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讲稿4:纵隔肿瘤护理常规

讲稿4:纵隔肿瘤护理常规


纵膈肿瘤的护理-----术后护理
1、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每10~30分钟测生命体征1次, 病情平稳后1~2小时测量1次。 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末梢循环情况:末梢毛细 血管充盈时间长、局部皮肤发绀及皮温低常提示组 织灌注不良。 维持血压在110~120/70~80mmHg:血压增高可能 是疼痛、缺氧、输血、液过快导致;如血压下降可 能为容量不足、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注意监测 心率(HR):80~100次/分钟(心率快可能后会逐 步降低,若持续增高,应查明原因,对症处理。) 注意有无呼吸窘迫现象

纵膈肿瘤的护理
一、评估
胸腺瘤主要发生在成人,儿童极少见,女性稍多见, 且多伴重症肌无力。 50%~60%无症状,在查体时偶然发现。 25%以上患者有瘤体侵犯或压迫纵隔引起咳嗽、胸 痛、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 等。 少数出现声音嘶哑。 腺瘤胸腔内转移,可伴胸水,引起呼吸困难、胸痛、 胸部不适等症状。远处转移以骨骼系统最为常见, 引起相关的转移症状。 全身症状:体重减轻、疲劳、 发热、盗汗等非特异性症状。
胸腺瘤
位于前上纵隔,大血管前间隙内,一般
为一侧性的 病理:上皮细胞型、淋巴细胞型和混合 型三类多为良性,包膜完整,有潜在恶 性风险。 15%合并重症肌无力 多数病人在胸腺手术切除后,症状缓解 率可达60%~80%
纵膈肿瘤的化验检查
(1)X线检查:常规胸部正侧位,X线照片及透视检查, 可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检查方法有:支气管造影,断层 造影,血管造影及纵隔充气造影等 (2)内窥镜检查 (3)放射性同位素检查 (4)经皮穿刺活检 (5)试验性放射治疗 (6)活体组织检查 (7)CT检查 (8)剖胸探查或胸骨纵劈切开,切除肿块或活体组织 病理检查,确定诊断,及时手术治疗
包囊肿 胸内异位组织肿瘤:胸骨后甲状腺肿、 甲状旁腺瘤、淋巴源性肿瘤 其他肿瘤:血管源性、脂肪组织性、结 缔组织性等
纵隔肿瘤的好发部位
上纵隔 前纵隔 中纵隔 后纵隔
胸腺瘤 胸腺瘤 淋巴瘤 畸胎瘤 胸内甲状腺 淋巴管瘤 肿 甲状旁腺腺 血管瘤 瘤 脂肪瘤
纤维瘤 纤维肉瘤
纤维肉瘤 神经源性肿瘤 支气管囊肿 肠源性肿瘤 淋巴瘤 嗜铬细胞瘤
方面,MRI优于CT。

MRI在肿瘤与大血管疾病鉴别时不需要造影剂;

MRI除横断面外,还能提供矢状面及冠状面的图
像。
诊断 超声检查 :

超声检查在实质性、血管性或囊性肿瘤的鉴 别诊断上有很大价值。

由于纵隔肿块部位的特殊性,临床未能广泛 应用。

在多数情况下,已被CT、MRI或核素扫描 所取代。
质地、性质等有关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症状出现晚,轻微 恶性肿瘤侵蚀程度高,进展迅速,较早出现
症状
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如下: 1、呼吸道症状 2、神经系统症状 3、感染症状 4、压迫症状 5、特殊症状
临床表现
呼吸道症状
胸闷、胸痛一般发生于胸骨后或病侧胸部。
大多数恶性肿瘤侵入骨骼或神经时,则疼痛 剧烈。咳嗽常为气管或肺组织受压所致,咯 血较少见。
纵膈肿瘤的护理 二、术前护理
术前准备 术前1日:肠道准备、配血、药物过敏试验。 术前晚根据患者需要,服用镇静药。
术日晨准备:遵医嘱导尿;备皮;注射术前
常规用药;将患者病历、X线胸片、手术用药 交手术室工作人员。
纵膈肿瘤的护理 三、术后护理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管道的护理 体位、活动 饮食 疼痛 基础护理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健康宣教
纵隔内有心脏、大血管、
胸导管、丰富的淋巴组

纵隔的分区
解剖学四分法
在胸骨角水平将
纵隔分为上纵隔
和下纵隔,下纵
隔又分为前纵隔、
中纵隔和后纵隔
纵隔的分区
前纵隔
上纵隔至膈肌及胸骨 至心包
后纵隔
心包后方的所有组织
中纵隔
前纵隔至后纵隔内所 有结构
什么是纵膈肿瘤
纵膈不是器官,而是一个解剖的区域。 纵膈里的组织器官多,因而可发生多种多样的 肿瘤,即使肿瘤很小也会引起循环、呼吸、消化和 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 儿童纵膈肿瘤的发病率较成人为低,但癌变机会 多。约有2/3的病儿早期有咳嗽、低热、呼吸困难 等症状,这是和儿童胸腔容量小有关。 有些病儿在胸部X线检查时偶而发现,如果是恶 性肿瘤则有贫血和消瘦现象。 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早就医,医生可由胸部X摄片 来确定肿瘤部位和大小,通过超声波检查得知肿瘤 的性质
诊断 活组织检查 :
经上述方法无法满足临床诊断的患者,可 考虑应用纤维支气管镜、食管镜、纵隔镜
或胸腔镜等进行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
确定治疗方案
同位素扫描 :
可协助胸骨后甲状腺肿的诊断
治疗
外科治疗:绝大多数原发纵隔肿瘤,无禁
忌证
放疗:恶性淋巴源性肿瘤,恶性肿瘤晚期
无法切除或有远隔转移
化疗:恶性肿瘤晚期无法切除或有远隔转
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症状
由于肿瘤压迫或侵蚀神经产生各种症状: 如肿瘤侵及膈神经可引起呃逆及膈肌运动麻
痹; 如肿瘤侵犯喉返神经,可引起声音嘶哑; 如交感神经受累,可产生霍纳氏综合症; 肋间神经侵蚀时,可产生胸痛或感觉异常。 如压迫脊神经引起肢体瘫痪。
霍纳氏综合症:由于交感神经中枢至眼部的通路上受到任何压迫和破坏, 引起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综合征。
纵隔肿瘤护理常规
概述
※ 纵隔的解剖与分区
※ 纵隔肿瘤的好发部位 ※ 临床表现 ※ 诊断 ※ 治疗
纵隔的解剖
纵隔的定义
两侧纵隔胸膜间全部器 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 总称。其前界为胸骨,
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
为纵隔胸膜,上界为胸 廓入口,下界为膈肌
纵隔的解剖
纵隔内的器官和组 织
食管、气管、神经、胸 腺、

