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教案

中国哲学教案

第一讲绪论哲学与中国哲学学是关于世界、人生的最根本看法西方文化对“哲学”的认识以及西方哲学发展的简单历程古希腊从自然哲学到苏格拉底哲学前苏格拉底哲学以自然哲学为主,苏格拉底之后哲学把伦理问题(如正义的讨论《理想国》)当作哲学研究的对象泰勒斯水是世界的本原苏格拉底什么是正义的定义柏拉图的“灵魂转向”学科柏拉图设计了一套理想的教育课程,除了体育和音乐这两门初等课程之外,必须学习算术、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和谐音学等5门课程,按照这个次序将灵魂从可见世界逐步引向哲学,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国家统治人才,促成他们的灵魂转向。

中世纪古希腊的哲学思辨成果(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成果)被用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哲学为信仰服务。

尽管如此,通过基督教的形式还是保存了西方理性思辨的传统。

如上帝是按照数学的规则创造世界的。

这对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的探索都很有意义。

近代以认识论为主的哲学随着近代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对自然科学的概括、人如何能够认识自然进而认识整个世界成为近代哲学的伟大报复和狂想(妄想)。

自古希腊以来,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哲学家一直幻想建立一种认识自然和人类的绝对有效的方法,但是知道今天,这种唯一的方法也没有找到,并且放弃了这种努力。

笛卡尔的探索我思故我在力图排除一切的不确定,排除经验性的不确定,建立适合一切领域的确定知识唯理论的认识路线培根的实验科学为源头的经验论路线认为思辨是空虚的,感觉是唯一真是的存在存在就是被感知闭上眼睛悬崖存在不存在康德三大批判对真善美领域的划分知性与理性的划分及矛盾上帝是联系二者的枢纽从主客对待到主体间性主客对待之下,主体是静止的、理性的,主体没有情感,没有非理性,向镜子一样对课题进行反映和认识一下集中势力开始打破这种静止的主客关系叔本华你才的意志主义存在注意的源头马克思对实践概念的提出哲学的语言学转向逻辑原子主义的探索及其困难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主体间探讨人的生存境遇,人是他人的关系,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重大转向哲学抛弃了笼罩一些的僭妄让儿子“科学”“分家独立”主要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哲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曾经包含科学,探讨人能不能准确认识自然,如何准确认识自然,在这个过程中确立的客观规律为最高权威的理念(真理第一)这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精神收获之一随着自然科学自身认识以及方法的成熟,哲学已经不能涵盖这个领域,转而把“人本身”当作认识的对象,成为真正的“智慧”之学无论它的对象是什么哲学的和一个核心特点就是方向性的、最根本的认识,具体的认识属于各门具体科学和学科的任务中国哲学的特点中国哲学从其发端及直切主体间性的问题礼乐文明与孔子的伦理哲学历史智慧与老子的“君人南面术”——黄老冷酷的工具理性、庄子温情的存在哲学、泥沙俱下的自然哲学、神秘玄奥的道教哲学庄子、孟子的人生境界论注重事件、关系的自然哲学二分与中和周易的传统阴阳、五行的方向性思维工具名家、墨经的空间、结构思维倾向天人合一与主客融通中国的自然哲学讨论中国有自然哲学中国哲学还没有把自然当作一个独立的认识对象对自然的认识没有形成一套严守同一律、排中律的方法体系讨论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西方自然哲学以及认识论哲学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科学精神毋庸置疑的价值与不足第二讲文明突破与孔子、老子的哲学分脉孔子哲学轴心时代与哲学突破希腊、以色列、印度、中国以及伊朗的各种文明形态都是在这种原始母体上产生的。

它们几乎同时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文明突破,打破了旧有的传统及文明框架,对之进行重新整合,迎来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这就是所谓的“轴心时代”,或“哲学突破”所持的观点。

这一看法首先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提出来的。

他认为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时期内,和公元前800~200年的精神过程中,世界范围内集中出现了一些意义极为重大的历史事件。

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印度产生了《奥义书》、佛陀,探究了从怀疑主义、唯物主义到诡辩派、虚无主义的全部范围的哲学可能性。

伊朗产生了琐罗亚斯德教,巴勒斯坦、以色利出现了先知运动,希腊世界贤哲如云,荷马、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以及许多悲剧作者如群星丽天。

“在这数世纪内,这些名字所包含着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三个互不知晓的地区发展起来。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9页。

)在这一时期,文化进行了重新整合,进行着伟大的创造,斯时所产生的文明成果奠定了世界文明的基础,形成了直至近代的文明的基本框架,同时是每一次文化跃进的支点和坚实的基地。

直至近代,“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

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14页。

)六十年代,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发挥了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哲学突破”的观点。

“哲学突破”即是对构成人类处境的宇宙之本质发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其所达到的层次是前所未有的。

帕森斯认为,希腊突破了神话中的神及其英雄任意宰制世界的传统,对自然的秩序及其规范的和经验的意义产生了明确的哲学概括,哲学思辩的解释世界的方式代替了神话的解释。

“整个西方文明中,理性认知的文化基础由此奠立,哲学、科学以及神学都跳不出它的笼罩”。

(参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在以色列,产生了上帝为创造主的观念,《旧约》及摩西的故事广为流传,出现了先知运动。

