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一、整体把握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本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因为安陵仅仅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
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
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任务的艰巨水准能够想见。
这个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实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
他一面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
唐雎对此则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
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
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秦王的骗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实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
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实行反击,自不过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
说罢,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
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
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长跪而谢之”,表示屈服。
这种表示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实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这件事情上的作用。
这是斗争的结局。
二、问题探究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本文篇幅不长,却绘声绘形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
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
文中虽然只有他的两段话,却不难看出他对秦王的阴险狡诈是有理解的,如何应付也早已成竹在胸,所以,在这场面对面的交锋中,他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
当秦王以“轻寡人”相责难时,他立即坚决予以驳斥:“否,非若是也。
”不但如此,为了掌握斗争的主动权,他有意激怒秦王,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表达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
当秦王恼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威胁时,他毫不惊慌,而是以非凡的机锋转问秦王是否听说过“布衣之怒”,再就秦王的答话点出“士之怒”这个要害,然后慷慨陈辞,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怀怒未发,休降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
待到最后说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且“挺剑而起”时,秦王就只剩下“长跪而谢之”一条退路了。
这个场斗争,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在文中,秦王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的形象也被刻画得很鲜明。
他开始向安陵君提出“易地”要求时,就用了发号施令的口气,所谓“其许寡人”,就是一定要服从他,不得违抗,实际上是把一个明显的骗局强加于人,表现出十足的骄横。
在会见唐雎时,劈头就是严厉的质问,而且不容对方分说,就立即炫耀起自己“灭韩亡魏”的武功来,透露出他完全能够用武力来吞并安陵的意思,但因为还想兜售“易地”的骗局,又虚情假意地称安陵君为“长者”,用“不错意”来麻痹对方,显得极其狡诈。
这样软硬兼施之后,又进一步向唐雎施加压力,以所谓“逆寡人”“轻寡人”大兴问罪之辞。
短短的几句话,其盛气凌人之态触目皆是。
待到唐雎表示了“不易地”的强硬立场后,他不顾刚刚说过的好话,立即实行战争恫吓。
但他错误地估计了这个小国使者的反抗水准,所以当唐雎反过来问他什么是“布衣之怒”时,他还说什么“免冠徒跣,以头抢地”,依然是一副骄态。
直到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他才气焰顿减,“色挠”,“长跪而谢之”,并极力称颂唐雎的胆识。
可见,在文章中,唐雎和秦王的形象是互为衬托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这正义与非正义间拼死较量的一幕。
解释词语辱易安陵加惠虽然请广于君怫然以头抢地免冠徒跣色挠寡人谕矣休祲庸夫轻寡人与古今异义非若是也是古:今:休祲降于天休古:今:岂直五百里哉直古:今:长跪而谢之谢古:今:2通假字⑴以君为长者,故为错意也. < >⑵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⑶要离之刺秦王也,仓鹰击于殿上. < >6填空⑷唐雎所说的的"士之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⑸秦王以倚仗武力,以“天子之怒”恐吓唐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其不可一世,他轻蔑"布衣之怒":"_______,_______"但唐雎认为这仅仅"庸夫之怒"不值一提,他正告秦王什么是真正的"士之怒":"若士之怒,伏尸二人,______,______"为节而死在所不惜,唐雎勇敢过人,值得敬佩.7、简答⑴秦王说:"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耍的是什么手段?安陵君拒绝他,所持的理由是什么?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主要采用对话写成,对话既组成了故事情节,又体现两个人物各自的性格.B、本文也通过神态动作描写来刻化人物,如,写秦王,先是"不悦",然后是"怫然怒",再是"色挠",最后是"长跪",前后对照,判若两人.C在文章中,唐雎和秦王的形象是互为衬托的,他们共同构成这正义与非正义间的拼死较量的一幕.D文章塑造了唐雎这个鲜明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英雄君王形象.9、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⑴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⑵与臣而将四矣.10、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或态度。
⑴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⑵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11、译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凤头抢地耳.专诸之刺王僚也,惠星袭月.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阅读课文1—2段,做下面题目。
13下列加点的字解释准确的一项是〈〉a 非士之怒也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b此三子者。
与臣而将四矣四:成为四个人c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谢:道歉 d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长者:年长的人15本文的题目叫"唐雎不辱使命",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17本文讲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表现了唐雎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18这两段秦王在态度上的变化,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____________ ,从全文能够看出秦王是一个这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选文第一段的大意能够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了唐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20用自己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21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17 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于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榆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东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
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梁肉之与糠糟也。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吾,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里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