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等式证明(4)分析法

不等式证明(4)分析法

求证:
这个不等式若用综合法证明就不知从何处下手,困难在哪?
概念分析
1.定义:证明不等式,有时可以从求证的不等式出发,分析使这个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把证明不等式转化为判定这些充分条件是否具备的问题。如果能够肯定这些充分条件都已具备,那么就可以判定原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方法通常叫做分析法。
2.用分析法论证“若A则B”这个命题的模式是:
授课教师:石家庄市第一中学张海江
教学目的
1.理解分析法证题思想,并掌握其应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证题过程中逻辑语言的使用.
知识重点
学会用分析法分析问题的思考方式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入手去探明解题途径,概括地说,就是“从已知,利用性质、定理等,逐步推向未知”,它的思路是从已知条件A出发,得到结论 ,由 可得到 , ,由 可以推出结论B成立。但是有许多不等式的证明题,已知条件与需证的结论间的关系很隐蔽,运用综合法证明有一定困难。例如
证:正弦、余弦定理代入得:
即证:
即:
即证: (成立)
2.已知 ,且 ,求证:
证法一::(分析法)要证: ,
即证
只需证明 ,即 ,
即 ,又 成立,
证法二:(综合法)
又 ,

3.已知 求证:
证明:
由于 故最后不等式是成立的,
所以有
4.已知 ,求证:
证法一:(比较法)
证法二:(分析法)
原式成立.
5.设 ,求证:
6. ,求证: (教材全解46页)
7.已知 ,求证: (教材全解46页)
8.已知 求证:
(教材全解46页)
9.求证: (教材全解46页)
10.已知 ,求证: (教材全解47页)
11.教材全解48页例18(应用题)
12.已知 ,求证: (素质教育新教案38页)
13.已知 是不相等的两个正数,求证: (素质教育新教案39页)

证二:(综合法)

∵x> 0,y> 0,∴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1)分析法常用于比较法,综合法难于入手的题型.
(2)分析法的优点是利于思考,因为它方向明确思路自然,易于掌握,而综合法的优点是易于表述,条理清楚,形式简洁,因而证不等式时常常用分析法寻找解题思路,再用综合法写出证明过程.
练习与作业
1.设a,b,c是的△ABC三边,S是三角形的面积,求证:
证明: 均为正数
要证
只需证a(b+m)<b(a+m)
只需证am<bm
原不等式成立。
【例3】(1Βιβλιοθήκη 已知a>1,求证:(2)已知a>0,b>0,c>0,求证:
分析:(1)用分析法进行两次“平方”
(2)原式即证
即证
【例4】(课本例)证明:通过水管放水,当流速相等时,如果水管截面(指横截面)的周长相等,那么截面的圆的水管比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流量大。
要证命题B为真
只需证命题 为真
只需证命题 为真
只需证命题A为真
今已知A为真
故B必真
3.逻辑关系为:
(结论)(步步寻求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已知)
例题讲解
【例1】求证:
分析法证明:∵
只需证明:
展开得:
即:

即:21 < 25(显然成立)

综合法证明:∵21 < 25∴ ∴
∴ ∴

【例2】已知a、b、m均为正数,且a<b,用分析法证明 。
14.若 ,求证: (素质教育新教案39页)
课后反思
证:设截面周长为l,则周长为l的圆的半径为 ,截面积为 ,
周长为l的正方形边长为 ,截面积为
问题只需证: >
即证: >
两边同乘 ,得:
因此只需证:4 >(显然成立)
∴ > 也可用比较法(取商)证,也不困难。
【例5】设x> 0,y> 0,证明不等式:
证一:(分析法)所证不等式即:
即:
即:
只需证:
∵ 成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