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地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共22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另发的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80分)1.地球的特殊性表现在A.太阳系中唯一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B.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C.有昼夜更替现象D.体积和质量在九大行星中最大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的是A.为生物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光热 B.使地球上出现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C.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能源 D.造成火山等自然灾害读1996-2009年月黑子平均数监测曲线图,回答3-4题。
3.黑子是太阳活动的最主要形式之一,黑子位于太阳大气的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太阳风4.据图推测,未来太阳活动高峰年可能出现在哪一年A.2013年 B.2015年 C.2011年 D.20165.下列有关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黑子活动的高峰年,地球上的极端气候现象可能会增多B.耀斑爆发会干扰影响无线电通信,甚至造成无线电长波通信中断C.太阳活动增强时,高能带电粒子会干扰地球大气层,产生“磁暴”现象D.高能带电粒子“轰击”地球高层大气,使地球赤道附近出现极光现象6.由于月球的黄赤交角只有1°32′,远小于地球的23°26′,所以月球表面环境A.昼夜温差小 B.不会产生极昼、极夜现象C.季节变化小 D.没有太阳直射现象7.一恒星昨晚20时位于观测者头顶,今晚同一地点再次位于观测者头顶的时间为A.20时 B.19时 C.19时56分4秒 D.20时56分4秒8.任何一天,地球表面经度相同的地方A.日出时间相同 B.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C.地方时相同 D.昼夜长短相同9.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地球是个球体 B.地球不停地自转 C.太阳的东升西落 D.黄赤交角的存在10.在地球表面上,决定太阳直射最北和最南界线的条件是A.地球的自转运动 B.地球的球体形状C.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D.黄赤交角的大小11.下图为某一时刻abcd四地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四地自转角速度不同 B.此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小值C.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D.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依次是cbda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于北京时间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据此回答12-13题。
12.“天宫二号”发射升空时,远在美国纽约(西五区)留学的小明收看的时间是A.15日9时04分09秒 B.16日9时04分09秒C.16日11时04分09秒 D.14日11时04分09秒13.“天宫二号”发射升空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伦敦的正午太阳高度高于巴黎 B.莫斯科的白昼比北京长C.堪培拉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D.纽约的昼比夜短14.下图中①②③是甲、乙、丙、丁四地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甲、乙、丙、丁四地纬度由低到高的排序正确的是A.甲丁丙乙 B.丙甲丁乙 C.乙丁甲丙 D.丁甲乙丙15.下列节日中,广东省白昼最短的一天是A.元旦 B.中秋节 C.我国国庆节 D.圣诞节M地某日零时观察到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12时观察到的太阳高度角均为45°。
据此并结合下图完成16-17题。
16.该日太阳直射点最可能位于A.20°N B.23°26′N C.23°26′S D.0°17.若该日之后,M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则M地A.昼渐长夜渐短 B.昼渐短夜渐长 C.春暖花开 D.物体影长渐短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一种汉族民间节气。
数九从每年冬至开始,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
据材料完成18-19题。
18.“九尽桃花开”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A.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向北移 B.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向南移C.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向北移 D.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向南移19.“数九”期间,我国北方A.昼长夜短,且昼长变长 B.昼短夜长,且昼长变短C.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小 D.日出时间不断提前20.一架飞机飞过日界线后,发现接连过了两个元旦,这架飞机是A.自东向西飞行 B.一定飞过180°经线C.自西12区飞向东12区 D.自东12区飞向西12区21.3月21日某地(50°N)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约为A.40° B.50° C.73.5° D.16.5°22.下列四地中,地壳最薄的是A.太平洋 B.华北平原 C.四川盆地 D.青藏高原读下图回答23-24题。
23.左图ABC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分别是A.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B.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C.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D.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24.右图为北半球某气压场受力平衡时的风向图,图中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风向和摩擦力的字母分别是A.a、b、d、c B.a、b、c、d C.a、c、b、d D.a、d、b、c右图为“某山区降水量日变化统计图”。
读图, 完成25-26问题。
