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下)

第二章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下)

第二章:律诗的格律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下)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我们继续讲对仗。

上节课我们讲了律诗对仗的几种形式和修辞方法上的对仗,今天我们接着讲对仗。

从我们上节课讲的内容可以看出,对仗理论讲究: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但实际上有大量的特例,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诗词中有词性、结构不对应的句子。

这就是所谓的半对仗、半不对仗的现象。

一般也称之为义对。

下面我就来讲讲义对。

四、义对那么到底什么是义对呢?所谓的义对指的是只重其义而不拘其词性。

词性是现代汉语的概念,古人是不可能这样学习汉语的。

大体上说,古人只论实词、虚词。

名词为实词,其它都是虚词。

义对的“义”为字义、词义。

可延伸到字意,词意,句意。

义对之“对”有两层意思。

主要是成双结对的“对”,但亦包含“不同、相对”之意。

义对是用“义”构成匹配。

这里说的匹配,就是义对上下内容不同,却有着共同的目的。

比如:唐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一别后==十年间”写的是别离。

比如:唐杜甫《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几时到==秋水多”写的是怀念。

此外,强调“不同”是避免合掌,比如“神州振奋/华夏腾飞”其意十分近似,就浪费诗句了。

故“义对”是以“意义”构成“对儿”,有着共同的目的,但上下意思不能合掌。

我们不妨这样归纳:格律诗中的义对是对偶方法的总称,所有的对偶都可以归根于义对。

只是诗人们在义对的前提下更追求字面上的匀称和对应,讲究词类,甚至讲究结构。

于是就有了所谓工对和宽对。

再举一个例子:唐李白《听蜀僧濬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一挥手==万壑松……。

它们构成一对儿,共同描述弹琴的状态和效果。

唐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一为别==万里征……。

它们构成一对儿,共同构成将隔万里的壮别。

义对在意思上构成匹配,而没有拘泥词性,当然绝不是任意而对,虽不拘词性,却是有章法而依。

具体有这样几种表现:1.义对中必有工对的部分。

比如“一挥手==万壑松”之中的“一、万”。

如果是“常挥手==万壑松”就不行了。

2.句子的一部分采用了义对,另一部分最好就要讲究词类,尽量追求工整。

3.义对多应用在偶句的最后三个字。

4.对于近体律诗,两个对偶句,其中一个有义对(多出现在颌联),另一个最好就要工对(多出现在颈联)。

这个大家有时间自己可以去试着找找例子,看看是不是这样。

五、律诗对仗的变化技巧王力先生说过:“关于对偶,我们不要光看见古人求同的方面,还要看见古人求异的方面,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那么,在律诗的创作中如何运用好对偶句呢?在这里我们就列举几种律诗对仗的变化技巧,希望对以后同学们的律诗写作中有所启发和帮助。

1.时空交替:即一句或一联从时间入手描写,另一句或一联则从空间入手描写,以增强表达内容的变化。

如:①浮云一别后(空间),流水十年间。

(时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②十年尘土青衫色,(时间)万里江山画角声。

(空间)(陆游《晚晴闻角有感》)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空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时间)(王维《山居秋暝》)④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空间)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时间)(李商隐《隋宫》)以上的“浮云一别后”、“万里江山画角声”句从空间角度写,而“流水十年间”、“十年尘土青衫色”句从时间角度写。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联从时间角度写,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联从空间角度写。

时空两个角度相互映衬,从而拓展了诗句的表达内容。

2.动静有序:即一句或一联写动态,另一句或一联则写静态。

如:①祖帐连河阙(静态),军麾动洛城。

动态(杜审言《送崔融》)②孤城背岭寒吹角(动态),独树临江夜泊船。

(静态)(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阮中丞》)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静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动态)。

(王维《山居秋暝》)④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静态)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动态)(柳宗元《岭南江行》)以上各例中都是一句描写动态,如“军麾动洛城”、“孤城背岭寒吹角”,而另一句则着力渲染出静的境界,如“祖帐连河阙”、“独树临江夜泊船”。

或一联描写动态,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而另一联则描写静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两句或两联一动一静,自可相映成趣。

3.视听转换:在律诗中,视觉与听觉是构成对偶句最常见的感觉形式,当然也可以用味觉、嗅觉与触觉等。

如:①闭门向山路(视觉),深柳读书堂。

(听觉)(刘昚虚《阙题》)②长乐钟声花外尽(听觉),龙池柳色雨中深(视觉)。

(钱起《赠阙下裴舍人》)③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视觉)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听觉)(杜甫《春宿左省》)④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籁发清机。

