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版讲义

教师版讲义

【讲义纲要】一、先秦(一)诗经(二)孔子(三)孟子(四)左传(五)战国策(六)荀子一、先秦部分一、诗经【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成书过程2、了解“诗经六义”3、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文学常识介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在成书过程方面,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

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赋”,是直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比”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

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

“兴”正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总之,《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名句1、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国风·卫风·淇奥》译:美君子文采风流,似象牙经过切磋,如美玉经过琢磨。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周南·关雎·序》译: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是无罪的。

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译: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国风·卫风·硕人》译:浅笑盈盈酒窝俏,晶莹如水眼波妙。

5、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译:了解我的人,能说出我心中忧愁;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有什么要求。

高远的苍天啊,我怎么会是这样?二、孔子【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生平及其思想2、理解孔子倡导的学习方法3、了解孔门主要弟子孔门弟子孔门弟子按照跟从孔子学习时间的先后有“先进”与“后进”之分。

“先进”者指孔子周游列国去鲁之前招收的弟子,主要有子路、冉有、宰我、子贡、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原宪、子高、公西华等。

“后进”者指孔子68岁返鲁之后招收的弟子,主要有子游、子夏、子张、曾参、有若、樊迟、漆雕开等。

总体来说,对于“先进”的弟子,孔子着重培养他们从政的能力;对于“后进”的弟子,孔子着重培养他们文学及“传道”的能力。

《论语•先进》中就根据他们的专长,列举过最为突出的代表者:“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毫无疑问,孔门弟子们对继承、传播、发展儒学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仲由,字子路。

“野人学礼修正果,舍生取义志伉直。

”颜回,字子渊。

“迁怒贰过皆不为,安贫乐道却早殁。

”端木赐,字子贡。

“学有余力聚千金,纵横捭阖展雄才。

”卜商,字子夏。

“命理始祖桃李遍,辈晚才高佳作传。

”冉求,字子有。

“率军御侮捷报传,过而能改子可教。

”冉雍,字仲弓。

“圣王之后竟犁牛,德化教民志不渝。

”冉耕,字伯牛。

“坦直身正威望高,英年早逝扼腕惜。

”闵损,字子骞。

“子单不愠佳名传,老成淡泊拒费宰。

”宰予,字子我。

“昼寝之人非庸才,敢于质疑三年丧。

”言偃,字子游。

“礼乐教民独一帜,儒学之泽润江南。

”师徒故事1、鲁国的法令规定,鲁国的人作了他国的妾仆,能够将他们赎回的人,可以到国家的府库去取赎金。

有一次,子贡在外国赎回了鲁国人,却没有去府库取赎金。

孔子说,端木赐错了,圣人做事,可以凭借它移风易俗。

他的教导可以在老百姓当中实行,而不是只适合于自己的行为。

如今鲁国富裕的人少而贫困的人多,有几个人能拿自己的钱去赎回鲁国人呢?领取了府库里的赎金,无损于他自己的行为,而不去取赎金,就不会再有人去赎回鲁国人了。

有一次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那个人就送了一头牛来感谢他,子路接受了这头牛。

孔子十分高兴地说,仲由呀,你做的对呀!鲁国一定会有更多愿意拯救落水者的人了!2、(孔子周游列国厄于陈、蔡之时)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

’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

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知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

”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知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去后,子贡进入见面。

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

’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

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

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

赐,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子贡出去后,颜回入门进见。

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

’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

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显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

老师的学说已经努力修明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

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显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3、子路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他侍奉父母却是极尽孝心,即使家徒四壁,也要竭尽所能让父母吃好穿好,而自己往往只随便吃些粗粮。

有一次,家里没有粮食吃了,卞州的粮价却一路飞涨,家里仅剩的那些钱已无法维持下去。

子路听说百里之外的某地粮价较低,便不分昼夜地亲自赶往那里买了米,扛着回家。

看着父母又能吃上米饭,他心里非常高兴。

两位老人过世后,子路游学到南方,得到楚王的重用。

每次外出随从的车子都有上百辆,座位上的垫子铺得特别厚,每次宴饮都是丰盛的佳肴,在当时声势极为煊赫。

子路却一点也不高兴,面对着自己拥有的一切往往黯然神伤,叹息着对人说:“我现在虽然高贵了,可我的父母在哪里?我还想吃粗粮,还想像当年一样肩扛米袋步行百里回家,可是这一切都没有机会了。

”三、孟子【教学目标】1、岑参、高适边塞诗的异同岑参、高适均为唐朝杰出的边塞诗人,二人的诗歌内容方面岑参的边塞诗成就最高的是在边塞风光、边塞生活的描写。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入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十分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一幅边地雪景。

充满着异域情调和浪漫色彩。

高适的边塞诗则以思想深刻见称,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比岑参的诗更强烈。

《燕歌行》,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我军将士浴血奋战,保卫孤城的献身精神。

更更可贵的是同情下层士兵,还通过对比,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平待遇,指出这是造成边战失利的重要原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就难怪使士兵们“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种前后呼应的描写,饱含了作者对视士兵如草芥的将军的强烈遣责。

使诗的思想性更为深刻。

风格方面岑参注重观察,精于细节描绘。

“日末鸟飞急,山高运过迟。

”;语言平凡却新奇独特“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落。

”“匹马西从天外来归,扬鞭只共鸟争飞。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拔。

”从细节处写大背景、大场面。

岑诗多比喻和夸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便是代表。

岑参描写边塞风光的奇异,往往起到烘托的作用。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以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战士的不畏艰险。

岑参擅长的题材是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赴边塞时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情真意切,反映了诗人情感生活及诗风深沉细腻的一面。

高适诗多寄壮气于苍凉中的慷慨悲歌,“曾是不得意,适来兼别离。

如何一尊酒,翻作满堂悲。

”“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

”“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

”悲歌声里,跳动着一颗不甘寂寞的雄心。

高适写景状物常从大处落笔,粗犷雄浑。

“风飙生惨烈,雨雪暗天地”(《效古赠崔二》),“关山唯一道,雨雪尽三边”“黯黯长城外, 日没更烟尘”《别冯判官》《蓟门》,“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夜别韦司士》)多么雄浑悲壮。

高适诗作中,对比和反衬手法运用娴熟,“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与将军,效命疆场与纵情声色的对比;“大漠孤烟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战争失利的场面。

抒情方面岑参诗歌除有部分直抒胸臆外,还侧重于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诗人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和奇特的想象描写塞外雄奇壮丽的自然景物,以个人感受来写客观实在的景物,虽“迥拔孤秀,出于常情”,却又“奇而入理”,令人信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