25.图中显示的降水特点是A.山顶夜雨少B.河谷盆地昼雨多C.河谷盆地日降水量变幅大D.从河谷盆地到山顶,日降水量减少26.造成山顶与河谷盆地降水日变化差异的直接原因是A.植被状况B.太阳辐射C.热力环流D.地形起伏27.下列示意图中,反映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部沿海的台风气流运动特征的是28.右图中,分别反映某地暖锋和冷锋天气系统过境期间气温变化过程的曲线是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读某假想区域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某季节的盛行风向),完成29—30题。
29.该季节A.e、f两地所在位置为赤道低气压带 B.北半球的冬季C.a地和c地全年都能受到西风带影响 D.b、d两地的风向及其成因都不同30.c处的气候类型是A.温带海洋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图为1月份北半球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第31-33题。
31.图中四地大气的运动方向,正确的是A.①地气流上升运动 B.②地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流动C.③地吹西南风 D.④地吹西北风32.该月份A.海南岛正午太阳高度角越来越小 B.北半球为冬季C.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台风频频发生 D.华北地区桃花盛开33.图示区域内被切断的气压带(或风带)是A.副极地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盛行西风带 D.东北信风带34.“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这一说法合理的地理解释是A.“一场春雨一场暖”主要是受气旋影响B.“一场春雨一场暖”主要是受反气旋影响C.“一场秋雨一场寒”主要是受暖锋系统影响D.“一场秋雨一场寒”主要是受冷锋系统影响下图为某同学通过网络获得的某城市未来三天的天气预报(部分),阅读天气符号图,完成35—36题。
35.周一时,与该城市在某天气系统中的位置相似的最可能是A.甲 B.乙 C.丙 D.丁36.下面描写天气的语句与影响该城市这三天的天气系统一致的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D.“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右下图为“热力环流中某区域高空气压中心及风向变化示意图”,图中X、Y、Z为气压值。
读图37-38题。
37.该区域的位置及高空气压中心分别是A.北半球;高气压 B.南半球;高气压C.北半球;低气压 D.南半球;低气压38.此时该区域近地面天气状况可能是A.气压高、阴雨 B.气压高、晴朗C.气压低、阴雨 D.气压低、晴朗下图为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局部),据此完成39-40问题。
39.b图所示季节为A.北半球春季 B.北半球夏季 C.北半球秋季 D.北半球冬季40.图中阴影部分所示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是A.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 B.近地面空气遇冷下沉C.高空空气堆积气流下沉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读某地气候资料统计图,完成41-42题。
41.该地属于A.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42.该气候类型的成因是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常年受赤道低压带影响C.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交替控制 D.常年受西风带影响读右图,回答43—45题。
43.图中所表达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A.洪涝灾害 B.全球变暖C.酸雨 D.臭氧层破坏44.引起该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A.过度开采矿产资源 B.过度排放酸性气体C.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D.大量使用矿物燃料45.该环境问题对地球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有A.全球各纬度河流径流量增加B.全球热带雨林的面积缩小C.全球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D.全球火山地震进入频发期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46-47题。
46.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水循环的环节分别是A.下渗、地表径流、蒸发、地下径流 B.蒸发、地下径流、下渗、地表径流C.蒸发、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D.地表径流、蒸发、下渗、地下径流47.下图表示降水后各因素对②环节的影响,其中正确的是读北京市中心区与郊区平原区水量比较表,完成48-49题。
降水量径流总量地表径流量地下径流量蒸发量A.蒸发量减少 B.径流总量减少 C.地下水位上升 D.降水量减小49.北京市中心区地表径流多于郊区平原区的主要原因是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城市热岛效应 D.降水下渗量减少50.下图所示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扩大较快地区之一,图中所示各河流A.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 B.下游流量大于上游C.流量季节变化小 D.汛期为夏季下图为甲河流域(局部)不同时期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51—52题。
51.图中地层形成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③①②④52.与1980年代相比,图示区域2000年代A.坡面下渗量增加B.坡面径流量增加C.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D.河流含沙量增大下图为世界局部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53-54题。
53.有关图中南半球中低纬海域洋流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部为暖流 B.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大洋西部为暖流 C.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陆西岸为寒流 D.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陆东岸为寒流54.日本暖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活跃了海陆间的水循环 B.减缓了海轮北上的航速C.有利于北海渔场的形成 D.缩小了海洋污染的范围读“世界某海域示意图”(甲图)和“南半球附近大气、海水运动示意图”(乙图),完成55~5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