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教学内容

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教学内容

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第四节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一、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1、传染源:能将病原微生物趋势传播给宿主的生物。

2、传播途径:1)空气传播:一般是通过病人咳嗽、喷嚏或发声等途径由呼吸道进入空气,形成飞沫核或飞沫,它们能以100m/s的速度在空气中移动,其中飞沫核能在空气中保持数小时天,并能长距离移动。

尘埃是空气传播的另一个重要途径,病原微生物如果尘埃上,或受到某种扰动,就可能是浮在空气中而被传播。

2)接触传播:指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源或储存处与宿主之间的接触或相遇,一般是通过触碰、接吻或性接触;通过与口腔分泌物或身体的伤口处接触;通过胎盘进行传播;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动物或动物制品进行传播。

3)媒介物传播:通过被污染的无生命媒介物,如水、食物、医疗器械、卧具、食物器皿等进行传播。

4)病媒传播:病媒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3、易感人群:容易得传染病的人,往往是对该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

二、病原菌和病毒的致病过程1、病原菌的致病过程:1)进入人体:通过空气、接触或媒介物等途径迁入到人体,并粘附和定居于人体的特定组织。

通常,进入人体的病原菌先是粘附于皮肤或黏膜表面,通过产生特殊的代谢产物或酶的作用,或通过合伤口进入黏膜内部,然后,向更深的组织渗透。

2)引起疾病:病原菌感染人体的结局取决于病原菌的毒力和人体的免疫力的相互作用:当机休免疫力较强,病原菌数量较少,毒力较弱,不出现明显的病症,成为隐性感染;当病原菌与人体免疫力的相互作用保持平衡状态时,病原菌潜伏在病灶内,成为潜伏感染;当人体免疫力较弱,病原菌入侵数量较多,毒力强时,则出现明显的病症,成为显性感染。

2、病毒的致病过程:吸附、注入、复制合成、组装、释放三、微生物传染病的预防1、控制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一、填空1、微生物传染病是指能够从一个传播到另一个的微生物致病因子,如、、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所导致的疾病。

它往往具有性和性两个特征,涉及人数多,影响范围大,往往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影响社会工作和生活秩序。

对于人类传染病来说,最主要的传染源是。

病原微生物要形成传染病,其传播途径主要有、、和四种。

2、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和串联在一起构成了。

一般来说,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就能抑制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

3、1347年的一场由这种病原体引起的鼠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的人(约2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18世纪由引起的天花在欧洲大陆的流行,也夺走了150万人的生命;1918年由引起的流行性感冒从一个美国人发病开始,一个月后席卷全球,导致4000万人死亡;2003的年,我国一些地区迅速蔓延的SARS是由一种新型的有很强传染性的所引起的。

4、由于蔓延和抗生素的滥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引起的结核病卷土重来,每年有200万人死于该病,成为传染病的头号杀手;近年来,主要由H5N1病毒引起的也时有使人发病致死的情况发生。

5、微生物传染病的病原体一般营生活,所以需要在宿主体内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所定居。

病原体定居的位置一般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如霍乱弧菌、肝炎病毒和爱滋病毒选择的场所一般分别是、、。

二、选择1、既是传染病的传染源,又是其传播途径的是()A、患乙型肝炎的人B、家里的猫、狗C、消化道病人用过的杯子D、带有疟原虫的蚊子2、传染病的特点是()A、由病毒引起的B、具有一定的区域性C、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D、通过呼吸道传播3、下列传染病中,属于通过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是()A、疟疾B、狂犬病C、肝炎D、流行性感冒4、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是()A、控制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C、保护易感人群D、切断三个基本环节的任何一个5、下列各项措施中,属于保护传染病易感人群的是()A、给儿童接种卡介苗B、清扫居民楼内的垃圾C、给医疗仪器消毒D、给儿童注射青霉素三、简答1、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03年很多国家和地区发生了由冠状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严重的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冠状病毒由此而受到极大关注。

冠状病毒外有包膜且形成三种包膜突起:即膜蛋白(M)、突起蛋白(S)和血凝素---酯酶(HE)。

S蛋白负责结合敏感蛋白的受体,诱导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M蛋白决定和影响病毒的出芽;HE蛋白是吸附蛋白,决定病毒的寄主范围。

该病毒对个体的多种细胞有裂解作用,损害多种组织和器官。

材料二:非典病毒会利用病人的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借刀杀人”;一般的病毒进入人体后,开始破坏正常细胞,人体免疫系统发现外来的病毒就开始紧急运作,产生大量抗体,与病毒抗原结合,然后引导白细胞将病毒杀死。

然而非典病毒是人体从未见过的,抗体无法与病毒抗原有效结合,反而转向攻击其它的正常细胞,引起过度反应。

材料三:药物最终将战胜非典。

美国陆军生化防御实验室的专家经测试,β干扰素在培养皿中能阻止非典病毒增殖。

干扰素是多用途的人体抗病毒抵制物,在免役系统产生更具针对性的抗体前,它能发挥作用,看来它可能成为治疗非典的药品。

(1)SARS病毒是由冠状病毒经产生的。

(2)病毒能吸附于细胞膜上,细胞被病毒识别是通过细胞膜上的实现的。

(3)冠状病毒的膜蛋白M和S在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后进入进一步加工,并从粗面内质网转运到细胞膜上,为子代病毒的释放做准备;M蛋白和S蛋白在细胞内的合成、加工和运输体现了。

(4)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在病毒感染中,往往是先通过的作用来阻止病毒的播散,在通过的作用来予以消灭。

(5)干扰素是由产生的。

传统的干扰素生产方法是从人的血细胞中提取的,产量很低,若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生产适用于人的干扰素,其主要的操作步骤是:①提取目的基因:其途径一般是通过的方法获得。

