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变的天气》校级公开课教学设计

《多变的天气》校级公开课教学设计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多变的天气”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开篇。

之所以将其放在《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天气、气候复杂多样,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地理现象和探究地理事物本质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术语。

2、学会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3、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设备,从感性的生活常识入手,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天气的特点,学会描述天气;通过组织游戏,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熟悉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卫星云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通过对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了解,感受科学精神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够读懂电视天气预报
难点:识别卫星云图。

四、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
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天气现象实例为切入点,以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线,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地理,学好地理大有用处,增强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
态度。

2、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学法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初一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再加上对生活的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

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

加之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预习提问)】
一、天气及其影响
1、天气是一个地区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的。

人们经常用、、等来描述天气,一般变化。

2、人们通常用某一地区一年或一段时间的天气平均状况来描述气候。

气候是一个地区的天气,一般变化。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你一般从什么途径获取天气预报信息?(如电视、网络、报纸、电话等)
2、天气预报的内容:说明一日或几日内、、和降水等的情况。

(1)天气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如果对即将出现的天气状况做出,就可以及早做好准备,合理安排生产和生活,避免和预防不良天气的。

(2)卫星云图的判读:绿色表示;蓝色表示;白色表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云厚的地方一般是。

(3)天气符号:不同的天气符号代表不同的。

(4)风向是指风的来向,共分八个基本方向。

风向为“北”,说明风来自,我们称之为风。

【合作探究】
探究一:对比分析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天气与气候有何不同?
探究二:结合第47页“活动2”,说一说天气的影响有哪些?
探究三:结合第50页图3.6“中国城市天气预报图(2011年7月2日)”,假设你是“肇源四中气象站”的小预报员,你能否模拟中央台的天气预报主持人,播报家乡或者其他地区的天气情况。

【生生互动】
1、练习辨认不同的天气符号和风向标
2、学会播报简单的天气预报
【延伸拓展】
天气预报的制作播出过程:
首先,同一时间世界各地气象资料的收集。

其次,通过地面卫星站接受气象卫星发送的各种气象数据。

第三,输入电脑,进行数据归纳总结。

第四,气象工作者对收集的各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最后,制作成电视节目。

【课堂小结】
1.天气特点:、
2.天气与生活的关系
【当堂检测】 1.天气现象的突出特点是( )
A.稳定
B.表现为风雨过程
C.表现为冷热
D.多变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指( )
多变

天气
A.天气
B.气候
C.温度
D.季节
3.看卫星云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绿色表示海洋
B.蓝色表示陆地
C.白色表示云区
D.云层厚的地方一定下暴雨
4. 表示的风向、风力分别是()
A.北风,四级
B.南风,四级
C.东南风,四级
D.西南风,四级
5.下列天气符号表示阴天的是()
6.如图为大庆市某日的天气预报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日天气状况为:由______天气转为______天气;
(2)风向为______风,风力达______级左右;
(3)最低气温为______℃,最高气温为______℃,气温日较差是______℃。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一是围绕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二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把地理原理与事实材料结合起来,课堂信息量大能开阔学生视线。

教学过程中,注意情景设置,通过生动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能较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