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达标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解释加点字(56分)1.(2018江苏淮安)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8分)①为.宫室②罔不因.势象形③或.六角④高可.三四丈【答案】①为:刻成,雕刻成。
②因:根据。
③或:有的。
④可:大约。
【解析】此项考查重点是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2018江苏连云港)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8分)(1)飞事.亲至孝(2)饰名姝遗.之(3)皆铠.以习之(4)秋毫无犯.【答案】(1)伺候(侍奉照顾服侍)(2)赠送(给予馈赠)(3)穿上铠甲(4)侵占(侵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这个考点包含三层意思:其一,“理解”一词体现文言文“阅读”方面的要求,告诉我们不考对词义的死记硬背,不在名词术语上做文章,而是着眼全篇,根据文意去感悟;其二,“常见”告诉我们,所考内容为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或中学教材中经常涉及的实词,而不考那些生僻难懂的;其三,“文中”说明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通过上下文体现出来的,不单纯是字典的释义,须结合语境作判别。
3.(2018•福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8分)【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乙】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其后建业僧巨然祖述源法,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
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
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
此妙处也。
(节选自《梦溪笔谈》)【注】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
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师承董源。
③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
④粲:鲜明。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卒.逢暴雨(______)(2)伯牙乃舍.琴而叹曰(______)(3)皆宜.远观(______)(4)悉.是晚景(______)【答案】(1)突然(通“猝”)(2)放弃(放下,丢开)(3)合适(应当)(4)全(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
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注意“卒.”是通假字:通“猝”,突然。
“悉.”是全、都的意思。
4.(2018•甘肃武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4分)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晔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出其桎梏而饮食。
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
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验也!”囚涕泣服罪。
(出自冯梦龙《智囊全集·察智部》)解释加点词语(1)欧阳晔治.鄂州(_______)(2)狱.久不决(_______)【答案】(1)治理,管理。
(2)案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狱,案件。
教材《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的“狱”,也指案件。
注意知识点的迁移。
5.解释下列各组加点的词。
(12分)(1)【食】翁每饭必食.以腥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2)【已】借贷无门,典质已.尽然志犹未已.(《隆中对》)(3)【故】明告其故.而归之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4)【从】翁不得已,姑从.之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答案】(1)喂养,给……吃;食物(2)已经;停止(3)原因;故意(4)听从,顺从;跟随,跟从【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含义,是阅读文言文的一项基本能力。
复习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各种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即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
6.用现代汉语给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作注释。
(12分)(1)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塞翁失马》)(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判论战》)①居:②将:③策:④食:⑤作:⑥再:【答案】①居:经过②将:带领③策:用鞭子打④食:通“饲”,喂⑤作:振作⑥再:第二次【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含义,是阅读文言文的一项基本能力。
复习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各种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即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徐公何能及.君也()(2)孰.视之,自以为不如()(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4)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答案】(1)比得上;(2)通“熟”,仔细;(3)偏爱;(4)受蒙蔽而不明【解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二、选择题(共44分)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4 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4分)A.山阴王氏佣.也(被雇用的人)B.嘉靖间,倭寇.绍兴(盗贼)C.乡人义.姚长子(以……为义)D.纵.为牛羊践踏之墟(听任)【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个考点前提是源于我们平时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积累,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具体语境中对某一实词含义的推断分析能力。
因此要结合有关具体文言句、段,分析总结一些方法,让我们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多一些思考的切入口。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A.公鉴其诚.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惶诚恐B.时已薄.暮莫辞酒味薄.厚积薄.发C.汝等何足.污我手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挂齿D.公及夫人皆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见异.思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这个考点包含三层意思:其一,“理解”一词体现文言文“阅读”方面的要求,告诉我们不考对词义的死记硬背,不在名词术语上做文章,而是着眼全篇,根据文意去感悟;其二,“常见”告诉我们,所考内容为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或中学教材中经常涉及的实词,而不考那些生僻难懂的;其三,“文中”说明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通过上下文体现出来的,不单纯是字典的释义,须结合语境作判别。
A.公鉴其诚(诚意),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确实,实在),诚惶诚恐(确实,实在)B.时已薄暮(迫近),莫辞酒味薄((味道)不浓;淡),厚积薄发(喷薄)C.汝等何足污我手,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挂齿(足都是“值得”的意思) D.公及夫人皆异之(形意动,以----为异),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形意动,以----为异),见异思迁(另一个事物)。
所以答案选C。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4分)A.得异.石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且为.铭曰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C.明年..,政通人和..至黄州越明年D.求.砚不复得求.石兽于水中【答案】B【解析】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也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
文言文阅读难,不是难在虚词,而是难在实词。
虚词的词汇意义相对虚化,语法意义更显突出,易于归纳,也多有规律可循。
而不明实词的意义,阅读做题则会随处有障碍。
本考点值得考生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考“常见文言实词”,二是考“在文中的含义”。
两者都是对高考命题考查范围的限制,表明既要求考生掌握基本的文言实词知识,又要具有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含义,是阅读文言文的一项基本能力。
复习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各种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即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
A项,奇异;C项,第二年;D项,寻求,寻找;B项,作,写作/替,给。
所以答案为B5.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2分)(1)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
(司马相如《喻巴蜀檄》)()A.少。
例:陶后鲜有闻B.新鲜。
例:芳草鲜美(2)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论语》)()A.苟且。
例:故不为苟得也B.如果。
例:苟富贵,无相忘(3)人孰.无过?改之为贵。
(王阳明《寄诸弟》)()A.仔细。
例:明日徐公来,孰视之B.谁。
例:吾孰与徐公美(4)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中庸》)()A.有人。
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B.有时。
例:或置酒而招之【答案】(1)A(2)B(3)B(4)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从题中可知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做此类型题目需要根据上下文和所给义项进行辨析,找出相对应的答案。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将军宜枉驾顾.之B.河曲智臾亡.以应今亡.亦死C.陶后鲜.有闻鲜.妍明媚D.邹忌修.八尺有余讲信修.睦【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