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建筑改造利用研究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建筑改造利用研究

中国名城名城保护案例与技术创新

52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建筑改造利用研究雍振华 高朦

作者简介雍振华,苏州科技学院,建筑城规学院,教授。高 朦,苏州科技学院,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摘 要:在旧有的传统建筑中引入新的使用功能,既可满足现实社会中的新需求,也能改变目前城市发展过程中大拆大建的现象,从而有望解决旧建筑与新需求之间的矛盾。苏州平江历史街区的古建改造利用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以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的整治及功能置换为例,对新旧建筑功能转换的一些原则及形式进行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关键词:历史街区;传统建筑;功能转换;改造措施

Abstract:Lead new features into the old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an not only meet the new demands of social reality, but also change the current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n people will find the hope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new demands. Modific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in Pingjiang history and culture street in suzhou is a successful attempt .This article will put forward the renovation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function replacement in Pingjiang history and culture street as an example to study about the principles and forms of function replacement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new Buildings. In the end recommend practical 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History and Culture Street,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Reform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12-52(4)“拆迁”、“新建”常被认为是解决历史街区普

遍存在的居住质量偏低、城市道路不畅等城市弊病的惟

一途径。但随着对传统建筑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保护意

识的逐渐增强,人们开始尝试改变“拆——建”模式,

期望以另一种视角来审视我们已经熟悉的传统建筑,以

便发现尚可利用的价值,从而让这些建筑继续服务于社

会。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利用,正是这一构想

的尝试和努力。

1 传统建筑的价值

传统建筑特殊的构造体现了过去的技术,建筑的兴

衰演变在其上刻下了历史烙印。保持着小桥流水、江南

风情的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其实是在为今人讲述着它的过

去,承载着苏州悠久的历史,体现着古城的特色。

平江历史街区有自身的特点。它除了用做展示、陈

列或旅游景点之外,还可以恢复原有的居住功能或者利

用传统建筑精致的造型、装饰及其包含的文化内涵,置

换为特色餐饮、服务行业。由于街区的卓越区位,原有

价值得到提升。而精心的整修设计可将原有风貌保留,

街区的历史文脉大幅度地得到展示。

2 传统建筑的现状

苏州平江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部,其范围东至外

城河,西至临顿路,北至白塔东路,南至干将东路,总

用地面积116.5公顷。包括古城21、22、23、28、29、

30号6个街坊。这一区域内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耦园、10

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64处苏州市控制保护古

建筑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其中包含了城河、城墙、河

道、桥梁、街巷、民居、园林、会馆、寺观、古井、古树、牌坊等历史遗存所构成的街区历史风貌集中体现了

53China Ancient CityCases of Ancient City Protection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苏州古城的城市特色与价值,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

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确定,依据了《苏州市历

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96-2010)》。2004年同济

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为此作了《苏州古城平

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将平江路以及与之

联系的周边河街定为核心保护区,总用地47.4公顷。核

心保护区之外设为建设控制区,以确保核心保护区的风

貌、特色完整性,总用地面积69.1公顷[1]。

这一地段中传统的木构建筑占到了总量的80%以

上,尚有少量民国时期的砖木混合结构建筑和上世纪

六十年代以后的砖混结构公房。

3 传统建筑优化整治原则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古城苏州的组成部分,应该

成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作的境域,而不能将其改造为

旅游景区或巨型的陈列博物场馆,因此街区中传统建筑

优化整治需要依据《苏州古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

整治规划》以及古城整体可持续的发展而选择与之相适

应的利用形式,以保护好街区整体历史环境及风貌,即

在依法保护好街区内现存的空间格局、街道水系、文物

古迹、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等物质文化遗存的前提

下,激活和复兴历史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建筑优化整治应重点保护不同历

史时期能反映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建筑,在体现街区真

实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其所遗存的

全部历史信息,以实现社会、环境、经济和文化效益的

统一发展。

基于对历史风貌与空间格局的保护原则,街区内的

传统建筑需要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予以优化、整治。对

于文物保护单位应该进行定期的修葺和长效的管理,若

有毁损,则应依据《文物法》有关“恢复原状”和“保

持现状”的原则,力求反映历史的真实。部分控制保护

建筑及其他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旧建筑,在条件许可

的情况下,也可以遵循文保建筑的方法,而更多的则需

整治优化。

首先是以动迁或置换的方法分流建筑中过多的居住

人口;其次是拆除原建筑中的杂乱搭建物,以尽可能地

恢复建筑原有的面貌;第三是根据新的用途引入必要的

设施,以改善和优化使用功能。对于使用功能有较大调

整的,也可以采取局部改造的方式,但需要考虑与周边建筑乃至整个街区风貌的协调。而那些质量极差且与传

统风貌冲突较大的一般建筑,或临时及违章搭建则应考

虑予以拆除,以扩大庭院空间和公共空间。

4 传统建筑的利用形式

根据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建筑的现状,其利用形

式应予以区别对待。

4.1 文物建筑的利用

各级文物建筑因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科学价

值,应该成为世人了解过去,探究或欣赏其技术和艺术

的场所。从苏州的城市特点以及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范

围来看,散布在街区内的10处各级文物建筑可以也应该

成为公众的参观、游憩场所而加以利用。目前耦园、全

晋会馆已向公众开放,而其余几处大多已修葺,虽然有

的归属问题还待解决,但逐步对现在的使用单位予以土

地置换,使之成为面向大众的陈设、展示场馆,已经为

相关主管部门所认可。

4.2 控保建筑的利用

控保建筑数量较多,所以并不宜于将他们全部辟为

展示、陈列场馆。由于它们不象文物建筑那样具有显著

的历史、艺术或科技价值,但其存在对于整个街区乃至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整体风貌的延续具有积极的意义,因

