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律诗与对仗

律诗与对仗

《律诗与对仗》讲师诗梦凝香
在诗经流行的年代
作品里常见到对偶句
在正式开讲前,我简单说一下:对偶;对仗;对联,这三者的关系
对偶句,在远古时就常被用于诗歌里
对偶的上下句,允许有字的重复
后来,人们将对偶严格规范了一下,就出现了不允许在上下句有字的重复,而且上下句同字位必须平仄相谐,词性相对,句子结构相应。

这就是对仗。

可以说,对仗一定就是对偶,但对偶未必是对仗。

至于对联,就是在对仗的基础上,将上下句以某种关系联系起来的对仗。

就是后来被称之为“楹联”的文体。

我们今天着重讨论对仗
大家都知道,格律诗中,只有律诗要求中间二联对仗,绝句可以不对仗。

律诗的对仗有三项要求:
(一)平仄声相对。

即:上下句同一位置,平声字对仄声字;仄声字对平声字。

这是格律诗的音律调和所必须的
(二)词性词义相对。

即:上下句同一位置上的词一般是同类词相对。

比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

今天汉语对词性的划分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等等
但古汉语,是以词类来划分的
词类相比词性来说,更具体更细微
比如,山水,风云,都是名词类
按现代汉语来看,词性相同,可以对仗
按古汉语来看,山水属于地理类,风云属于自然类
不同类别的词,如果相对了,不属于工对
古人把名词分成了若干的小项
如:天文对;时令对;地理对;地名对;宫室对;植物对;动物对;形体对;人事对;人名对;方位对;数目对;颜色对;虚字对。


我用古诗中的对仗举例
天文对“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月=云《闻笛》张巡
时令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年《次北固山下》王湾
地理对“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关=海《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
地名对“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太华=中条《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
宫室对“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阁=窗《晚晴》李商隐
植物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莲《山居秋暝》王维
动物对“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鹰=马《观猎》王维
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其实,律诗中的对仗也是为诗意的营造服务的
因此,不必太拘泥于对仗是否非常工整
如果对仗很工整,但诗的表达一团糟,又有何意义呢
所以,按今天现代汉语的词性划分,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就足够了
(三)语法句式相对。

所谓句式相对,指的是句子成分中,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

例如,出句的结构是:“主----谓---宾---补”,那么对句的结构也必须是:“主----谓---宾---补”
这方面,我不多说了,大家应该能明白的
在古人的律诗中,还有种特殊的对仗形式,称为“借对”。

借对,又分为“借义对”和“借音对”两种。

例如
“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老龙。

”白=玄因“玄”有黑色的意思,所以用来借对“白”。

《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王维
这就是“借义对”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这是杜甫的名句
“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个含义为“平常”,另外一个含义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

这也是“借义对”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这是孟浩然的名句。

鸡=杨因“杨”与“羊”同音,所以用来对“鸡”。

这就是“借音对”。

对仗常见的都是正儿八经地对词性对句子结构
借对,虽然不多见,但也是可以应用的,这样的对仗,能让律诗生色不少。

刚才讲了对仗在律诗中应用时的三个要求。

这些都是基本要求,相信大家都很容易明白。

现在继续讲对仗在律诗中的五种形式。

(1)并肩对两句意思并立,不分主次,不相连贯。

这样的对仗最常见。

如:“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杜甫
写过律诗的人,也许对这种形式的对仗最熟悉了。

(2) 映比对两句意思相映比,有主次,一为正意,一为旁衬。

如:“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闻笛》张巡
这对仗,上句为衬,下句为正。

又如:“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空流。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这对仗,上句为正,下句为衬。

(3)反比对上下句整句或局部意思相反,常用有反义词。

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李商隐
这是名句啊,大家都曾听说过的
对仗中,以“有”对“无”
(4)顺接对下句承接上句之意,多见前后相承。

如:“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观猎》王维
又如:“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西塞山怀古》刘禹锡这是出句与对句在承接上有关联的对仗
(5)流水对两句一意贯通,如一道水流,不能颠倒不能分割。

如:“不辨风云色,安知天地心。

”《闻笛》张巡
有些朋友会将流水对与顺接对混淆。

两者是有共同点:出句与对句的动作衔接紧密
但两者也有不同点。

顺接对,出句与对句的动作可以颠倒,也就是可以先做对句的动作,再做出句的动作。

可是流水对就不一样了,只能是先有出句的动作,才能有对句的动作。

这是二者的区别。

说完了对仗的五种形式,我也来说说对仗的忌讳。

第一个忌讳是:合掌。

相信平时玩对联的朋友都很熟悉这个忌讳了。

神州滋雨露,赤县灿春花。

比如这对仗,神州与赤县,意思相同,都是指中国。

关于合掌的例子,我就不多说了。

第二个忌讳:对仗方式雷同。

所谓雷同,指第二联和第三联的语法句式相同。

比如:第二联的语法句式为:主。

谓。

宾。

补第三联也一样是:主。

谓。

宾。


假如一首律诗中,两联对仗的句式相同(或者接近),那么就显得很呆板了。

律诗中的对仗,必须时刻要为表达诗意服务,时刻围绕主题的表达,千万不要为了对仗而对仗,否则,就失去了对仗的意义了。

因此,写对仗时,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工整”,而是要考虑能否表达诗意,能否向着主题“靠拢”
刚才说了律诗中的对仗。

接着,我说说绝句方面的对仗。

很多人说,绝句没有要求对仗啊。

是的,没有要求,但古诗中,绝句有对仗的情况也不少见,我这里就介绍一下对仗在绝句中的应用。

绝句使用对仗有三种情况:
1)首二句对仗,即所谓“对起”。

绝句首句不入韵时,前两句平仄完全相对,适合对仗。

对于律诗,首二句也有对仗的
对仗一般要求首句不入韵
五言格律诗(绝句和律诗)中,首二句对仗比较多见
例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独坐敬亭山》李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八阵图》杜甫
这是绝句首二句对仗的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送友人》李白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次北固山下》王湾
这是律诗首二句对仗的
2)后二句对仗,即所谓“对结”。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孟浩然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王之涣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前两个例子是绝句,后一个例子是律诗。

都是“对结”的。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对结,还是个“流水对”。

3)四句全对仗。

(律诗是八句全对仗)
这种真的很少见,七绝尤其少。

因为全篇具严整对称之美,兼具流动飘逸之姿,实非易事。

例如: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以上两个例子,一个是五绝一个是七绝
陈后宫
作者:李商隐
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

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侵夜鸾开镜,迎冬雉献裘。

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

这个例子,是律诗八句全对仗(四联皆对仗)
绝句全对仗的已经难找了,律诗全对仗的更少之又少。

我们写格律诗,对仗固然能为诗添色彩,但也容易为对仗而对仗,使得诗意表达受阻。

因此,为了诗能写得更灵动感人,请大家能灵活应用对仗的各种形式。

今晚的讨论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