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一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学习略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简要复述事件。
2.初步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
第1课时(共2课时)◆活动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师引导:大家看我们语文课本封面的“语文”二字,知道是谁写的吗?它出自我们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之手。
字体浑厚圆润,气概凛然,正如叶老先生的品格:宽厚待人,严于律己。
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先生,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先生。
(师板书题目:叶圣陶先生二三事)1.交流叶圣陶先生资料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等。
2.介绍作者张中行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人,著名学者、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张中行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
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
3.检查字词预习情况(1)字音字形草率(shuài) 生疏(shū) 商酌(zhuó) 恳切(kěn) 譬如(p ìrú) 朦胧(lóng)累赘( zhuì) 拖沓(tà) 妥帖(tuǒtiē) 诲人不倦(huìjuàn) 不耻下问(chǐ)鞠躬尽瘁(jūgōng jìn cuì) 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lí)(2)词语理解【商酌】商量斟酌。
【累赘】(事物)多余、麻烦:(文字)不简洁。
【拖沓】做事拖拉,不爽利。
【妥帖】妥当合适。
【沾溉】浸润浇灌。
比喻使人受益。
【躬行】指身体力行,亲身实行。
【师表】表率,在道德或学问上的学习榜样。
【颠沛流离】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大势所趋】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
【不即不离】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
多指对人似亲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
【简明扼要】指简单明了,抓住要点。
【高文典册】指封建朝廷的重要文书、诏令。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问题为耻。
【自顾不暇】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
【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诲人不倦】教育人极有耐心,从不厌倦。
【付之一笑】一笑了之,表示毫不介意。
◆活动二:略读课文,初识先生1.速读课文,找出作者评价叶圣陶先生的语句。
(1)师引导: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扫读、跳读都可以,标注出段落序号,勾画出文中的评价性语句,限时五分钟。
(生默读课文,勾画语句,交流、讨论后举手发言)预设:①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②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③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④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⑤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⑥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2)师引导:这些评价性语句充分展现了先生的精神品质,而且在文章结构上也起到重要作用,朗读语句并说说这些句子分别有哪些作用?(生小组内交流、讨论,推荐小组代表全班发言)预设:第①句总结文章第2段,也总领全文,总写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
第②③句分别领起文章第3、4段,从工作和生活两个方面写他待人厚的特点。
第④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写叶圣陶先生的待人厚过渡到严律己。
第⑤⑥句分别总起文章第7、8段,从文风和语文两个方面来写叶圣陶先生对己严的精神品质。
这些语句在文章结构上起着总结或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是文章的关键性语句。
师小结: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勾画的语句是文章中的一些段尾句、段首句、过渡句,起着总结上文、领起下文、承上启下的作用,抓住这些语句,就能快速把握文章内容。
这种阅读方法,我们叫作略读。
略读又称跳读或浏览,是一种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
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以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略读方法一快速略读课文,找出文中关键性的语句,如段落中的段首句(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
这些句子在文中往往起到了总结或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文章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勾连起这些语句,我们可以观其大略,把握文章的大意。
师过渡:我们刚才通过勾画评价性语句,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大意,初步了解了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
那与文中体现这些精神品质相对应的事件有哪些呢?大家可以运用下面的略读方法指导进行学习。
略读方法二略读课文,先确定阅读重点,阅读与重点有关的内容,进行有侧重点地阅读,其他文字内容则忽略不读。
略读要求:①确定文中的事件为阅读重点,略读文中非叙述事件的段落。
②概括事件内容,批注出与事件对应的精神品质。
◆活动三:再读课文,感知先生1.略读课文,找出体现叶圣陶先生品质的事件。
(1)学生根据略读要求,进行略读学习。
(2)学生交流略读学习成果,个别发言。
预设:体现先生待人厚和律己严品质相应的事件分别有:待人厚:修改文章(第3段);恭送客人(第4段);真诚回信(第5段)。
律己严:写文章主张“写话”(第6段);文风重视“简洁”(第7段);写作力求完美(第8段)。
(3)学生合上课本,复述故事。
师点拨:复述故事我们可以采用这种格式:“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我的感受)”。
先确定好陈述对象,再尽量交代清楚事情的过程,最后如果有人物的心理感受,也可以加上。
2.理清课文的思路。
师:叶圣陶先生的精神令人敬佩,叶圣陶先生做的件件小事令人感动,文章采用叙议结合的方法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层次分明。
我们可以借助勾画的评价性语句,梳理的事件,理清课文思路。
(生讨论交流展示后,师引导梳理)预设:第一部分(1):写叶老去世,“我”悲哀的心情,交代写作的缘由。
第二部分(2—8):先总写后分写,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待人厚”和“律己严”。
第一层(2):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总)第二层(3—5):详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一面。
(分)第三层(6—8):详写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一面。
(分)第三部分(9):感悟叶圣陶先生的良苦用心,提出希望。
(总)◆活动四:结合内容,再识先生师引导:在作者对叶圣陶先生深情的评价、平静的叙说中,你对叶圣陶先生又有哪些新的感受?结合文章的具体事件谈一谈。
(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补充)1.扣先生语言,品先生之形象①他说:“不必客气。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
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分析:可见先生的待人平易,为学谦虚。
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
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分析:可见先生的待人真诚,关怀备至。
③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④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⑤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分析:——文风方面重视“简洁”⑥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总结:写文章用写话风格,文风方面重视简洁,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叶圣陶先生热切地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等。
2.忆先生之身影,品先生之形象①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分析:可见先生治学严谨。
②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分析:可见先生热情、周到。
3.师引导总结:通过品析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是什么样的人?(学生讨论,分析归纳)预设:待人厚,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对待他人都谦虚真诚、彬彬有礼、宽厚温和的人;律己严,在文字方面对自己要求严格、追求完美、一丝不苟、以身作则、鞠躬尽瘁、令人敬仰的人。
师小结:正如作者张中行所说,叶圣陶先生是“躬行君子”“人之师表”,哪怕是日常生活中送客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哪怕是工作中修改文章的一个标点,都让我们感受到他待人的真诚与宽厚,对待工作的谦逊、严谨、认真,所以叶圣陶先生做到了三不朽中的首位“立德”!作业设计1.完成分层作业。
2.运用略读的方法,阅读吕叔湘的《怀念圣陶先生》,比较两位作家眼中叶圣陶先生的异同写一篇阅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