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0级语文试题(5月)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0级语文试题(5月)

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19年5月7日9:00-11:30】重庆市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高2020级)【命题:重庆市名校联盟命题组】(本试卷共12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及科类名称。

2.请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右侧的[考生条形码粘贴处]的方框内。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基本价值,融汇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艺术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孟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

”永嘉学派的叶适说:“是故天诚覆而地诚载,惟人亦然,如是而生,如是而死。

”王夫之说:“诚与道,异名而同实者也。

”在一些哲学家和思想家那里,诚已经具有了自然规律的意义,甚至被幻化为化生万物的精神实体。

我们今天进行诚信文化建设,要善于面对和运用传统文化这个巨大的价值资源和历史现实。

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是儒家的社会伦理文化,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诚”是这个文化体系的一个核心价值,具有轴心性。

《礼记》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具体地说,从社会价值论角度看,我们研究诚信文化建设应该重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个体价值主体性的涵育。

“正心诚意”,诚信、真诚、诚实是个体人格育成的必备品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诚的品质。

诚是一种目的性价值,而不是工具性价值,是现代人格建设的构成性因素。

诚即良知真心、赤子之心、天地良心。

诚的反面是虚假和欺骗,主体责任的缺失和泯灭。

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

诚的本义是真,可以从真实、真诚和真理三个层面挖掘诚的价值意蕴。

一个高尚、伟大和充满理想的人格一定是以真实、真诚和追求真理为基础和底色的。

我们需要把“三真”熔铸到新时代新型人格的塑造中。

二是价值主体间的融通性。

与传统社会的封闭、稳定、确定、连续不同,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开放、流动、变化、断裂和不确定的社会,我们正经历着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由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深刻转型,传统的诚信价值体系面临着深刻的挑战。

当代诚信文化建设有助于主体间增进可交流性、可合作性、可识别性和可确证性。

没有现代性的诚信体系,人格的稳定性、连续性、可预期性将不复存在,碎片、断裂、虚假的主体人格将使主体之间的交往和社会价值运行无法展开。

三是社会价值主体性重建。

诚是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基本价值原则。

科学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必须以现代诚信体系建设为支撑。

我们必须把传统文化中的“诚”提炼升华为现代文明中的诚信价值,使其融入现代法治体系、经济运行体系、社会治理体系和文化建设体系。

有了完备的诚信体系建设,我们的社会才可能是一个安全、和谐、自由、公正、美好、幸福的社会。

互联网、大数据、高级算法和各种智能管理系统为现代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了越来越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这是问题的一个积极方面。

另一个应该警惕的方面是,诚信技术体系建设中个体价值主体性和完整性的保护,包括对个体人格价值的尊重、自由价值界限的守护、生命价值的看护和隐私等个人权利的保护。

没有这个方面,现代文明社会中很多美好的事物将不复存在,我们将离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社会越来越远。

应该说,我们今天倡导和加强诚信文化建设不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

然而,反观现实,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人类的中国诚信文化建设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传统遗失、现代性缺失和审美迷失的危险,我们需要以更大的参照系、更长远的目光、更深的理论层次、更宽广的胸怀,审视今天的现实,判断和选择未来的路径。

(摘编自庞井君《新时代诚信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论意蕴》,《人民论坛》2018年3月)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诚”是儒家社会伦理文化体系的一个核心价值,融汇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被一些哲学家和思想家幻化为化生万物的精神实体。

B.“诚”的本义是真,一个高尚、伟大和充满理想的人格必须具备良知真心、赤子之心、天地良心等优秀品质。

C. 我们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可以促进现代社会主体之间的可交流性、可合作性、可识别性和可确证性,有利于人格的稳定性、连续性、可预见性。

D. 没有互联网、大数据、高级算法和各种智能管理系统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我们将离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社会越来越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引用孟子、朱熹等人的名言意在阐明“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基本价值。

B. 文章立足社会价值的角度,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研究现代诚信文化建设应该重视的问题。

C. 文章对比分析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不同,由此论述建立现代诚信体系的重要性。

D. 文章从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两个方面,论述了倡导和加强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现代诚信文化建设离不开以儒家的社会伦理文化为核心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

B. 现代人格建设必须要在人格的塑造中融入真实、真诚和追求真理等构成性因素。

C. 传统的诚信价值体系正面临着深刻的挑战,促使现代社会发生了深刻的转型。

D. 只要有了完备的诚信体系建设,就能建设一个安全、和谐、自由、幸福的社会。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未完成的抵达胡宝林一朵云,行在天空;一滴水,行在大河;一粒沙,行在风中;一条路,行在大地;一个人,行在旅途。

