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沧浪诗话//诗辩》文本分析:1、入门要正,标准要高(找最精妙、最根本的顿捂之门);2、在意五法:体裁、格调、风貌、意境、音节;3、风格有九;技巧有三;极致是入神。
4、诗道在妙悟:选择最上乘、第一义即佛理真谛。
妙悟”是严羽所阐述的核心范畴;“3、陌生化原则(P72):①艺术为视象,要加强印象;②作品客体与主体感知的对应;③强调媒介的特殊意义。
&阿多诺(1903—1969):德国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创始人第五章华兹华斯的标志模仿转向表现和抒情理论兴起;王国维集特有的意境理论大成。
如何理解王国维的境界说?其“境界”说,在中国古典文学抒情理论集大成。
也是断想式的。
1、境界:本疆界—佛经借精神的。
从唐开始论诗(言外之意);王则将其作为核心审美范畴。
2、“真”是“境界”说的核心:什么是扁形/圆形人物?以二人物分析1、扁形人物(类型/漫画化/体液性人物),围绕单独的概念或素质塑造的即性格单一的人物,能用一句话概括的。
很多(狄更斯)。
其优点:一眼就认出;过后容易回想。
没被贬低,而是需要;喜剧角色更出色(悲剧则令人厌)。
2、圆形人物:不能用一句话概括,却能给人以惊奇感(检验标准)、变化莫测的人物(奥斯丁小说/战争越和平/陀斯/普鲁……)。
两者应该结合起来,成为和谐的整体。
弗洛伊德创立了以潜意识为基本内容的精神分析理论1·本我、自我、超我(快乐/现实/至善原则)。
2·力比多(性力)有四阶段: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生殖期。
3·意识(性本能)是基本概念(人心理分三部分:意识/前意识/无意识),在最深层,但可以通过梦暗示/通过艺术升华。
一、生活积累与心灵表现写作论中有再现(赫拉/亚里/别林的模仿)/表现(浪漫/康德/尼采/弗洛、克罗的心灵表现)二说法;柏拉图兼有(镜子/迷狂)。
二者有联系——文学写作作为审美是主观客观/表现再现的统一。
所以,作家要对生活积累/心灵表现均重视。
积累是写作源头,有二种:对生活无意的观察/感受/积累;针对写作有目的的。
“气”即由积累到表现的中介。
二、文学接受的过程1、作品“召唤结构”:萨特是作者主动召唤,伊瑟尔强调文本本身就有,即文本有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
读者应“声”而来最重要。
2、作品中的“不定点”(伊瑟尔的“空白”)(接受的多种可能):作品中的不确定因素诱发读者。
它越多就越吸引人;它有极限;读者参与才有意义(被阅读前不是审美对象)。
3、阅读(“具体化”)填充“空白”即“具体化”过程,是接受最关键的。
作品被理解的具体形式。
它不是心理,不是经验的,专注于作品即本质直观(“观相”)。
对客体的显示,主体不看,“观相”就不存在。
&一、《文心雕龙·体性》如何理解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结合作品谈刘勰论述题(共30分每题15 分)1. 以具体作品为例,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文学风格及其成因,并比较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在题材、意境、语言、美感和形态上的区别。
、简答题2.文学意境的含义及其特征。
3.文学接受中的共鸣及其原因。
1·文艺学包括的撒个分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
3·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理解为辩证的与开放的体系,就是要要到既:坚持又发展4·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5·在论述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时,马克思提出了人类掌握世界的最基本的四种方式,即理论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实践-精神的方式和艺术的方式文学理论考试试题(B卷)一、填空(共8分)。
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__________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_______________的方式再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__________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2、按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理论,可以将文本分为三个层次:________ 、、。
3、在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中,阅读经验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三个层次:________ 、、。
4、文学形象的三种理想形态是:________ 、、。
5、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对整个事件进展产生推力的,叫_________;注重人物鲜明性格特征的,叫________。
在同一个叙事中并行着两个甚至更多的声音的叙述方式,借用音乐的术语称之为__________式叙述;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的叙述的次数,称为。
二、术语解释(共20分)1、审美意象2、文学典型3、文学传播4、文学批评5、隐含读者三、辨析题(共24分)1、“文如其人”2、“读者是文学作品的最后完成者”3、“一切景语皆情语”四、简要回答下列问题(共32分)1、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交流活动?2、如何理解文学的地域风格?3、举例说明文学形象的特征。
4、什么是文学欣赏中的共鸣?试结合自己的文学接受体会予以简要说明。
四、理论应用题(16分)在一次文稿拍卖会上,很多著名作家的新作无人问津,而一位电影明星所报的一个书名(《从电影明星到亿万富姐》,当时并没有文稿交到拍卖会上)却在竞拍中与某出版社以100多万元的价格成交。
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其原因何在?请你结合当下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境遇,用相关的文学消费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B卷)参考答案一、1、写实直接抒情暗示2、文学言语文学形象文学意蕴3、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4、文学典型文学意境文学意象5、行动元角色复调式叙述频率二、1、审美意象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它不仅是观念意象的高级形态,也是艺术至境的高级形象形态之一。
