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语故事里的文言文(十三)

成语故事里的文言文(十三)


• 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 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 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 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 作了一首歌,那歌辞是:“登上那西山啊,采 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 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 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 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 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 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 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 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 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 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 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 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 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
• 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 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 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 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 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 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 毛遂问:“合纵’盟约决定了吗?”楚王说: “决定了。”于是,毛遂对楚王左右的人说: “取鸡、狗和马的血来:”毛遂捧着铜盘跪着 献给楚王,说:“大王应当歃血来签订‘合纵’ 的盟约,其次是我的君侯,再次是(我)毛 遂。”于是毛遂在宫殿上签定了‘合纵’盟约。 毛遂左手拿着铜盘和血,而用右手招唤那十九 个人说:“先生们在堂下相继歃血。先生们碌 碌无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依赖别人而办成事 情的人啊。”
• 孟子说:这里有一位楚国的大夫,希望他 的儿子能说齐国话,那么是让齐国人来教 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来教他? • 戴不胜说:让齐国人来教他。 • 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众多楚国人吵 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而要他学会齐国 话,也不可能。若是带他到齐国的大街小 巷住上几年,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 国话也不可能。
•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 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 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 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 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 “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 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 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 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 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 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 说:“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 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 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 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
• 一傅众咻: • 乃自“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简化而 来。 • 原指一人教诲时,众人在旁喧扰。 • 后喻学习或做事时受扰,不能有所成就。 • 或环境于人之影响甚大,常用此语。
• 孟子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 (学说齐国话)也;则使齐人傅(传授) 诸?使楚人傅诸? • 曰:使齐人傅之。 •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吵闹,骚扰) 之虽日挞(鞭打)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 而置之庄岳(齐国地名)之间数年虽日挞 而求其楚亦不能得矣。
• 大王您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然有生命力 很强的生物,可是您却把它放在阳光下晒 一天,再放在阴寒的地方冻十天,它哪里 还活的成呢!我跟大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 短的,大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 是我一离开您,那些奸臣又来哄骗您,您 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
• 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 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 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 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 个却老是想着有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它。 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 而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 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
• 平原君说:“先生来到赵胜门下几年了?”毛 遂说:“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处 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 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赵胜的门下已经三 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赵胜也没听 到赞语,这是因为先生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 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请留下!”毛遂说: “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 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 会露出来,不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 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
• 现在人们使用的那些权衡规矩,一旦制定 就不再变更了,它不因秦、楚强权政治而 改变,也不因胡、越地域差异而变化,永 远保持一致而不偏斜,公正地度量一切而 不走样,一旦定型,便万世传下去,它们 就是在无知无觉中为人们做着度量物体的 事情。所以,世上会有被废弃的亡国君主, 却不会有被废弃的道术;人会有穷困潦倒 的时候,而事理却不会有困阻行不通的时 候。
• • • • •
一丘一壑 : 丘:土山;壑:山沟。 原指隐者所居之地。 后多用以比喻归隐山野,纵情山水。 亦指一山一水。
• 黄帝将适(去)昆虞之丘中路逢容成子 (传说中的仙人)乘翠华之盖(车盖)建 日月之旗骖紫虬御双马黄帝命方明避路谓 容成子曰吾将钓于一壑栖于一丘
• 一笑置之: • 笑一笑,就把它放在一边了。表示不当回 事。 • 移樽就教 : • 樽:古代盛酒器; • 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
• • • •
以暴易暴 : 以:用;易:改变,更换;暴:残暴。 用残暴势力代替残暴势力。 指统治者换了,暴虐的统治没有改变。
•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 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 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 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 纣。 •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 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 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 地考订其真实性,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 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 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 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 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 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的言 论。
•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 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 • 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 千人。 • 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 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 馀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 秋》。布(公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 (请)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 一挥而就: • “就”:“完成”。 • 形容形容文章、写字、绘画才思敏捷,一 动笔就写成。 • 近义词:一气呵成。 • 举例:东坡一挥而就,不日传部下,纸为 之贵 。
• • • •
一定不易 : 易:改变。 原本指一定下来就不变更。 后来形容事理正确,不可改变。
• 今夫权衡规矩一定而不易不为秦楚变节不 为胡越改容常一(永恒固定)而不邪方 (才会)行而不流一日刑(树立)之万世 传之而以无为(尊重规律)为之故国有亡 主而世无废道(废弃的规律)人有困穷而 理无不通。
•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 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 见亦罕矣(我跟大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 的),吾退而寒之(捣乱的人)至矣,吾 如有萌(发芽)焉何哉?
•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 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 人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 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 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 弗若与?曰:非然也。
• 一孔之见 : • 从一个小窟窿里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 的见解。
• 桓宽《盐铁论》: • “持规(圆规)而非矩(直角尺)执准 (水平仪)而非绳(墨线)通一孔晓一理 而不知权衡(拓展)。” • “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 一理,而不知权衡。”
• • • •
一夔已足: 夔:古贤臣名,为舜时的典乐官。 夔一人已足制乐。 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个就足够了。
• 一家之言 : • 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学说或论著。 • 或者是指个人的见解。
• 仆窃不逊(不谦虚),近自托(借助于) 于无能之辞(语言)网罗天下放轶旧闻略 (大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探查)其 成败兴坏之纪(规律)上计轩辕下至于兹 (此)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 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探究)天 人之际(关系),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言。
• 一言九鼎: • 鼎食有严格的级别制度,天子是九个鼎, 诸侯是七个,大夫五个,其余官员三个。 九鼎成为天子的代名词。 • 说话有份量,起决定作用。 • 形容人说话信誉极高,一言半语就起决定 作用。 • 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 • • •
一字千金: 比喻文辞精当,结构严谨。 或用来形容价值极高的作品。 亦可以用以指书法上一字价值千金。
• 夫乐(音乐)天地之精(精华,精髓)也 得失之节(关键)也故唯圣人为能和(调 和)乐之本(根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若夔者一而足矣! • 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 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 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 一曝十寒 : • 曝,晒。 • 原意是说,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 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 • 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 没有恒心。亦作“一暴十寒”。
• 倚马可待 : • 倚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 着完稿。 • 特指人的文思敏捷。
• 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 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掇笔俄得七纸殊可观。 • 桓温领兵北征,命令袁虎速拟公文,袁虎 靠着战马,一会就写成了七张纸,而且写 得很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