纵膈肿瘤的护理-----术后护理
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影响引流的因素:水封瓶位于胸部以下60~100cm,禁止高 于胸部。 胸管过短在患者咳嗽或深呼吸时胸水可能回流导致感染。胸 管过长可能扭曲、增大呼吸道无效腔,不易引流从而影响肺 复张。 注意患者翻身活动时应防止胸管受压、打折、扭曲、脱出。 保持胸管通畅,每15~30分钟挤压1次。 维持引流系统密封,长管在液面下3~4cm,接头固定。 更换或倾倒时放无菌生理盐水500ml. 观察记录引流液量:正常者术后5小时内每小时少于100ml, 24小时少于500ml,颜色由鲜红色逐步变为淡红色。

治疗

纵隔肿瘤手术可以明确诊断,
防止良性肿瘤恶变,解除
器官受压和“减轻瘤负荷”, 为放、化疗创造条件

因此,除恶性淋巴源性肿瘤适用放射治 疗外,绝大多数原发性纵隔肿瘤只要无 其它手术禁忌证,均应首选外科治疗
纵膈肿瘤的护理
一评估 二、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2、辅助检查 3、术前准备 三、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2、呼吸道护理 3、饮食护理 4、活动与锻炼 5、引流管护理 6、并发症护理 四、健康指导
最常见的纵隔肿瘤 多起源于交感神经,少数起源于外周神

多位于后纵隔脊柱旁肋脊区,单侧多见 多无症状,压迫神经干或恶变时可发生
疼痛
畸胎瘤
畸胎瘤:含外、中、内三种胚层组织 皮样囊肿:含外胚层和内胚层组织 表皮囊肿:含外胚层组织
95%以上位于前纵隔,
多发生在心底部 仅5%发生在后纵隔 10%畸胎瘤为恶性
纵膈肿瘤的护理-----术后护理
拔管指标
肺完全复张,且连续引流液少于50ml,
无气体排出,水柱无波动,听诊呼吸音 清晰即可拔管。 拔管后用无菌油纱堵塞引流口,以防气 胸。 同时注意观察有无呼吸困难、皮下气肿、 渗液。
纵隔肿瘤的好发部位
纵隔内组织器官较多,其胎生结构来源复杂,
所以纵隔内就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肿瘤,并 且这些肿瘤都有其好发部位
由于纵隔划分是人为的,其间没有真正的解
剖界线,因此当肿瘤长大时,它可占据一个
以上的区域
常见的纵隔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 畸胎瘤与皮样囊肿 胸腺瘤
纵隔囊肿:支气管囊肿、食管囊肿、心

纵膈肿瘤的护理-----术后护理
呼吸道护理 ①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及双肺呼吸音,监测
动脉血氧饱和度; ②根据缺氧状态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③协助翻身叩背,鼓励深呼吸咳嗽咳痰
纵膈肿瘤的护理-----术后护理 2、管道的护理
保持引流管通畅,妥善固定,防止阻塞、扭曲、打 折、脱落。 观察并记录引流液量、颜色及性状,若引流量 ≥100ml/h,持续2~3h鲜红色.立即报告医生,必 要时开胸止血; 其他按胸腔闭式引流护理常规
纵膈肿瘤的护理
二、术前护理
3、注意有无食管和气管压迫症状,如有气管
移位或气管压迫征者,需备好氧气,气管切 开用具和吸痰器等。 4、如有上腔静脉压迫征者,不宜在上肢作静 脉滴注。
纵膈肿瘤的护理 二、术前护理
术前准备
(1)保持呼吸道通畅; (2)指导患者呼吸功能训练;床上排泄训练; 床上活动等; (3)如为重症肌无力患者,根据医嘱定时给予 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 (4)术前置胃管,术晨给予抗胆碱药物胃管内 注入
纵膈肿瘤的护理
二、术前护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2、按心胸外科术前护理常规护理 了解患者健康情况; 每日测量生命体征; 测量心肺功能,包括心电图检查、肺功能试验等。 做好术前宣教:指导病人做好心理准备,消除恐惧、忧 虑。 向病人说明手术的必要性、麻醉方法、手术过程、手术 切口; 讲述管道的作用,如胸管、氧气管、补液的目的; 讲述术后并发症及预防方法; 讲解呼吸治疗对肺部复张的重要性及方法(深呼吸、有 效咳痰),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纠正营养不良,嘱病人保持口腔卫生,戒烟、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