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4:纵隔肿瘤护理常规
纵膈肿瘤的护理-----术后护理
1、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每10~30分钟测生命体征1次, 病情平稳后1~2小时测量1次。 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末梢循环情况:末梢毛细 血管充盈时间长、局部皮肤发绀及皮温低常提示组 织灌注不良。 维持血压在110~120/70~80mmHg:血压增高可能 是疼痛、缺氧、输血、液过快导致;如血压下降可 能为容量不足、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注意监测 心率(HR):80~100次/分钟(心率快可能后会逐 步降低,若持续增高,应查明原因,对症处理。) 注意有无呼吸窘迫现象
纵膈肿瘤的护理
一、评估
胸腺瘤主要发生在成人,儿童极少见,女性稍多见, 且多伴重症肌无力。 50%~60%无症状,在查体时偶然发现。 25%以上患者有瘤体侵犯或压迫纵隔引起咳嗽、胸 痛、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 等。 少数出现声音嘶哑。 腺瘤胸腔内转移,可伴胸水,引起呼吸困难、胸痛、 胸部不适等症状。远处转移以骨骼系统最为常见, 引起相关的转移症状。 全身症状:体重减轻、疲劳、 发热、盗汗等非特异性症状。
胸腺瘤
位于前上纵隔,大血管前间隙内,一般
为一侧性的 病理:上皮细胞型、淋巴细胞型和混合 型三类多为良性,包膜完整,有潜在恶 性风险。 15%合并重症肌无力 多数病人在胸腺手术切除后,症状缓解 率可达60%~80%
纵膈肿瘤的化验检查
(1)X线检查:常规胸部正侧位,X线照片及透视检查, 可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检查方法有:支气管造影,断层 造影,血管造影及纵隔充气造影等 (2)内窥镜检查 (3)放射性同位素检查 (4)经皮穿刺活检 (5)试验性放射治疗 (6)活体组织检查 (7)CT检查 (8)剖胸探查或胸骨纵劈切开,切除肿块或活体组织 病理检查,确定诊断,及时手术治疗
包囊肿 胸内异位组织肿瘤:胸骨后甲状腺肿、 甲状旁腺瘤、淋巴源性肿瘤 其他肿瘤:血管源性、脂肪组织性、结 缔组织性等
纵隔肿瘤的好发部位
上纵隔 前纵隔 中纵隔 后纵隔
胸腺瘤 胸腺瘤 淋巴瘤 畸胎瘤 胸内甲状腺 淋巴管瘤 肿 甲状旁腺腺 血管瘤 瘤 脂肪瘤
纤维瘤 纤维肉瘤
纤维肉瘤 神经源性肿瘤 支气管囊肿 肠源性肿瘤 淋巴瘤 嗜铬细胞瘤
方面,MRI优于CT。
MRI在肿瘤与大血管疾病鉴别时不需要造影剂;
MRI除横断面外,还能提供矢状面及冠状面的图
像。
诊断 超声检查 :
超声检查在实质性、血管性或囊性肿瘤的鉴 别诊断上有很大价值。
由于纵隔肿块部位的特殊性,临床未能广泛 应用。
在多数情况下,已被CT、MRI或核素扫描 所取代。
质地、性质等有关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症状出现晚,轻微 恶性肿瘤侵蚀程度高,进展迅速,较早出现
症状
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如下: 1、呼吸道症状 2、神经系统症状 3、感染症状 4、压迫症状 5、特殊症状
临床表现
呼吸道症状
胸闷、胸痛一般发生于胸骨后或病侧胸部。
大多数恶性肿瘤侵入骨骼或神经时,则疼痛 剧烈。咳嗽常为气管或肺组织受压所致,咯 血较少见。
纵膈肿瘤的护理 二、术前护理
术前准备 术前1日:肠道准备、配血、药物过敏试验。 术前晚根据患者需要,服用镇静药。
术日晨准备:遵医嘱导尿;备皮;注射术前
常规用药;将患者病历、X线胸片、手术用药 交手术室工作人员。
纵膈肿瘤的护理 三、术后护理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管道的护理 体位、活动 饮食 疼痛 基础护理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健康宣教
纵隔内有心脏、大血管、
胸导管、丰富的淋巴组
织
纵隔的分区
解剖学四分法
在胸骨角水平将
纵隔分为上纵隔
和下纵隔,下纵
隔又分为前纵隔、
中纵隔和后纵隔
纵隔的分区
前纵隔
上纵隔至膈肌及胸骨 至心包
后纵隔
心包后方的所有组织
中纵隔
前纵隔至后纵隔内所 有结构
什么是纵膈肿瘤
纵膈不是器官,而是一个解剖的区域。 纵膈里的组织器官多,因而可发生多种多样的 肿瘤,即使肿瘤很小也会引起循环、呼吸、消化和 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 儿童纵膈肿瘤的发病率较成人为低,但癌变机会 多。约有2/3的病儿早期有咳嗽、低热、呼吸困难 等症状,这是和儿童胸腔容量小有关。 有些病儿在胸部X线检查时偶而发现,如果是恶 性肿瘤则有贫血和消瘦现象。 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早就医,医生可由胸部X摄片 来确定肿瘤部位和大小,通过超声波检查得知肿瘤 的性质
诊断 活组织检查 :
经上述方法无法满足临床诊断的患者,可 考虑应用纤维支气管镜、食管镜、纵隔镜
或胸腔镜等进行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
确定治疗方案
同位素扫描 :
可协助胸骨后甲状腺肿的诊断
治疗
外科治疗:绝大多数原发纵隔肿瘤,无禁
忌证
放疗:恶性淋巴源性肿瘤,恶性肿瘤晚期
无法切除或有远隔转移
化疗:恶性肿瘤晚期无法切除或有远隔转