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若用大肠杆菌的质粒作为运载体,则首先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与运载体,得到相同的,然后再加入适量的酶,使其成为一个重组质粒。

③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

④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若质粒上带有抗四环素基因,则如何检测受体细胞导入了质粒?。

变式训练1、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引起全国人民大恐慌,请根据微生物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的相关知识回答以下有关问题: (1)引起甲肝的病毒是 ;甲肝病人是 ;食用不洁毛蚶是甲肝流行的 之一。

(2)小明患病前是 ;患病后是 。

2、 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烟草花叶病毒可以不依赖宿主细胞而增殖B 流感病毒的核酸位于衣壳外面的囊膜上C 肠道病毒可在经高温灭菌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D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可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提升练习一、回答下列有关微生物的问题。

(苯酚(C 6H 5OH )是广泛存在于化工行业废水中的一种污染物。

为了分离和纯化高效分解苯酚的细菌。

科研人员进行了下图20所示的相关试验。

(实验中的LB 培养基能使菌种成倍增加)1.该实验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有:锥形瓶、培养皿、 (写出2种即可,但必须是微生物培养专用)。

2.理论上,步骤②中的LB 培养基含有的营养物质除了碳源外,还有 等(多选)。

A. 氮源B. 激素C. 酶D. 生长因子E.伊红美蓝3.步骤③培养基成分中的苯酚作为细菌培养唯一的 ;步骤③和④中的培养基最主要的成分差异是后者添加了 。

步骤②、③、④的培养基必须经过灭菌,其具体要求是 。

4.经步骤④培养后的菌落如图21,则接种时甲、乙、丙三个区域的操作顺序是 。

多次划线后,最终可以得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 。

活性 污泥 ①制取菌悬液 ②LB 培养基振荡培养 ③无机液体培养基+苯酚振荡培养 ④无机固体培养基+苯酚恒温培养 ⑤无机液体培养基+苯酚震荡培养 取样测定 苯酚浓度图205.步骤④的目的是 ;经过步骤⑤培养后,应该从残余苯酚浓度 的培养瓶中再分离、再培养目的菌株。

二、在大肠杆菌培养过程中,科学家得到组氨酸缺陷型的大肠杆菌突变株(在缺失组氨酸的培养基中不能生存,缩写为His -),继续培养过程中该突变株可能发生功能恢复(缩写为His +)如图2所示。

(组氨酸的密码子:CAU 、CAC ;色氨酸的密码子:UGG ;苏氨酸的密码子:ACC 、ACU 、ACA 、ACG ;终止密码子:UGA 、UAA 、UAG )1、控制产生组氨酸所需酶的基因中发生突变,据图2可知该酶一定含有的氨基酸是_________,从基因表达的角度分析,His -突变株中该酶不能被合成的原因是_________。

2、从培养基的功能分析,第③步使用的缺失组氨酸的培养基属于_________,该培养基使用前应采用_________法进行灭菌。

3、第②步重复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_。

第③步中为了获取单个菌落,可用_________法将样本接种于_________培养基表面。

采用这种方法接种时需要先灼烧接种环,其目的是_________,一次接种结束时,应该需要灼烧_________次接种环。

4、一个His +大肠杆菌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可以称为一个_________。

三、常见的酿酒酵母能利用葡萄糖,不能利用木糖发酵。

若用转基因技术将发酵木糖的关键基因——木糖还原酶(XYL1)或木糖异构酶基因(XYLA )转入酿酒酵母中,均能培育出能利用木糖发酵产生酒精的酿酒酵母。

图26表示XYL1基因与细菌pYMILP 质粒重图21图2组的过程示意图。

图中AMP r 是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其基因产物可使“碘—淀粉”复合物脱色,从而在含有“碘—淀粉”的固体平板上形成透明圈。

转化成功的酿酒酵母中含AMP r 基因的重组质粒拷贝数越多,透明圈越大。

1.据图26可知,目的基因的长度是 bp ;图中获取目的基因和切割质粒所用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是 、 ,最终能形成重组质粒的原因是 。

2.图27是四个成功导入重组质粒的酵母菌的菌株(品系),在“碘—淀粉”的固体平板上的生长情况,其中目的基因表达量最高的是 ,根据题意,分析原因是 。

(2分)此“碘—淀粉”培养基从功能上看属于 培养基。

3.图28是不同温度条件下重组酿酒酵母菌株的木糖异构酶活性。

据图推测,此酶最初来自于( )A .嗜热细菌B .大肠杆菌C .葡萄球菌D .乳酸杆四、最新研究表明,地球历史上最悲剧的物种大灭绝事件可能是由细菌导致的。

该物种大灭绝事件发生于2.52亿年前二叠纪末期(在恐龙出现之前),无数物种由于无法及时适应当时气候变化,而逐渐消失灭绝。

与此同时,某种细菌A 得到快速大量繁殖,原因有二:第一,该细菌A 能利用海洋沉积层的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并释放甲烷,显著改变气候和海洋化学成分;第二,火山喷发导致镍元素迅速增多,这种至关重要的营养物质帮助微生物(细菌A )增殖。

1.由材料可知,该细菌A 的新陈代谢类型是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A .细菌A 能在极端环境中进行DNA复制图26 XYL1基因BamH BamH Bgl II Amp r Bgl II Amp r (9117 bp )pYMILP Bgl II / Bgl II / (10090bp ) pYMILP-XYL1 Amp r XYL1基因 %t /℃图28 图27 菌落透明圈B.细菌A对利福平不敏感C.材料中的“镍元素”属于微生物营养中的生长因子D.青霉素能抑制细菌A细胞壁的合成E.细菌A遗传结构简单,属于原生生物F.从变异角度看,细菌A的变异可来自基因突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