此对于它们的再利用可以在不破坏甚至是不改变原有形

象的前提下予以改造,经过功能置换,能满足新的社会

需求。

从目前情况看,这种功能置换的尝试已有人开始实

践,前面提到的仓库、厂房、里弄的置换改造应该说就

是此类成功的实例。苏州传统木构建筑虽然不同于上海

等地的近代建筑,但也同样有效地采用这样的方式。

钮家巷方宅是利用旧有建筑改造成旅店的实例[2]。

这是一座旧式中型邸宅,属于传统的居住类建筑。由香

港西北拓展有限公司承租,将其用作旅馆即“平江客

栈”(图1)。

从新旧功能的关

系看,旅馆与住

宅虽然存在着功

能空间的差异,

但两者最基本的

共同点就是“居

住”。依据承租图1 平江客栈中国名城名城保护案例与技术创新

54者的理念,希望让远道来的游客在对空间形式、建筑风

格以至室内陈设的接触中体验苏州地区的居住传统,感

受到与普通宾馆、酒店不同的文化气息。因此这样的功

能置换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有的建筑风貌。

另一改造的典范是平江路29号联萼坊内的一处具

有时代气质的“概念书店”(图2)。该建筑是一座典

型的庭院民居,中部天井连接前后两进主要建筑,形成

庭院深深的静谧氛围,加上建筑内留下的斑驳墙体、古

色古香的家具,是个适宜读书写作的绝佳地方。概念书

店经营项目广泛,其中

最为独特的是一面“未

来墙”,顾客只需要将

写好的信件放入墙上与

日期对应的格子里,店

主人就会在指定日期寄

出这些信件。古老的建

筑,未来的信件,正是

寓意着时空的对话,别

有一番风味。

控保建筑大多规模

较大,如果将建筑组群

修复后整体推向市场,往往会因面积过大而不能适应今

天的家庭,而总价过高也会使人望而却步。整修后的

“葑湄草堂”推出后经过了较长的时间才找到买家,也

说明了占地2000平方米左右的传统建筑其市场面较为

狭小。相对而言,对于数百平方米的传统建筑却经常有

人寻价,因此在不影响控保建筑风貌的前提下,进行可

逆性的分割,有可能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

在我国古代,具有一定规模的传统建筑大多采用

“前堂后室”的布置,前后之间往往界限明确,以区别

内外[3]。利用这样的布局特点,可以将前面的厅堂部分

可用作餐饮、公共活动类的场所,因其临近街道,使用

会较为方便。而后部的每一进楼厅改造为一套住宅,出

入口布置在备弄之侧;底层设为客堂、起居室,两厢可

安置厨房、厕所;楼层为卧室、书房。这样的居宅建筑

面积大约为200平方米左右,前面有独立的天井,基本

可以达到城市“别墅”的水平,也与传统的生活起居习

惯相吻合。

4.3 普通“老房子”的利用

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拥有64处控保建筑,为数较多的是普通民居。其中大多为传统的木构建筑,也有上世

纪30-40年代建造的砖混结构建筑,还有60-70年代构筑

的“公房”。从历史的“原真性”来说,这些建筑应有

选择地予以保留。因为每一历史阶段的建筑属于这一时

期经济、文化、社会时尚的具体物化形式,所谓历史文

化街区就应该尽可能全面地保存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

建筑,以反映街区的历史演进。如果仅仅依据人们一时

的审美标准,将一些特定时期的建筑进行拆除,就可能

在未来研究这一时期建筑时,无法找到实证材料,所以

采用适当方法加以修葺利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未被列入控制保护的传统木构建筑构架较为简朴,

规模通常也都较小,沿河或临街的建筑往往只是单幢楼

房或平房;稍大的则在两侧加厢房,并前面加墙、门,

围合成三合院,或前面加墙门间形成四合院;更大的也

仅限于三到四进楼房。在此类建筑中,沿河或临街的原

来就被用于各类商铺,因而可将其修葺,恢复原先的功

能,以形成临街的各类店面。那些庭院式住宅可按上

述控保建筑那样,以一进改造为一户的方式予以修复分

隔,使之与今天的家庭结构、今天的生活方式相适应。

上世纪30-40年代建造的砖混结构建筑布置紧凑,

独立性较强[4]。在当时主要供小型家庭的居住用,如今

仍可用于住宅。由于今天家庭结构变得更小,房间的数

量就显得更为富裕,所以这样的建筑似更适宜于中小型

公司、机构、团体的办公楼。

至于那些“公房”,保存的目的在于不让这一时期

的建筑实例彻底湮没,因而需要进行慎重的甄别,且留

存不宜过多,因为要使其满足今天的需求,内部结构须

作较大的调整。

5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建筑的整治与优化

近年来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建筑的整治主要采取

了以下措施:1、疏散过多的居住人口;2、拆除建筑组

群内部杂乱的搭建;3、整修已多年未予修葺的各类建

筑;4、引入便于使用的生活设施;5、逐步进行建筑的

功能置换。

人口过多是当今旧街区传统民居中最为突出的矛

盾。过去的住宅通常只是为一家一户而建,但在晚清

的数十年中大量的住户被安置进入,为改善生活条件他

们不得不自行搭建以扩充使用面积。由于建筑的使用者

众多,但日常的养护维修却无人问津,这就使建筑迅速图3 平江文化中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