(听觉)萧条已入寒空静,飒沓仍随秋雨飞。

(视觉)(李颀《宿莹公禅房闻梵》)以上一句写听觉形象,如“深柳读书堂”、“长乐钟声花外尽”,另一句则写视觉形象,如“闭门向山路”、“龙池柳色雨中深”。

或一联写听觉形象,另一联则写视觉形象,如“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籁发清机”为听觉形象,而“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萧条已入寒空静,飒沓仍随秋雨飞”为视觉形象。

视听结合,声色相映。

4.宏微对比:对偶句中,一句着眼于宏观或多数,从大场面描写;另一句则着眼于微观或少数,从小场面描写。

如:①山川乱云日(宏),楼榭入烟宵(微)。

(陈子昂《春日登九华观》)②海内存知己(微),天涯若比邻(宏)。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③越国旧无唐印绶(宏),蛮乡今有汉衣冠(微)。

(许浑《朝台送客》)④星河似向檐前落(宏),鼓角惊从地底回(微)。

(元稹《以州宅夸乐天》)以上为宏观与微观之变化,有镜头远推近拉变化之妙,增强诗的灵动性,调动读者思维。

5、数字巧对:在同一联的的对偶句中,虽然只有寥寥的几个数字,却能变化无穷,使人得到极大的趣意。

通过数字的对比,使语句开合有度,以增强语言张力。

如:①一旦雄图尽,千秋遗令开。

(沈佺期《铜雀台》)②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崔曙《奉试明堂火珠》)③六时行径空秋草,几日浮生哭故人。

(《题灵祐和尚故居》)④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⑤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以上句中“一旦”与“千秋”、“双月满”与“一星孤”,“六时”与“几日”、“一身”与“万死”、“六千里”与“十二年”、“万里”与“千家”都是以意象数目形成强烈的反差效应,以抒发诗人某种特殊环境下的情感。

既可使句式显得格外工整,又令人爽心悦目。

此外,诸、众、独等字均可作为数字用。

6.情景分述:即一联侧重描写景物,另一联则侧重于抒发情感。

但上下联应尽可能有所变化,要力免“合掌”之嫌。

如:①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岑参《寄托左省杜拾遗》)颔联写在朝为官的平时之景象,颈联写向老友倾吐内心之悲情,节奏也所有改变。

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杜甫《旅夜书怀》)颔联写岸上与江面之景,颈联则是失意、潦倒的之恨。

③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色,御苑砧声向晚多。

(李颀《送魏万之京》)颔联写别时及别后的孤独、冷清之情,颈联写友人路上、赴京之景。

④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卢纶《晚次鄂州》)颔联写舟中生活之情,颈联写异地逢秋之景。

7.虚实相生:即一句或一联写虚,另一句或一联写实。

如:①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实)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虚)(上官婉儿《彩书怨》)②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虚)大漠兵无阻,穷边有客游。

(实)(张乔《书边事》)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虚)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实)(崔颢《黄鹤楼》)④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实)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虚)(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此四联中①④颔联写实,颈联写虚;②③颔联写虚,颈联写实。

虚实结合,相映生辉。

8.行云流水:即流水对。

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如同流水般一气呵成。

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关系,但位置不能互换。

如:①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③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④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杜甫《秋兴八首》之二)流水对使句子转换自然流畅,形式活泼多样,又能提高遣词炼句的能力。

9.虚字奇趣:在古今律诗中,将文言虚字“之乎者也矣哉”嵌入联,若运用的恰到好处可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孙德谦在《六朝丽指》中指出:“对句之中,亦当少加虚字,使之动宕。

”我们借以说成虚字对。

因为虚字没有实义,所以一幅联中不可能全是虚字。

主要是说虚字在律诗中,上下对偶,妙趣横生,又无形中增加了对偶句的古典韵味,亦不失化平淡为奇趣之一法也。

如:①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据心。

(杜甫《峡口》)②古人称逝矣,吾道卜终焉。

(杜甫《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③倦客再游行老矣,高僧一关故依然。

(苏东坡《书普慈长老壁》)④日之夕矣归何处,天有头乎想什么。

(聂绀弩《代答周婆》)⑤老夫耄矣人谁信,微子去之迹悲哀。

(聂绀弩《寄高旅》)10.色彩鲜艳:即以颜色词入对,能使诗句优美,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

①绿奔穿内水,红落过墙花。

(韦庄《延兴门前作》)②愁窥白发羞微禄,悔别青山忆旧溪。

(岑参《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簿》)③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④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白居易《西湖留别》)11.叠字连用: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

叠字在对偶句中的地位不可忽视,而且应该是联中的精华所在。

运用的好,能大大增加诗的品味。

如:①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

(王绩《野望》)②稍促高高燕,微疏的的萤。

(李商隐《细雨》)③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