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孟母戒子(《韩诗外传》)[选文]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讠宣(3)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矣。
[注释](1)[诵]背诵。
少(sh4o):小时候。
③辍(chu^)然:突然停止的样子。
辍:中止。
④諠(xu1n):因为分心而遗忘。
⑤裂其织:割断她自己织的布。
织:这里指织的布。
⑥戒:警告。
⑦自是:从此。
译文:孟轲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
小孟轲突然停止背书,然后再背诵下去。
(发现这种情况),小孟轲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小孟轲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
”(这时),小孟轲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警告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
从此以后,小孟轲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
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铁杵磨针(《方舆胜览》)[选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1)[媪]ǎo,年老的妇女。
(2)[卒]完成。
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
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那老妇人自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后人所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即指此事凿壁偷光(《西京杂记》)[选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1),衡乃穿壁(2)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3),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而问衡,衡曰:“原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4)给以书,遂成大学(5)。
[注释](1)[逮]及。
(2)[穿壁]在墙上找洞。
(3)[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4)[资]借。
(5)[大学]大学问家。
译文:匡衡,字稚圭,勤奋学习却没有蜡烛。
邻居家有烛光却不穿过来,匡衡就把墙壁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用书映着光亮来读。
同县人文不识家里有很多书,匡衡被他家雇佣劳作,却不要报酬。
主人奇怪地问匡衡,匡衡说:“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通读一遍。
”主人惊讶,就借给匡衡书,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
螳螂捕蝉(《说苑》)[选文]吴王欲伐荆(1),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2)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3)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4),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5)得其前利(6),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1)[吴王欲伐荆]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楚国。
(2)[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少孺子,年轻人。
(3)[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
(4)[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
(5)[务欲]一心想要。
(6)[前利]眼前的利益。
译文:吴王要进攻楚国,警告大臣道:“如有人想劝我改变想法,就处死!”有一位年轻的侍从,想劝吴王又不敢,就拿着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就这样子三个早晨。
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的树枝上一边歌唱一边喝露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
螳螂弯着身子靠近,想捉蝉,却不知黄雀在它身后。
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螳螂,却不知弹丸在它下面。
这三者都想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想到它们身后的隐患!”吴王说:“好啊!”就停止他的进攻通过年轻的侍从官给吴王讲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
郑人买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选文]郑人且(1)有置履者,先自度(2)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3)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乃反(4),市罢(5),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1)[且]将要。
[置]购置。
(2)[度(duó)]量度,动词。
下文“宁信度(dù)”的“度”是名词,指量度好的尺码。
(3)[至]等到。
[之]往,到。
(4)[返]同“返”。
(5)[罢]结束。
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
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自己忘了带尺寸了。
他说:“我忘记带尺码了。
”返回家去取尺寸。
等到他前往集市,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他说:“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买椟还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选文]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
为木兰之柜(1),熏以桂椒(2),缀以珠玉,饰以玫瑰(3),缉(4)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5)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
[注释](1)[木兰]一种香木。
[柜]这里指小匣子。
(2)[桂椒]桂花和花椒,两种香料。
(3)[玫瑰]一种美石。
(4)[缉]装饰边沿。
(5)[还]退还。
译文:楚国有一个(商)人把他的珍珠卖给郑国的人,(珍珠)是用木兰树的木制的盒子装,用桂椒来熏盒子,用(精美的)珠玉点缀其上,用美玉点饰,用翠鸟的羽毛装饰(盒子)。
郑国的人买这个盒子却还给商人珍珠。
这可以说是善于卖盒子了,却不能说善于卖珍珠。
这个故事启发人们认识这样的道理:七)《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
”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
”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本来,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
过分追求形式,反而会喧宾夺主,埋没内容,适得其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
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
后数月,山中大火。
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
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译文:有一群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互敬互爱。
鹦鹉想,在这里虽然感到很快乐,但是不能长久居留下去,于是便飞走了。
过了好几个月以后,山中突然失火。
鹦鹉远远的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
天神见此,说道:“你虽然很有意气和志气,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不能够把火救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山中这样着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听了很感动,以示嘉奖,便把山火灭了。
1.解释加点字词:集辄去遥足云2.翻译划线句: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3. 鹦鹉具有怎样的精神?文中鹦鹉的哪些举动体现了这种精神?寓意:尽心尽力去做看似无用的事情,而以诚心感动了他人并得到帮助。
这则寓言高度赞扬了珍视友谊,为友谊宁肯献出生命的无私精神(九)割肉相啖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
卒然①相遇于涂,曰:“姑相饮乎?”觞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②求肉而为?于是具染而已③。
”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
勇若此不若无勇。
①卒然:卒,同“猝”,卒然,即突然。
②革:更,另。
③于是具染而已:于是,在这里;染,调味用的豆酱。
在这里置办点豆酱就可以了。
译文:齐国的好赌勇的人,其中一个人住在城的东郊,一个人住在城的西郊,突然在路上向遇时说道:“喝两杯怎么样?(直译实在别扭,姑且意译一次)”酒过数巡,(他们)说了:“还是弄点肉吧?”其中一个人说:“您的肉我的肉都是肉啊,还干吗要另外找肉呢?”于是准备好了调料,便抽刀互相割肉吃,到死为止。
象这样的勇敢,不如不勇。
1. 解释加点字词:其涂姑子2.“觞”在句子“引觞满酌”中作本义讲,但在文中“觞数行”一句中词性发生了改变,3.文中表明作者态度的一句话是:4.联系生活实际就“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这一话题谈一点感想。
(十)歧路亡羊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 (《列子·说符》)译文:杨子的邻居丢失了羊,于是带着他的朋友,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追赶。
杨子说:“唉!丢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因为岔路很多。
”杨子的邻居不久就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居回答说:“掉了。
”杨子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邻居回答说:“因为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哪边去追,所以就回来了。
”1.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字。
(1)杨子之邻人亡羊之:(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之:2.补出省略成分。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3.翻译。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4.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参考答案:1.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羊2.杨子邻人3.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我不知(羊)逃到哪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4.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不致于误人歧途)。
或:做事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
(十一)南辕北辙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译文:今天我来的时候,遇见有个人要出远门,他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说:“我想到楚国去。
”我说:“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
”我说:“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他说:“我的路费多。
”我说:“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