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第七章)

课程(第七章)


返回《
一、课程的内涵及其理论 2.课程理论流派
• 经验主义课程论
基本主张:课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必
须围绕儿童的需要和经验,通过课程使儿 童自我发展,更大限度地发挥儿童的主动 性和创造性。主张课程组织心理学化。
代表人物:杜威
返回《
一、课程的内涵及其理论
2.课程理论流派 • 人本主义课程论 基本主张:关注课程中人的因素,注重人在课 程中的地位,强调了学生个体的经验 。教育 目标上,指向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 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和 相互信赖 ;教学内容上,不排除学术性课程; 教材的组织结构上,它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和 课程的整体结构。教学评价上,反对各种测 量和考试,注重过程评价,主观评价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的基本模式 (2)过程模式
代表人物:斯滕豪斯
基本思想:斯腾豪斯认为,课程总是处于“过程”之中,课 程即过程,即正处于不断的编制和发展的过程之中,它 拥有开端,却没有终点。课程的编制是在课堂中完成的, 教师和学生就生活在课堂之中,因此,“每一个课堂都 是一个实验室,每一个教师都是课程研究团体中的一员, 课程不是有待实施的某种计划或材料,而是把教育观念 转化成在实践中予以验证的假设。”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科学与人文素养
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三、课程改革与发展
5. 新课程的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 课程结构
• 体现了全新的课程结构原则
• 形成了较严密的课程综合与分化的体系
• 对一些传统的课程进行了改造和整合
• 普通高中新课程呈现出三级结构
三、课程改革与发展
6. 国家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性质
“功课及其进程”
• 西方“curriculum”(斯宾塞: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源于拉丁文“currere”:跑道(race-course)
“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
一、课程的内涵及其理论
1.课程内涵的界定 词源分析: • 课程在汉语文献中的最早记载
“功课及其进程”
• 西方“curriculum”
三、课程改革与发展
2.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改革的具体目标
•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 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 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课程改革与发展
2.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当地社会生活经验
学习者的经验
选择的准则:
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 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 课程内容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
二、课程设计
(3)课程内容的组织 • • 课程内容的表征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直线式与螺旋式
二、课程设计
4.课程类型
的联系,忽视过程本身的价值
②忽略了学习者当下的生活经验
一、课程的内涵及其理论
几种代表性的定义:
• 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每个人的生命和生活都是独特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经历和体验, 每个人的生活经验都具有课程的价值。
一、课程的内涵及其理论
几种代表性的定义:
• 课程即复杂的会话
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又是 一个关系存在,课程即要关注独特的个体 经验,也要关注关系,关注各种关系之间 复杂的会话。
三、课程改革与发展
8. 教学行为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程意识与教学觉醒
(1)教学从“主体失落”走向自身觉醒
(2)教师从“代理人”回归主体
(3)学生从“边缘”进入中心
三、课程改革与发展
8. 教学行为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方式
(1)协同教学 (2)讨论教学 (3)创意教学 (4)探究教学
三、课程改革与发展
12. 校本课程开发
(1)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①基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②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③善于利用现场资源 ④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系统来理解
三、课程改革与发展
12. 校本课程开发 (2)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①课程选择
②课程改编
③课程新编
三、课程改革与发展
13. 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与设计 (1)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
8. 教学行为与学习方式组合作学习 (3)问题探究学习
三、课程改革与发展
9. 课程评价制度的创新
(1)从“外部评价”走向“内部评价”
(2)从“甄别”走向“发展” (3)从“单一”走向“多元” (4)档案袋评价
三、课程改革与发展
10.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①行为目标 ②展开性目标
③表现性目标
二、课程设计
(2)课程目标的确立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aims) 培养目标(goals) 课程目标 (objectives)
二、课程设计
(2)课程目标的确立 特点: 递进性 阶段性 整体性 层次性 持续性 设计步骤: 目标分解、任务分析、起点确定、目标表述
•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返回《
二、课程设计
2、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类型
①行为目标 ②展开性目标
③表现性目标
二、课程设计
(3)课程内容的组织 • • 课程内容的表征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直线式与螺旋式
三、课程改革与发展
几种代表性的定义:
• 课程即学科知识
合理性:反映出文化这种社会存在对人发
展的价值,易操作执行
问 题:①易导致误解学科和科学的性质
②对学习者经验重视不够
③把课程内容与课程过程割裂开来
一、课程的内涵及其理论
几种代表性的定义:
•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或预期的学习结果
合理性:反映了人的自觉能动性
问 题:①割裂了目标、计划与过程、手段
•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返回《
二、课程设计
5、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取向
①忠实取向 ②相互调试取向
③创生取向
二、课程设计
6、课程评价
内容:对学生的评价 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取向:发展性的课程评价观
二、课程设计
4.课程类型
•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改革的具体目标
•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 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 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 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三、课程改革与发展
2.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改革的具体目标
• 改变课程实验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 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 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
3.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课程内容是一系列比较系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 经验的总和,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 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 排而成的知识和经验体系。
五种基本要素:
认知性、道德性、审美性、健身性、劳动技术性
二、课程设计
(2)课程内容的选择
三种不同的取向:学科知识
1.课程改革的动因分析
• 社会因素 政治、经济、科技、文化 • 人的因素 校长、教师、学生
三、课程改革与发展
2.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基本背景 • 改革的具体目标 六大转变
三、课程改革与发展
2.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改革的具体目标
•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 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 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 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性和积累性,强调课程的开放性、复杂性 和变革性。认为课程是生成的,而非预先 设定的;是不确定的,但却是有限定的。 所有课程的参与者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 造者,课程实施的过程即教师与学生不断 通过对话与反思探究新知的过程。 代表人物:多尔
返回《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的基本模式
(1)目标模式
代表人物:博比特、查特斯、泰勒 主要特征: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 为课程设计的中心 经典模式: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 验—组织学习经验—进行课程评
三、课程改革与发展
4.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 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 展
• 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 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 创建富有个性的文化
三、课程改革与发展
5. 新课程的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 课程目标
• 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改变
• 对以往学生的发展要求进行了新的界定
• 根据时代要求提出了一些新的目标
※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课程标准的陈述
※国家新课标的意义
三、课程改革与发展
7. 新教材的设计与呈现
*新理念指导下的教材转型
*教师和教材的关系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材设计与呈现
①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②学习内容螺旋式安排
③知识与问题、任务与活动相结合
④给学生的思维和探索留下广阔空间 ⑤体现时代精神与最新研究成果
①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②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
③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
三、课程改革与发展
13. 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与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