大山,枯河,戈壁,草原,沙漠,风雪,烈日……一个人,行走丝绸之路;一行脚印,行在自己的影子中。

这是天涯孤旅,这是万里行途。

有人,从起点出发,完成终点的抵达。

像张骞,从长安而出,被匈奴截留,始终未曾忘记自己的使命,终于抵达大月氏又成功回返,完成凿空西域的壮举。

像玄奘,历经万千生死考验,终于到达天竺佛国,取回真经,弘佛法于东土。

他们把孤独的旅程写在生命里,也把脚印和名字刻在史册里。

但是,在丝绸之路上,还有一些人和事物,没有完成自己的抵达。

走在丝绸之路,他们的身影,像遥远的旋转而起倏忽而去的大漠孤烟,时不时在我的脑海浮现回旋。

一场战争结束了,英雄还没有抵达他的战场。

公元前119年,跟随大将军卫青去攻打匈奴的老将李广,在沙漠迷路失期。

战争打完了,他和他的部队才与回师的卫青半途相逢。

渴望与匈奴单于对阵的60多岁的李广,失去人生中最后一次建功获取功名的机会,最后自杀身亡。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一个英雄征战了一辈子,还没有抵达他的功名。

徒劳,是战争的一种状态,是生活的一种常态,更像是命运的一种形态。

其实,八千里路云和月,三十功名尘与土,封侯又算什么呢!功勋和品格,朝廷的嘉勉未必没有遗漏,民众的口碑才更持久。

和李广同朝封侯的人,又有几个是被后人铭记的呢?在塞外大漠,一位英雄没有抵达战场,他把自己永远留在了征途。

一个使者走到遥远的异域,但没有抵达海的那一边。

那是公元97年,甘英受班超派遣赶赴大秦。

身负使命的甘英“抵条支,临大海欲渡”,船人说“海中有思慕之物,往者莫不悲怀。

若汉使不恋父母妻子者,可入”。

英不能渡,最终望海而返。

穿越万里丝路而来,却没有抵达目标,甘英那怅惘的回眸一瞥中,有多少不甘!他遇到了时代和自己的限度,或许还有中国人对家的依恋的羁绊。

甘英没有抵达地中海那一边的欧洲,是中国人的遗憾。

一本书从唐朝出发,还没有抵达今天。

这本书就是历史上第一个有真实姓名可查的到达非洲的中国人杜环所写的《经行记》。

公元751年,高仙芝统率的唐军在恒逻斯,与侵略中亚诸国的大食军队大战,战败。

随军的杜环和一些士兵被俘,被带到了位于今伊拉克境内的阿拔斯王朝的都城。

这些战俘中有会造纸、会画画、会织锦的,他们将中国先进的工艺技术传到了中东,辗转再至欧洲。

杜环淹留异域10余载,游历西亚、中亚、北非,经过耶路撒冷、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地,于762年从海道回国,并写下了一本游记《经行记》。

杜环的《经行记》是古代中国人看世界的大书,留下了中国造纸术西传的珍贵记载,但是这本书自唐朝出发,至今没有到达今天的读者的手中。

在流传的途中,不知经停何处,不知散落何方,不知是否孑存。

我们只能通过杜环族叔杜佑在《通典》中的片段引用,来一窥书中的内容。

我一直想,或许,这本书在大地的某个角落里沉睡,或者在某个古墓或者考古发现中出土。

这本从唐朝出发的书,还在走向今天的途中。

一片云行在看不到边际的天空,一滴水行在看不见海的大河,一粒沙行在不知何时会离去的风中,人一生行在不知能否抵达的旅途,这是生命活在天地之间的姿态,这是万物的命运与宿命。

但是远方总在召唤,什么也阻挡不了与远方交流的渴望。

为此,那些没有抵达远方的旅人和事物,在地球表面人类的脚印与记忆勾勒的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已经走了几百年、几千年,并继续在绵延的时光里走下去……(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开头使用排比句,既气势磅礴,又包蕴丰富,由自然现象联想到社会现象,引出下文有关抵达的话题。

B. 作者把张骞完成壮举、玄奘取回真经与丝绸之路上未完成抵达的人和事进行对比,突出抵达终点的可贵。

C.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作者以此表达对未能建功立名的李广的深切同情。

D. 甘英因为时代和自己的限度而没有渡海抵达地中海那一边的欧洲,导致自己功败垂成,实属千古遗憾。

5. 从文章来看,哪些因素造成了抵达未能完成?怎样看待未完成的抵达?(6分)6. 最后一段划线句子有什么含义及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本题共3小题,12分)材料一:今年6月,《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正版的应用程序每天只能免费查两个字,超出限定再行查询需要支付40元使用费。

自去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内容平台和自媒体,纷纷推出了知识付费产品,一时间语音问答、会员订阅、直播课程等知识服务爆红。

是谁在为这些付费内容买单?记者调查发现,年轻人在享有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消费的支出也越来越大,正成为付费阅读中越来越具话语权的群体。

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并非天然形成,这部分归功于政府近年来加强网络版权保护的力度,尤其是连续多年的“网剑行动”有效打击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