把也是最重要的一把金钥匙——知人论世。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的体裁类型、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等等。

咏史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

作者的朝代往往也透露解题的思路。

上面三首诗的作者都生于唐宋覆灭时期。

唐朝我们都知道,亡于内乱,由锦绣盛唐一步步跌落至风雨飘摇,当年歌舞喧天的繁华城阙,如今却荒草离离。

怎么不叫人可叹可惜呢?中晚唐代诗人面对昔日繁华的古迹,或者盛世帝王
们的陵寝,又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情不自禁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

而宋朝呢,兜兜转转,二度倾覆,灭于外患。

南宋诗人眼看着国破家亡,朝代更替,心中的血泪、无奈更是溢于言表。

这两段时期诗人们的风格大多借物、景来抒发情感,表达悲慨哀情、无奈痛苦。

小宇老师的这把金钥匙呀,适用于每道怀古咏史诗,谁用谁知道!甚至同学们碰到其他题材的诗歌时,看题目之前也可以套用这样的思路去分析。

不过光分析还是不够,我们来做点题目实际运用一下吧~
先看第一题:《泊秦淮》和《乌衣巷》这两首诗在表达情感上均体现了“诗贵含蓄”这一点,但又各具特色,请比较分析。

这道题的问题核心有两个,一个是比较分析,另一个则是表达情感。

小宇老师再为大家奉上解题的第二把金钥匙——理解情感。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诗歌情感型答题思路:首先运用什么手法,描绘什么画面。

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合理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然后点出营造什么意境、氛围。

这里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最后分析表达什么情
感,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答题时景、意、情三者皆要说,只是有所侧重。

诶,现在同学们手里握着两把金钥匙了,是不是信心十足?让我们再回到题目,尝试着分析一下~
《泊秦淮》前两句写景叙事,用互文的手法描写了泛舟秦淮河上,景物烟、水、月、沙相互交融,柔和宁静,绘成一幅笔墨淡雅的水边夜色图。

后两句议论抒情,先由“近酒家”引出“商女”和“商女”之歌《后庭花》,过渡自然;再由《后庭花》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间接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不问国事的腐朽生活。

作者借景感怀抒情,含蓄委婉,表现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乌衣巷》描写了乌衣巷昔日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的景象。

作者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诗中没有一句议论,而是通过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含着深刻的寓意。

整理分析后可以得到本题答案为:《泊秦淮》即景感怀抒情,含蓄委婉。

首句写景,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第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抒怀,间接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不问国事的腐朽生活,含蓄深沉。

《乌衣巷》怀古,也蕴藉含蓄之美。

作者仅仅借助
一只飞入人家的燕子,“野草花”“夕阳斜”等意向含而不露地反映世事盛衰的变化。

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蕴含着沧海桑田的感慨。

按着小宇老师说的来答题是不是非常清晰明了呀?只要找准答题的切入点,答案一下就出来了,做题速度那是杠杠的~
打铁要趁热,同学们再来看看第二题:《唐多令》下片“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

说兴亡燕入谁家”,化用了刘禹锡的《乌衣巷》而有所创新。

试比较“燕入谁家”与“飞入寻常百姓家”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题目中提到的这两首诗歌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有注释!那么小宇老师的第三把金钥匙就要出现了,它就是——巧用注释。

注释占地儿又费墨,语文试卷多金贵呀,小小的一片方寸之地,上面的字就没有废话!所以注释一定会含有解题的必要信息。

同学们千万不要忽略注释哟~
我们来看看这两首诗歌的注释。

邓诗的背景是“南宋政权最后的据点崖山失守后被俘。

此词为作者被俘后押送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南京时所作”,因此“燕入谁家”是个迷茫的问句,表示“燕子无家可归”。

这里诗人借燕来喻指百姓流离失所,揭示了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

而刘诗的注释指出乌衣巷是位于秦淮河畔,东晋时名门望族的聚居区,王谢是指王导和谢安,二人均为东晋时的权贵。

都与权贵、望族有关。

因此
“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指“从前在王谢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再来飞进平常百姓人家”,表达的是沧海桑田、今非昔比、物是人非之慨。

根据这个思路我们得到本题答案:《唐多令》是作者被押送时所作,国家已无力抵抗外族侵略。

“燕入谁家”的疑问,深刻揭示了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百姓流离失所,表达了作者深深的亡国之痛以及对无辜百姓的心疼之情;《乌衣巷》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飞入寻常百姓家”指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

表达的是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

答题完毕我们发现小小的注释还真是蕴含着大大的信息,简直是答案的搬运工啊!
讲解完题目小宇老师还想再总结一遍如何运用三把解题金钥匙鉴赏诗歌,同学们可要仔细听着!
一要知人论世。

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二要巧用注释。

诗歌的注释一定蕴含解题的必要信息,不可忽略!
三要理解情感。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歌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只有把握形象特点,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好了,本期语文课堂就到这里了,今天小宇老师倾囊相授,交给同学们三把答题金钥匙,希望解决难题后,确认过眼神,你就是下个中考大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