2、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它是指文学言语系统中显示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3、文学传播是文学生产者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方式赋予文学信息以物毛贼载体,将文学作品或文学信息传递给文学接受者的过程。
通俗地说,它指的是文学作品的出版、制作和发行活动。
4、文学批评指对作品、作家、文学现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
5、共鸣指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出现的两种情况:一是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深深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应状态;二是指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感受现象。
三、答题要点1、(1)“文如其人”是中国古代关于文学风格的重要观点,强调的是文学作品风格与作者人格之间的内在一致性。
(2)文学风格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文学作品的格调与作者的创作个性是有联系的,但人格不能等同于文格。
2、(1)这说明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性。
(2)读者的创造性阅读是作品审美意蕴形成的重要因素。
3、(1)这说明了文学意境理论中的“情景交融”现象,是王国维先生提出来的。
(2)景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它有灵性,情趣盎然;而其中的情常常附丽于写景的话语上,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
四、答案要点1、(1)文学接受具有社会性的交际沟通功能。
(2)作为审美交流活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读者与作者的交流、读者与作品中人物角色的交流、读者与读者的交流、读者与作品所描写的整个自然、社会以及全人类的交流。
(3)文学交流的话语性、虚拟性、想象性等特征决定了文学接受作为一种审美交流与日常交流相比具有独特价值。
2、(1)文学风格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比如古代的屈、庄相通,诗、骚不同,现代的京派与海派风格之迥异即是明证。
(2)地域风格首行缘于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如南方的温和湿润与南方作家的敏感细腻,北方寒冷干燥与北方作家的开朗豪爽等。
(3)地域风格与社会环境,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等同样密切。
3、(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3)文学形象是一般与个性的统一。
(4)文学形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以上四个方面分别举例。
四、答题要点(1)这一现象说明了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文学作品的市价值和市场价值的矛盾。
(2)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填空题(1分×20=20分)1.()和()分别开启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始源。
^^诗经离骚2.文学典型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又称()或()。
^^典型人物典型性格3.中国的简分法是的将风格分为:()和()两类,影响最大。
^^刚柔4.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和()。
^^暗示性朦胧性5.普通言语是()性的,它指向外在的现实世界,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文学言语则是的内指性的,它指向(),必须符合艺术世界的诗意的逻辑。
^^外指性文本中的艺术世界6.“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的意境创作方式是()(情景交融的类型之一),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意境创作方式是()(情景交融的类型之一)。
^^情中见景式情景并茂式7.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标准中,()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
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标准中,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
^^思想标准艺术标准8.形成文学风格的决定因素是()。
^^创作个性9.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西汉杨雄在《法言·问神》中提出了“()”说。
^^心画心声10.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二者共同指向的核心是()这个文学活动的最高层次。
^^文学欣赏或审美鉴赏11.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深刻的是其中所蕴含的()价值。
^^哲学12.德国阐释学理论家()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
^^伽达默尔13.在文学接受活动中,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精神鼓舞的动机是()动机。
^^受教动机二.单选题(1分×10=10分)1.在我国古代首先提出“胸有成竹”说的人是:()。
A、苏东坡B、王安石C、柳宗元D、谢灵运^^A2.创作心理要素包括:()。
A、艺术概括、艺术变形、艺术想象、艺术灵感B、艺术情感、艺术综合、艺术想象、艺术概括C、艺术直觉、艺术灵感、艺术情感、艺术想象D、艺术想象、艺术直觉、艺术概括、艺术变形^^C3.巴尔扎克说:“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