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律诗与对仗部分讲义

律诗与对仗部分讲义

律诗及其对仗
各位好,前些时候讲过了格律诗的律以及拗救。

今天给大家讲律诗的结构及其对仗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

按句子的字数看,又分为五言和七言。

今天主要讲的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对仗。

在习惯上,五言格律诗首句不入韵多于七言格律诗首句不入韵。

首句不入韵,可以方便在第一联做对仗。

因此,五言格律诗(五言绝句和五言律诗)第一联也对仗的比较常见。

七言格律诗(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第一联很少有对仗的。

律诗,无论是五言的还是七言的,都是四联(每联两句),共八句。

中间两联(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都要求必须对仗,这是律诗的特点。

对仗,是我国诗歌独有的最有魅力的格律元素。

它会聚了结构形式美和声韵音乐美,使表现的内容鲜明精美,富有张力。

一首律诗的优劣成败往往取决于律诗的闪光部分,而对仗恰恰是闪光点之一。

律诗的对仗有三项要求:
(一)。

即:上下句同一位置,平声字对仄声字;仄声字对平声字。

(二)。

即:上下句同一位置上的词一般是同类词相对。

比如:名词对名词;
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

有的词类,主要是名词还分若干小项,往往需要按照这些小项对仗。

如:天文对;
时令对;地理对;地名对;宫室对;植物对;动物对;形体对;人事对;人名对;
方位对;数目对;颜色对;虚字对。

这些对仗,我都列举例子。

如果要看整首诗,请大家自己去百度。

(这些当然都是律诗了,我以五律为例子,七律与之类似)
(a) 天文对“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月=云《闻笛》张巡
(b) 时令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年《次北固山下》王湾
(c) 地理对“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关=海《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
(d) 地名对“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太华=中条诗名和作者同(c)
(e) 宫室对“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阁=窗《晚晴》李商隐
(f) 植物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莲《山居秋暝》王维
(g) 动物对“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鹰=马《观猎》王维
(h) 形体对“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眼=蹄《观猎》王维
(i) 人事对“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姓=名《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j) 人名对“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庾开府=鲍参军《春日忆李白》杜甫
(k) 方位对“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北=东《春日忆李白》杜甫
(l) 数目对“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一=十《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m) 颜色对“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青=绿《次北固山下》王湾
(n) 虚字对“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同=共《新年作》刘长卿
此外,还有器物对、衣饰对、饮食对、文事对、史事对、人伦对、代名对、干支对、叠字对、连绵字对,等等。

这些就不一一举例了。

词类同小项的词相对叫工对,不同小项的词相对叫宽对。

但有的词虽不同小项或者类别,用作对仗,习惯上也认为是工对。

如“天=地”、“兵=马”、“诗=酒”、“无=不”等。

(三)。

即:上下句必须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等等。

上下句的句子结构和节奏形式必须相同。

如:“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
其上下句结构均为“主----谓---宾---补”
主语:树色=河声都是偏正结构
谓语:随=入
宾语:关=海
补语:迥=遥
还有种对仗形式很特殊,叫借对。

有两种形式:
(1)
如:“法调狂象,言问老龙。

”白=玄因“玄”有黑色的意思,所以用来借对“白”。

《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王维
又如:“酒债行处有,人生古来稀。

”“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个含义为“平常”,另外一个含义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

《曲江二首》杜甫
(2)
如:“厨人具黍,稚子摘梅。

”鸡=杨因“杨”与“羊”同音,所以用来对“鸡”。

《裴司士、员司户见寻(一题作裴司士见访)》孟浩然
类似的对法经常在唐宋格律诗的对仗中出现,大家见到了,别以为这样的对仗有问题。

其实,这样也算是“工对”。

在格律诗的对仗中,上下句的关系经常有五种形式:
(1)两句意思并立,不分主次,不相连贯。

这样的对仗最常见。

如:“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杜甫
又如:“墙头细雨垂纤草,水面回风聚落花。

”《夏日题老将林亭》张蠙
(2)两句意思相映比,有主次,一为正意,一为旁衬。

如:“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闻笛》张巡
上句为衬,下句为正。

又如:“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空流。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上句为正,下句为衬。

(3)上下句整句或局部意思相反,常用有反义词:
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李商隐
无=有
又如:“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复愁》杜甫
(4)下句承接上句之意,多见前后相承。

如:“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观猎》王维
又如:“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5)两句一意贯通,如一道水流,不能颠倒不能分割。

如:“不辨风云色,安知天地心。

”《闻笛》张巡
又如:“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律诗对仗有二忌:
一忌“合掌”。

即一联上下句以同义词来相对,以致两句意思完全或者基本相同。

如“群贤共谱箴时调,众彦齐讴警世声”。

二忌两联对仗方式雷同。

(语法句式相同)
两联句式要有所变化,以免重复呆板。

句式节奏,我在下堂课时会详细讲到的。

另外,对仗不要一味求工。

否则容易束缚思想,造成合掌,或流于纤巧。

可以工对和宽对相结合。

如:“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该联中,前四字是工对,末字“见”(动词)却与“容”(名词)相对。

对仗总以天然、工整、流畅为佳。

诗人常用颜色对、数目对、方位对等等,容易形成工对,能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或增加气势。

今天先讲到这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