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章 社会心理学专题
| 斯坦福监狱实验(Haney & Zimbardo,1977; Zimbardo,1975;由Lovibond等人1979年在澳大 利亚重复的结果)
斯坦福监狱实验
社会规范(SOCIAL NORMS)
| 除了对角色行为的期望之外,群体还制定了许多对群 体成员应该如何行动的期望。
| 公开陈述或内隐的群体规则包含了特定的期望,告诉 群体成员哪些态度和行为从社会角度看是适宜的,这 类期望就是所谓的社会规范.
“我终于认清你了”
晕轮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 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 征。
情人眼里出西施
社会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 定的看法。
三个女人一台戏
恶贯满盈的罪犯
深陷的眼窝,证明了他内心的仇恨 突出的下巴,意味着他沿罪恶道路走到底的决心
交往的频率尤其在形成人际关系的初期起着重 要的作用。
如果最初就存在不喜欢的情感,重复接近只会 加剧这种负性情感。
自我暴露
理想的模式是对少数亲密的朋友作较多的自我 暴露,而对于其他人作中等程度的自我暴露。
回报与自我暴露 喜欢与自我暴露 社会赞同与自我暴露 非语言行为与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的速度
“错误归因”治疗法
安慰剂效应 负的安慰剂效应
蛇
没事的,时间会解决一切的……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的途径
社会认知指的是对人及其行为的认知,而不 是对物以及非人的客观存在的认知。
面部表情 言语活动 体态表现 行为方式
神探飞机头 甲方乙方 阳光灿烂的日子、有话好好说 手机
社会印象
社会印象是在社会知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 心理现象,是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 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忙里的认知对象。
数人的错误估计 | 三分之一的被试半数或更多的判断都屈从于多数人的错误判断。
| 无异议多数人的规模 | 出现一位意见与多数人不一致的同伴 | 多数人所说的刺激与真正物理比较刺激之间的差异大小
| 日常生活中的从众 | 多数人影响与不从众(延迟的少数人影响)
| 少数人的规范性影响相对微乎其微 | 多数派成员一般不特别关心是否被少数派喜欢或接受。
选器。
社会学和人口统计学变量(社会地位、经济、年龄 等)
(恋爱时间较短时发生的)相对的价值观的一致性 (恋爱时间较长时发生的)需要的互补性
外貌的吸引力
匹配假设(matching hypothesis)
在理想上,人们愿意在所有可能选择对象中挑选最好看 的人作为我们的伴侣。
在现实中,人们是选择自己认为可能获得对方同意的, 或者自己能得到对方作为伴侣的具体条件而定的。
| 少数派的确具有信息性影响,少数人可以鼓励群体成员 从多种角度来认识问题。
| 不幸的是,信息性影响的这种可能性,只是偶尔让少数 派克服多数派成员的规范性愿望,规范性使得人们避免 让自己成为反叛者或者观点与众不同。
| 在社会中,多数派倾向于是现状的辩护者。
构造社会现实
| 我们能否说清楚“真正发生的事情” |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看嘛!
| 自己的选择成为归因的基础
显著性偏见(SALIENCY BIAS)
| 人们常常利用他们最容易获得的刺激来解决 复杂纷繁的问题或任务。
| 一个刺激(一个事件或关于另一个人的信息)越容易 被某个人获得,这个刺激越有可被他用来影 响答案,即被他加工而影响反应。
| 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一个人或情景的易利 用性会成为因果归因的关键。
首因效应: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 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见钟情
近因效应: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
两种信息连续被人感知时,倾向于相信前一种信息,并对其印象深刻;而在两 种信息断续被人感知时,起作用的则是近因效应。
认知者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较大作用,而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 则起较大作用。
外 因: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外在行为表现的条 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 。
稳定原因:导致行为表现的相对稳定、不易发生变
化的各种因素、条件、个体自身的品性和特征,如个 体的能力、人格、品质、活动的难易程度等。
非稳定原因:容易发生变化、较不稳定的各种因素、 条件及个体自身的品性和特征,如个体的情绪、心境 、努力程度、机遇及环境的影响等。
| 社会规范可以是泛泛的指南 | 社会规范也包含特定的操行 | 我们为什么会在陌生情境中往往会感到手足无措? | 痛苦的3R: | 嘲笑(ridicule) | 再教育(reeducation) | 排斥(rejection)
从众(CONFORMITY)
| 信息性影响(informational influence)过程:希望准 确无误,想了解给定情境下正确的反应方式。
区别性:该行为是否是特定情境下的具体行为
——你的朋友是否对所有的漂亮女生都大喊大叫?
