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西溪实验学校周大燕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①②2、用手轻轻的拉弹簧,它会,松手后它;3、什么叫弹性:4、什么叫弹力:5、弹力产生条件:6、力的单位:,简称。
字母是:7、测量力的工具是,使用前要观察它、和。
内容1、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思考: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弹簧伸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猜想:【小组合作】分别在大弹簧下挂1个、2个、3个、4个完全一样的钩码,依次在下面的表格中记下弹簧受到的拉力和弹簧的长度。
1、几个同学比臂力,结果每个人都能把同一拉力器撑开到手臂撑直,谁的拉力大()A 、体重大的同学大。
B 、几个同学拉力一样大C 、手臂粗的拉力大D 、手臂长的拉力大。
解题依据是: 。
2、 (1)这项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是: 。
(2)分析上述数据得到的结论是: 。
(3)第7.8两次实验数据异常的原因是: 。
内容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使用前:观察 、 、轻轻拉动它的挂钩几次,以免 ,造成读数错误。
2、使用时:所测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 。
以免损坏测力计。
所用的拉力方向应与测力计的 一致。
使测力计能自由伸缩。
3、测出一个鸡蛋的重量: 科学书的重量:测一个钩码的重量: ,现把测力计倒过来,把钩码挂在测力计吊环上,示数会 。
归纳得出:测力计读数读的是端拉力大小。
课中学以致用 (满分50分)1.使用弹簧秤时,加在弹簧秤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__________。
操作时,应先提上端的圆环,使弹簧秤自然悬垂在__________方向上,观察指针是否指在__________刻度位置,然后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秤末端的挂钩上。
如右图所示的弹簧秤,它的量程是__________,最小刻度是__________,手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为__________牛。
弹簧秤的刻度是均匀的,这是因为在弹簧秤的测量范围内,弹簧的__________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2、某同学在使用测力计时,发现指针在0刻度下方,没有调零就开始测拉力,则真实值比所测的拉力( )A 、偏大B 、偏小C 、相同D 、不能确定3、下列测力计的读数是多少?测力计在F1=100牛,F2=200牛下,测力计读数 。
解题依据是: 。
课后学以致用作业本A 25-26页。
一、设计说明1、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七年级下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
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力的概念是贯穿力实验次数 12 3 4 5 6 7 8 钩码质量 050 100 150 200 250 300 400 弹簧长度 2 3 4 5 6 7 7.5 7.5 教学反思学乃至整个自然学科最基本的重点概念之一。
弹力是在学生学习力概念的基础上对生活中常见的力进行研究,是高中进一步学习弹力的基础;而弹簧测力计是力学中重要的测量仪器,是今后研究重力、摩擦力、浮力、机械效率的基础,通过认清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原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可以起到方法上的指导,所以这节课的内容和方法在教材中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所以就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探究实验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行深入研究:弹簧发生形变时,人的手有什么感觉?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弹簧运用各种方法让它发生形变,同时重点体会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弹簧伸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研究,同时把研究结果填入表格。
这种数据形式的呈现,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白易懂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原理。
3、策略分析:本着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内容,都应由学生自主获得的原则,所以针对弹簧测力的使用方法问题采用先自学而后讨论疑问和关键点,最后再动手练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这种查漏补缺的方法,可以让老师发现学生的问题,对症下药的把学生认为的难点突破。
如果学生都对了都会了,那就没必要在课堂内讨论浪费时间。
而错误地方可以通过组内小讨论,全班大讨论,再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错误会让学生记忆深刻,达到教学目标。
4、评价分析:高效课堂的课堂评价和传统课堂上的达标检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传统课堂评价过于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过于关注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评价。
而在高效课堂上,是立足于每位学生的发展性评价。
评价包括3个方面:小组合作、学生展示评价和学生点评(质疑)评价首先,小组合作评价中应有(1)自主的程度:查看的指标是各学习小组学生参与的人数和次数是多少,参与的质量高不高。
不能趁机讲废话做小动作。
因为在使用导学案上课中,如果不能做到这点,这堂课的“导学案”编的再好也是失败的课。
(2)合作的效度:是不是假合作?合作有没有彼此的参与和任务的分工?学习是否高效?有的小组则是由组长或几个成绩优异的人“承包”,其他人则像是“路人甲或路人乙”与自己无关,总觉得这些事都是他们好同学要做的,与我无关。
那么这样的合作是假合作,没有体现“小组”的价值。
其次,学生展示评价应包括:展示的层次性、展示的问题性、展示的互动性、展示的生成性。
从互动性的角度讲,是指高效课堂上学生展示的形式,不是简单地由原来的教师在台上讲换成现在的由学生在台上讲。
教学的本质是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
所以展示应体现这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
