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个性倾向性

第八章 个性倾向性

第八章个性倾向性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个性、需要、动机的一般概念、种类、动机的理论;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需要、动机的理论(2)意志的概念、品质和意志行动的过程
2.本章难点:
个性的基本特点;动机的理论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心理测量
四、教学时数4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个性概述
一、什么是个性
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

到目前为止,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因而对人格的看法有很大差异。

综合各家的看法,可以将人格的概念界定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二、特征
1.整体性
2.独特性与共同性
3.稳定性与可变性
4.生物性和社会性
三、个性的结构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
第二节需要
一、概念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二、需要的特点:
1.对象性
2.不平衡性
3.动力性
4.周期性
三、需要的种类
1、根据需要的起源分:
(1)生理性需要
(2)社会性需要
2、根据需要的对象性质划分
(1)物质需要
(2)精神需要
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按其重要性的顺序分为七类,即:最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是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是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对需要层次论的分析和评价
需要层次论的成功之处 :
(1) 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一般趋势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于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提出了在每一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这点对激人的积极性很有启发意义。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对于人类需要的分类比较细致.
需要层次论的不足。

(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理论基础是错误的。

(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互相矛盾,导致动机的斗争。

第三节动机
一、动机的涵义
(一)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
力。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
的心理状态。

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学习需要
就称为学习驱力。

奥苏伯尔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构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2.学习期待与诱因: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学习期待
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诱因: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和调节功能
三、动机的分类
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
(一)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
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
(二)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三)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
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

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
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四、动机理论
(一)强化理论: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一般说来,强化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最基本)、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是重要的学习动机)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三)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的动机
避免失败的动机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四)维纳成败归因理论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活动成败的原因(行为责任)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
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五)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先行因素:
所谓"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班杜拉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待,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效能期待。

同时,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五、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一)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作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学习需要与学习效果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二)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途径1、直接发生途径: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
的学习需要; (应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2、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

(主要应考虑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四节兴趣、信念和世界观
一、兴趣
(一)什么是兴趣
兴趣是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它使人对某些事物给予优先注意,积极地探索,并且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如: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浓厚兴趣。

(魏书生申请当教师)
当兴趣不是指向的对象,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这种动机叫爱好。

如:对体育、绘画、书法活动的爱好等。

(二)兴趣的种类
⑴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⑵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由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

如:对看电影、读小说的兴趣。

间接兴趣:由活动的目的和结果引起的兴趣。

如:学习和工作(三)兴趣的品质
兴趣的倾向性:对什么事物会发生兴趣
兴趣的范围:兴趣的广度
兴趣的持久性:兴趣稳定的程度
兴趣的效能:兴趣调控、推动行为的力量
二、信念和世界观
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表现为个人确信某种理论、观点或某种事业的正确性和正义性,对它抱有确信无疑的态度,并且力求加以实现。

世界观是信念的体系,即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

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

特点:世界观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

它是人的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制约着人的整个心理面貌,直接影响人的个性品质
作业:
1.名词解释
个性、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
2.分别写出需要和动机的种类。

(列框架图)
3.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简述成就动机理论。

5.简述归因理论。

6.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