一贯性:行为是否反复出现以回应这一情境
——这位漂亮的女生过去是否让你朋友大喊大叫?
一致性:其他人是否在同样情境下也产生同样的行为
——每个人都指着漂亮女生并大喊大叫吗?
基本的归因错误
| 假如你已经安排好要在7点会见一位朋友。现在 是7:30,朋友还没有到。你会如何说?
影响吸引的因素
类似性
缘份天注定
影响类似性和吸引关系的因素: 类似的数量和比例 问题的重要性与类似 与谁类似 真实的类似和想像的类似
互补性
人们倾向于追求那些能补充自己的需要或个性品质的 人,即那些有着相反品质的人。
有时互补性与相似性是一致的。
匹配选择的筛选因素理论:发展恋爱关系中,存在着许多筛
间接性 综合性 固执性
印象整饰
社会互动的双方运用某种互动的技巧对自己印象进 行控制、管理、整饰。(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
演》)
成功的印象整饰可以用来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使 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互动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成功的印象整饰还能够调节与润滑人际关系。
形象虚饰
社会认知偏差
| 自我障碍策略不仅仅是一种管理他人形成对 我们印象(挽回面子)的一种方法,也为自 我归因提供了一种解决办法。
| 通过自我障碍,说明它实际上并不缺乏某种 有价值的品质或特性。
| 但设置在自己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也会减少真 正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自我归因的应用
痛苦归因
增加痛苦:洗冷水澡 减少痛苦:运气不好
| 谢里夫的自主运动效应(Sherif,1935)
| 群体规范一旦形成,就倾向于永久存在下去。 | “代代相传”
从众(CONFORMITY)
| 规范性影响(normative influence)过程:希望被别 人喜欢、接受、支持。
| 阿希效应(Asch,1951)
| 大约四分之一的被试保持了完全的独立性 | 50%-80%的被试(研究项目中的不同研究)至少一度从众于大多
| 而当行为本身是不好的、失败的时,如果是 他人的行为会被归因于内(能力或其他人格 品质使然),如果是自己的行为会被归因于 外(环境或外在条件使然)
既生瑜,何生亮
自我中心偏见(EGOCENTRIC BIAS)
| 如果我们以一定的方式行动,我们期望,其 他人也会这样。
这种片子有什么好看的,不会有什么人去的。 谁说的,现在这个很流行的,是人都去看的,我要
社会心理学专题
| 萨尔瓦多的故事
情境的力量
| 行为发生所处的社会情境的性质是行为的首要决定因 素
| 社会情境极大程度地控制着个体行为,并往往主宰着 人格和一个人过去学习的历史、价值观和信念。
角色与规则
| 社会角色(social role) | 一个人在给定情景或小组发挥作用时,人们期待他做
出的一套由社会界定的行为模式。 | 外显(explicitly) & 内隐(implicit)
大科学家
深陷的双眼,表示了他的思想深度 突出的下巴,体现了他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
意志力
人际吸引
吸引是个什么东东?
“吸引”就是一个人对其他人所抱的积极态度。
吸引的认知理论
关于认知主体A对于另一个他人B和认知客体X的关 系,三者的关系应该是平衡的,对称的。
吸引强化理论
人们喜欢给我们“奖励”的人,“奖励”会带来愉快的 情感,而不喜欢引起我们不愉快情感的人。
啊?又分手了?!真是一个花心大萝卜! 唉,没办法,错误的时间,遇到了一个正确的人 ,只能作罢!
| 行为本身无所谓好坏优劣时尤为强烈。 | 知觉的背景
自利性偏向
| 当行为是成功的、获取了良好的结果时,如 果是他人的行为会被归因于外(环境或外在 条件使然),如果是自己的行为会被归因于 内(能力或其他人格品质使然)
不论是同性还是异性,外貌好的人被看作更 愉快、更成功,具有更多的社会所希望的个 性特征。
物理距离的接近
人们同邻近的人有更多的互相作用——奖 励。
喜欢奖励情景而避免处罚情景
对与其他人互相接触的期望会引导出一种喜 欢那个人的倾向。
交往的频率
一般说来,人们彼此之间交往的次数越多,越 容易形成共同的体验,共同的话题和共同的态 度。
归因理论
| 海德(Fritz Heider,1958)
| 人人都是大众心理学家。 | 多数归因分析中的主导性问题是发现行为的原因在人(内在或
倾向性原因),还是在情境(外在的或者情境原因),以及谁 对结果负责。
内 因:个体自身具有的、导致其外在行为表现的品 性或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 求、能力、付出的努力等。
我喜欢吃冰淇淋 吃冰淇淋我喜欢
自我障碍(SELF-HANDICA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