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疱性皮肤病

大疱性皮肤病


落叶型天疱疮组织病理——表皮 上层水疱
表皮上层水疱 棘刺松解细胞附着于疱顶
落叶型天疱疮(pemphigus foliaceus)
红斑型天疱疮 (pemphigus erythematosus)
• 是落叶型天疱疮良性型 • 皮损类似脂溢性皮炎或红斑狼疮蝶形红斑 • 尼氏征(Nikolsky sign)阳性
自身免疫性大疱病分类 ——组织病理
➢ 表皮内水疱:天疱疮
➢ 表皮下水疱:

大疱性类天疱疮

线状IgA大疱性皮病

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妊娠疱疹

疱疹样皮炎
基底膜带: 胞膜层 透明层 致密层 致密下层
半桥粒和基底膜带
• 半桥粒将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固定在基底膜上,基底膜连接表皮和真皮 透明层 ➢ BPAG1(BP230): 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 ➢ BPAG2(BP180):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 ➢ 致密下层——VII型胶原: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大疱性红斑狼疮
疱疹样天疱疮(pemphigus herpetiformis) IgA型天疱疮(IgA pemphigus) 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 药物诱发性天疱疮(drug-induced pemphigus)
表皮内水疱 基底细胞层上裂隙
表皮内水疱及绒 毛状外观
❖ 不同天疱疮类型及受累面积激素用量不同
联合免疫抑制剂:AZP、CTX、MTX、霉酚酸酯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疗法 其他: ➢ 血浆置换(plasmapheresis) ➢ 金制剂, 氨苯砜, 四环素和烟酰胺 加强支持疗法,预防各种感染 皮损护理 局部用药
预后—与预后有关因素
• 年龄 • 治疗前疾病进展程度 • 疾病活动度 • 病损面积 • 控制疾病所需激素剂量 • 天疱疮类型:寻常型预后差,其他型预后好
第二十一章 大疱性皮肤病
大疱病定义:一组以皮肤、黏膜上出现水疱
和大疱为基本损害的皮肤病
水疱:表皮内水疱
表皮下水疱
角质形成细胞间连接机构——桥粒
表皮真皮间连接结 构——基底膜带
❖ 病因分类:
➢ 遗传性(先天性)大疱病: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 获得性(后天性)大疱病:

• 原发性获得性大疱性皮肤病 ——自身免疫性大疱病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大疱病
蝶形红斑样皮损
直接免疫荧光-DIF
红斑型天疱疮:棘细胞间及基底膜带荧光
免疫学检查-血清学检查
➢ 80%~90%患者血清中存在抗表皮细胞间物质抗体(天疱 疮抗体),主要为IgG,有时为IgA和IgM
➢ 抗体滴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和病情活动有关
天疱疮的治疗
• 治疗原则:控制皮损,防止并发症发生 • 常用方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 首选糖皮质激素:及时、足量用药,用“下台阶疗法” ❖ 个体化原则
❖ 疱疹样天疱疮(pemphigus herpetiformis): ❖ 多形性皮损,类似疱疹样皮炎,瘙痒剧烈,尼氏征阴性。
预后好。
❖ IgA型天疱疮:较少见 ❖ 多见于中老年人 ❖ 瘙痒性水疱或脓疱 ❖ 尼氏征阴性 ❖ DIF:棘细胞间IgA沉积 ❖ 病程良性,预后好
❖ 一组自身免疫性表皮内大疱病 ❖ 共有特征: ➢ 组织病理:为表皮内水疱 ➢ 免疫荧光:角质形成细胞间免疫球蛋白及C3沉积 ➢ 血清中存在天疱疮抗体 ➢ 临床特征:水疱壁薄、松弛易破
桥粒(desmosome)
• 桥粒胞浆蛋白-桥粒斑蛋白(desmoplakin) • 桥粒跨膜蛋白---桥粒芯蛋白(desmoglein,Dsg) ➢ Dsg1,2,3 ➢ Dsg-1(pemphigus foliaceus antigen, PFA)---位于分化成
增殖型天疱疮
增殖型天疱疮
表皮假上皮瘤样增生,表皮内 嗜酸性脓肿,棘松解
嗜酸性微脓肿及棘松解细胞
落叶型天疱疮 (pemphigus foliaceus)
• 好发于中老年人,病情轻 • 口腔黏膜受累少 • 水疱表浅,壁薄易破,结黄褐色、油腻性鳞屑痂皮,
状如落叶,类似剥脱性皮炎 • 尼氏征(Nikolsky sign)阳性
抗原
自身免疫性大疱病诊断
• 临床表现:发病年龄、初发部位、大疱性质、黏膜
损害
• 组织病理: ➢ 表皮内疱
➢ 表皮下疱、炎症浸润、细胞类型
• 免疫荧光(DIF,IIF):荧光部位,抗体滴度及免疫球
蛋白类型 • ELISA检测血清中自身us)
→细胞失去黏附→表皮松解→松弛性水疱
• 临床表现——临床分型
➢ 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 ➢ 增殖型天疱疮( pemphigus vegetans) ➢ 落叶型天疱疮(pemphigus foliaceus) ➢ 红斑型天疱疮(pemphigus erythematosus
棘松解及“墓碑”细胞
寻常型天疱疮
黏膜损害 (1/2~1/3)
寻常型天疱疮皮损
寻常型天疱疮皮损:泛发皮损
厚痂皮,不易脱落
棘层松解征或尼氏征(Nikolsky sign): 水疱沿推压方向移动 压疱顶时疱液向四周移动 推擦外观正常皮肤出现表皮剥离 可将破损水疱壁牵扯到疱外外观正常皮肤
寻常型天疱疮 (pemphigus vulgaris)
口腔黏膜损害:常见,发生早 皮损:外观正常皮肤或红斑上水疱或大疱,疱壁松弛,易
破溃形成糜烂面,渗液多,结厚痂 尼氏征(Nikolsky sign)阳性 好发部位:头面及躯干 好发年龄:中年人 最常见型,最重型,预后最差型
增殖型天疱疮
是寻常型天疱疮”亚型”(良性型) 寻常型天疱疮基础上出现乳头状肉芽组织增殖 好发于皱褶处 慢性病程,预后好
熟的表皮上层棘细胞,落叶型天疱疮抗原 ➢ Dsg-3(pemphigus vulgaris antigen, PVA )---位于表皮下部
的棘细胞,为寻常型天疱疮抗原。
病因及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性 ➢ 血清中有天疱疮抗体,抗体滴度与病情平行
➢ 寻常型天疱疮抗原 (PVA)——Dsg-3 ➢ 落叶型天疱疮抗原 (PFA)——Dsg-1 抗原-抗体结合→激活蛋白水解酶→蛋白溶解,桥粒破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