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症状
由于肿瘤压迫或侵蚀神经产生各种症状: 如肿瘤侵及膈神经可引起呃逆及膈肌运动麻
痹; 如肿瘤侵犯喉返神经,可引起声音嘶哑; 如交感神经受累,可产生霍纳氏综合症; 肋间神经侵蚀时,可产生胸痛或感觉异常。 如压迫脊神经引起肢体瘫痪。
霍纳氏综合症:由于交感神经中枢至眼部的通路上受到任何压迫和破坏, 引起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综合征。
纵隔肿瘤护理常规
概述
※ 纵隔的解剖与分区
※ 纵隔肿瘤的好发部位 ※ 临床表现 ※ 诊断 ※ 治疗
纵隔的解剖
纵隔的定义
两侧纵隔胸膜间全部器 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 总称。其前界为胸骨,
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
为纵隔胸膜,上界为胸 廓入口,下界为膈肌
纵隔的解剖
纵隔内的器官和组 织
食管、气管、神经、胸 腺、
纵膈肿瘤的护理-----术后护理
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影响引流的因素:水封瓶位于胸部以下60~100cm,禁止高 于胸部。 胸管过短在患者咳嗽或深呼吸时胸水可能回流导致感染。胸 管过长可能扭曲、增大呼吸道无效腔,不易引流从而影响肺 复张。 注意患者翻身活动时应防止胸管受压、打折、扭曲、脱出。 保持胸管通畅,每15~30分钟挤压1次。 维持引流系统密封,长管在液面下3~4cm,接头固定。 更换或倾倒时放无菌生理盐水500ml. 观察记录引流液量:正常者术后5小时内每小时少于100ml, 24小时少于500ml,颜色由鲜红色逐步变为淡红色。
移
治疗
纵隔肿瘤手术可以明确诊断,
防止良性肿瘤恶变,解除
器官受压和“减轻瘤负荷”, 为放、化疗创造条件
因此,除恶性淋巴源性肿瘤适用放射治 疗外,绝大多数原发性纵隔肿瘤只要无 其它手术禁忌证,均应首选外科治疗
纵膈肿瘤的护理
一评估 二、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2、辅助检查 3、术前准备 三、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2、呼吸道护理 3、饮食护理 4、活动与锻炼 5、引流管护理 6、并发症护理 四、健康指导
最常见的纵隔肿瘤 多起源于交感神经,少数起源于外周神
经
多位于后纵隔脊柱旁肋脊区,单侧多见 多无症状,压迫神经干或恶变时可发生
疼痛
畸胎瘤
畸胎瘤:含外、中、内三种胚层组织 皮样囊肿:含外胚层和内胚层组织 表皮囊肿:含外胚层组织
95%以上位于前纵隔,
多发生在心底部 仅5%发生在后纵隔 10%畸胎瘤为恶性
纵膈肿瘤的护理-----术后护理
拔管指标
肺完全复张,且连续引流液少于50ml,
无气体排出,水柱无波动,听诊呼吸音 清晰即可拔管。 拔管后用无菌油纱堵塞引流口,以防气 胸。 同时注意观察有无呼吸困难、皮下气肿、 渗液。
纵隔肿瘤的好发部位
纵隔内组织器官较多,其胎生结构来源复杂,
所以纵隔内就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肿瘤,并 且这些肿瘤都有其好发部位
由于纵隔划分是人为的,其间没有真正的解
剖界线,因此当肿瘤长大时,它可占据一个
以上的区域
常见的纵隔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 畸胎瘤与皮样囊肿 胸腺瘤
纵隔囊肿:支气管囊肿、食管囊肿、心
纵膈肿瘤的护理-----术后护理
呼吸道护理 ①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及双肺呼吸音,监测
动脉血氧饱和度; ②根据缺氧状态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③协助翻身叩背,鼓励深呼吸咳嗽咳痰
纵膈肿瘤的护理-----术后护理 2、管道的护理
保持引流管通畅,妥善固定,防止阻塞、扭曲、打 折、脱落。 观察并记录引流液量、颜色及性状,若引流量 ≥100ml/h,持续2~3h鲜红色.立即报告医生,必 要时开胸止血; 其他按胸腔闭式引流护理常规
纵膈肿瘤的护理
二、术前护理
3、注意有无食管和气管压迫症状,如有气管
移位或气管压迫征者,需备好氧气,气管切 开用具和吸痰器等。 4、如有上腔静脉压迫征者,不宜在上肢作静 脉滴注。
纵膈肿瘤的护理 二、术前护理
术前准备
(1)保持呼吸道通畅; (2)指导患者呼吸功能训练;床上排泄训练; 床上活动等; (3)如为重症肌无力患者,根据医嘱定时给予 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 (4)术前置胃管,术晨给予抗胆碱药物胃管内 注入
纵膈肿瘤的护理
二、术前护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2、按心胸外科术前护理常规护理 了解患者健康情况; 每日测量生命体征; 测量心肺功能,包括心电图检查、肺功能试验等。 做好术前宣教:指导病人做好心理准备,消除恐惧、忧 虑。 向病人说明手术的必要性、麻醉方法、手术过程、手术 切口; 讲述管道的作用,如胸管、氧气管、补液的目的; 讲述术后并发症及预防方法; 讲解呼吸治疗对肺部复张的重要性及方法(深呼吸、有 效咳痰),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纠正营养不良,嘱病人保持口腔卫生,戒烟、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