上帝观念贯穿到犹太教、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之中,与基督教中的希腊因素相结合,构成了西方文明的主要基础。

印度产生了以业报与转世观念为中心的宗教哲学。

在中国,以保留传统的几部经书为基础,经过系统化之后,在宇宙秩序、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几个方面都发展出一套完整而别具一格的看法。

“轴心时代”或“哲学突破”基本上反映了人类文明跃进过程的实际特点,大致符合历史实际,这种概括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认同。

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和事件,它在开启后世文明先河的同时以扬弃的形式包含了前此的文明因子,“哲学突破”以前的历史实际也影响着不同文明类型的发展路径及自身特点。

“哲学突破”是一种延续性与突破性相结合的历史事件,“古代文化的某些因素进入轴心时期,并成为新的开端的组成部分,只有这些因素才得以保存下来。

”因此,要研究“轴心时代”或“哲学突破”时期的相关问题,不能对前此的历史弃之不顾。

而中国的哲学突破又是相比而言较为温和的一种。

二礼乐文明与孔子的贵族精神孔子(551-479)鲁国贵族,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度沉寂,目前在慢热中孔子继承了三代的礼乐文明礼乐文明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是一套包括规范性与非规范性制度的综合,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是人的基本属性的体现,是当时的一种贵族精神三人的社会属性与历史意识的奠定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社会本体论1 社会是人存在的基本前提,此前提相当于笛卡尔的“思”2 对社会基本关系的概括:五伦纵向关系为主横向关系不容忽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二)个体修养目标与方法1 圣人、君子的目标极高明而道中庸2外在规范与内在自觉礼与仁3忠恕之道的修养方法(三)先王圣人观与历史观念1标准来自历史、实践而不是天启,中国根深蒂固的现实主义与实践理性主义2在现实中寻求超越人与神人与祖先神界也是集体的3宗法传统、先王观念与历史意识4历史退化论伦理与现实的辨证中国文化主体特点的奠定儒学对中华民族文化面貌形成与维系的影响儒学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可以说是祸福相倚、割舍不断。

首先,它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仁义忠孝等儒家主张逐经过了一段激烈的冲突时期,佛教也逐渐认可了这些价值观。

著名的“目莲救母”就是佛教文化容纳儒家孝亲观的体现。

唐宋以来,儒释道三教合一成为学界认可的观念,在这种合一中,儒学吸收的是佛教、道教(包括道家)的哲学与养生方面的内容,释道二教则主要吸收了儒家的价值观,在相当程度上,儒家价值观为三教所共同遵守,儒家也就因此而成为中华文化主流价值观的代表。

同时,以礼仪为代表的行为规范系统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结构与行为方式。

如果说华夏族是三代文化熏陶的结果的话,儒学就是此后的中华民族性格的主要因素了。

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之所以得名为汉族,与汉代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汉朝正是儒学深入人心的开始。

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且把儒学作为选官、任官的标准,成为各级教育的主要内容,历代统治者沿袭了这一政策。

隋唐以来的科举制更进一步加强了儒学的地位,童子自识字开始学习的就是儒家的内容,一生的荣辱仕进儒学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知识分子是古代社会的精英,他们影响着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民族的文化面貌。

经过这种长期的浸淫,使儒学深入到民族心理深层,决定了民族心理的基本面貌。

其次,儒学在江山易代、统治民族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延续、维系了民族的文化面貌。

世界上有许多文化高度发达的民族、地区,经过几前年的沧桑,文化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有的甚至与原来的文化形态已经大相径庭,看不出什么联系了。

如埃及经过波斯、罗马、阿拉伯、突厥等国家和民族的,现在属于阿拉伯世界、伊斯兰文明,上古埃及文明已经断绝。

其他文明古国如巴比伦、希腊、印度,莫不如此。

印度曾经是佛教的发祥地,到了十九世纪,佛教竟然在此绝迹,需要通过斯里兰卡再度传入。

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罽宾(阿富汗)是大乘佛教的中心,中土高僧多来自罽宾,许多中国人到这里求法。

但是现在的阿富汗已经彻底伊斯兰化,就连仅存的石头大佛也被塔利班炸毁。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却从却一直延续下来。

从夏商周三代经春秋战国到秦汉,文化一脉相承,统治民族是华夏族。

西晋末年,中原汉族政权走向瓦解,最后鲜卑族统治了黄河流域,这是华夏文化所面临的第一次挑战。

但是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传统文化重新确立了它的统治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儒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少数民族入住中原首先面临着两个突出的问题,其一是自身的稳定,其二是如何统治人数比他们多得多的汉族。

历史证明,少数民族政权要稳定,必须坚定、迅速地转向绝对君主专制制度,也就是说要由贵族分权制度转向汉族所采用的中央集权,否则那些贵族王公就成为政权崩溃的分离因素。

所以,少数民族皇帝(或者部落联盟首领)就要致力于削弱氏族王公的权力。

要完成这一过程,他们自身没有经验,必须要借助汉族知识分子。

入主中原的先辈族、契丹、女真、蒙古、满洲无不经历了这样一个借助汉族势力消除部族王公权力的过程。

而且许多北方南下的少数民族学多都没有文字,要在复杂的政权之间进行合纵连横的政治斗争,书信的传递、政治谋略的学习都需要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