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律诗中的对仗

律诗中的对仗

作者:枣庄市第十一中学冯建峰许增辉【学习内容】
一、律诗对仗的位置及对仗的规则。

二、律诗中对仗的作用即表达效果。

【分析讲解】
一、律诗对仗的位置及对仗的规则
1、中间两联对仗
为了说明的便利,人们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律诗中的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

以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为例: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中的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对仗,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对仗。

2、律诗对仗的变例
在一首诗中,两联对仗是基本的,多则不限。

有的诗,有三联对
仗,也有四联全用对仗的,这都是允许的。

(1)首联也用对仗的颇为不少,尤其多见于首句不用韵的诗。

例如:
送友人李白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作为变例,律诗的对仗也有单联的。

这种只用一联对仗的律诗,盛唐、中唐比较多见。

其对仗一般用在颈联,颔联则不用,例如:
塞下曲(第一首)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3)首联和颈联对仗
还有一种变例,诗中虽然存在两联对仗,但不是都用在中间,而是用在首联和颈联。

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4)尾联对仗
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

但是,也有少数的例外。

例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的最后两句是一气呵成的,是一种流水对。

3、律诗对仗的规则
对仗是律诗的基本要求之一。

除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内容相关外,律诗中的对仗还要求词性相同,并有它的规则。

这个规则是:(一)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二)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符合上述原则的诗歌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根据对仗的工稳程度可分为工对,宽对,邻对,借对,流水对等。

二、律诗中对仗的表达效果
1、律诗中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2、律诗中的对仗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对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

我们以《过零丁洋》中的颔联和颈联为例分析。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颔联紧承上联,对“辛苦遭逢”,“干戈寥落”作具体的描写。

用“风飘絮”,“雨打萍”两个形象的比喻,勾画出国运衰颓,人民流离的景象,也是对风雨飘摇中的南宋时局的高度概括。

这两句对仗严密工整,形式上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内容先后映衬,相得益彰。

颈联进一步就家国身世而抒发情怀。

诗人选取两个在自己戎马生涯中有深刻意义的地名作为当时特殊心境的写照,贴切自然,恰如其分。

诗人利用“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地名的多义性,构成重叠复沓的句式。

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当日战败时的“惶恐”心境与今日的“零丁”处境。

这两句亦工对精巧,读来铿锵有力。

【归纳总结】
总之,律诗中的对仗的要求是严格的,诗人在运用对仗时又有更大的自由。

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

遇必要时,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