例如有小组在展示环节中总低头只看自己的导学案不看黑板不看学生,就对着答案在念,觉得讲完了就是自己展示结束了。
这样的展示是低质量的,是浪费时间的。
我个人认为,因学科性质不同,所以要在导学案全面铺开以前就要在班级内进行全体学生培训,规定学生怎么展示,如科学课中,只讲答案是不科学的,要用身边的实验或用精确的实验数据来证明你的观点,这才叫展示。
当然学生总不能像老师那样讲的条理清楚,但通过学生展示环节,加上其他小组的点评或质疑,可以让每一个小知识点都叫学生记忆深刻。
最后,学生点评或质疑评价中应注意:学生的思维是很开阔的,而且每个学生的想法都不同,有些同学的点评或质疑与本课堂无关,如在本堂课中“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间存在什么样的倍数关系”,这内容是高二物理中会讲到,要想初一的学生明白是不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在学生质疑中,老师要适时的点评,不要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到课堂以外。
以及有些学生会提出一些与课堂无关的问题(不是公开课下基本上都会出现),这样的质疑只会浪费时间,所以对学生的点评或质疑不能是一味的加分。
偶尔的批评或对小组减分,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5、对评价的困惑和思考(1)易出现小团体意识小组合作首先要求学生要热爱自己的小组,有强烈的小组荣誉感,但是也要避免过于看重小组利益而形成小团体意识。
为了实现班级更好发展的一个途径,而不是为了制造“班中班”现象,分组后我们仍然是一个大家庭,这个思想工作必须做在前面。
(2)奖励促学生的功利心态因为组间的竞争存在于每时每刻,时间长了会导致学生的麻木、懈怠情绪,养成对奖励的依赖心理。
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老师一定要强化小组合作的目的,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内在动机,通过各种方法和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享受合作的快乐。
本节课虽然不是一堂很成功的“高效课堂”课,但是走在课改的路上,我会一直在摸索,可能会有无数次的失败,但是我会总结经验,相信一次比一次好,相信明天会更好。
以前上弹力时,我用弹簧和橡皮泥在课堂上演示,然后得出弹性形变,虽然也感觉学生理解了,可就是觉的课堂缺少了活跃,缺少了学生的参与,显得教学是单向的。
这一次上课,使用导学案,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了,忙的热火朝天,在亲自体验中发现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注意事项,对于自己的收获也很乐意表达出来。
尤其是增加了小组比赛的环节,一个个踊跃举手,大胆发言,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开阔了,主动性变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也自然调动起来了。
但在本堂课中也有很多不足。
原本以为在第一环节“知识准备”中,学生的进度会比较快,因为对学生导学案的批改中,学生的错误率很低(书本中抄出答案)。
但是在课堂中,学生对弹力、弹性和弹力的产生条件很模糊,很多学生在点评质疑环节中问题很多,加上学生自身也不太清楚,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浪费时间较多。
改进一:不要把“知识准备”的六题都拿出来展示。
选择性的挑选出老师自认为有讨论价值的题目。
如只讨论和展示导学案中的第3、4、5题,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本堂课的重难点上。
在“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环节中,上课前,我总以为这个实验很容易操作,结论也很容易得出。
但是在课堂中,我高估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测量弹簧的伸长长度中,有学生刻度尺的零刻度没有对准就读数,还有些小组数据会读但不会画图。
上完课之后才发现学生在数学上还没有学会。
所以在这个实验环节中,有些学生只是看着组员在动手操作,自己只是“观众”。
改进二:在做小组实验前,老师可以以“抢答”的模式,让学生说出在实验中应注意些问题,这样可以让班级内的后进生明白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做。
不会出现一些学生“无所事事”。
而“抢答”模式还可以增加小组间的竞争性,有团体意识。
“课中学以致用”这一环节,是我自认为比较满意地方。
通过两道题目,可以及时清楚学生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引入下一环节。
学生表现也很不错。
本堂课的最大失败处,就是时间有限,第三环节还没有进行完全,学生还没摸够测力计就下课了,很多学生都依依不舍的放下测力计。
所以老师也没有很好的给学生归纳总结:测力计的使用注意事项和读数读的是拉力自由端大小。
改进三:在“内容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中,对导学案中的1和2两题可省去,因为在前面内容中已经出现过,学生掌握也很好,可直接让学生实验“测力计的使用”,通过学生实验观察学生的错误地方,并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摸透”测力计,从而得出测力计的使用注意事项和读数读的是拉力自由端大小。
总体来看,本节课效果较为明显,学生对于弹力的理解很透彻,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也掌握的很好。
但是,我对学生的对多方面的评价没有及时给予肯定,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
总结完这一堂课,我深深地感到新课改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老师的性的师生关系,而是让知识先作用于学生,由学生来主动建构知识,探究规律,发现问题、暴露问题,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学生平等建构知识和享受知识获取的乐趣,教师关注的面不只是几个优等生,而是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本堂课力图改变平时科学课模式,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弹簧发生形变时,人的手有什么感觉?鼓励学生体会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弹簧伸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针对弹簧测力的使用方法问题采用先自学而后讨论疑问和关键点,采用组内小讨论,全班大讨论,再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即时评价和过程评价,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让学生们合作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