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29年美国金融大危机

1929年美国金融大危机

1929年美国金融大危机一.背景介绍1929年10月28日,这个不祥的日子在美国以及世界金融史上一直被人们牢记。

在这一天,纽约证券市场股票价格猛跌,正式揭开了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序幕。

这次危机来势迅猛,爆发后迅速从证券市场蔓延到整个金融体系,从金融危机发展成经济危机,从美国发展到整个资本主义体系,危机给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以极其沉重的打击,以致整个30年代美国经济都没有完全恢复过来。

1929年的危机,就其深度和广度,在当时是空前的,时至今日也是绝后的。

1929年9月5日,一位叫鲁杰·巴布森的统计学家在美国全国企业家大会上预言:“一场大恐慌就要到来,而且可能非常可怕。

”或许是预言起的作用,几个小时内,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价下跌了10点。

为安定人心,胡佛总统公开发表讲话,宣称美国经济从总体上看是健康的,从而引起股市行情再次上升,而且其上升幅度比任何时候都大。

然而9~10月间,股价时起时落,局势异常。

1929年10月28日,星期一,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全部股票平均下降50点。

这一跌就一发不可收拾,就像洪水决堤一样,迅速摧毁着一切能够摧毁的事物。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一“。

高峰在10月29日到来。

星期二早晨10点钟,证券交易所大厅的大锣刚刚响过不久,剧烈的抛售就突然发生。

大量股票涌到市场,不计价格地在抛售,出卖的不仅有小企业的股票,也有大企业的股票,股票坐市商被争先抛售股票的经纪人团团围住,全然没有人考虑买进,交易所的情况十分混乱。

开盘后半小时内,交易量就在300万股以上,12点时超过800万股,下午1点30分,超过1200万股,当这天收市的大锣敲响后,股市创造了1641万股成交的历史最高纪录。

根据《纽约时报》的统计,50种主要股票的平均价格几乎下降了40%。

股票市场的大崩溃一直持续到1933年初。

根据道·琼斯指数的统计,从1929年10月至1933年1月,30种工业股票的平均价格从每股365美元下降到63美元;20种公用事业股票的平均价格从142美元下降到28美元;20种铁路股票的平均价格从180美元下降到28美元。

到1933年7月,美国股票市场上的股票价值只相当于1929年9月的1/6。

1929年美国证券市场的崩溃拉开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帷幕,危机迅速蔓延,导致全球股市暴跌,从而引起借贷市场的混乱。

1931年5月,奥地利信贷银行破产成为触发各国银行信用危机的导火线,而信用危机加剧了世界经济危机的程度,首当其冲的是德国。

当时德国本身存在严重的国际收支危机,每年要支付大量战争赔款的利息,不得不向英美等国筹借短期银行信贷,奥地利信贷银行宣布破产后,美英等西方国家担心资金安全,纷纷从德国提取短期资金。

由于外资大量抽走,从5月到7月,德国黄金储备减少42%,德国政府于1931年7月宣布停业两天,德国四大银行中有两家随即破产,同年9月宣布停止支付外债,禁止黄金自由输出。

德国中止对外支付后,英国在德国的资金不能够调回,加之大量资金从英国抽走,同年9月底,英国宣布停止黄金支付,停止纸币兑换,放弃金本位,英镑贬值31%。

由于英国放弃金本位,与此同时,许多国家的银行大批破产倒闭。

1931~1932年,美国银行倒闭达5096家。

1933年春,美国又爆发了信用危机的新浪潮,存款大量提取,银行资金周转不灵,发生挤兑风潮,又有4000家银行倒闭,引起资金外逃,联邦储备银行黄金储备锐减,于是美国不得不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

其他国家的货币也纷纷贬值,截至1936年底止,欧、美、亚、非、拉几大洲就有44个国家货币先后贬值,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得以幸免。

截至1933年底,全世界有25个国家停止偿付国债,这也是世界经济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

这场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到其他经济领域,发展成一次空前的经济危机,危机给了美国经济极其沉重的打击。

1929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6%。

如果按月份资料计算,从危机前的最高点(1929年5月)到危机的最低点(1932年7月),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56%,退回到1905年的水平。

危机遍及工业各部门,工业生产连续下降3年之久。

危机期间美国13万家企业倒闭,上千万工人被赶出工厂,失业人数在1933年达到1283万人,占美国劳动力总数的1/4。

与此同时,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约1/4。

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也受到严重打击。

危机期间进出口总值减少70%。

资本输出一落千丈,1928年美国发行的外国有价证券是13亿美元,1931年下降到2.5亿美元,1933年仅160万美元,资本输出几乎停止。

这场经济危机迅速地、无一例外地席卷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所有国家,成为一次规模空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40%,退回到比1913年还低10%的水平大萧条(英语:Great Depression),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间全球性的经济大衰退。

大萧条的影响比历史上任何一次经济衰退都要来得深远。

这次经济萧条是以农产品价格下跌为起点:首先发生在木材的价格上(1928年),这主要是由于苏联木材竞争的缘故;但更大的灾难是在1929年到来,加拿大小麦的过量生产,美国强迫压低所有农产品产地基本谷物的价格。

不管是欧洲、美洲还是澳大利亚,农业衰退由于金融的大崩溃而进一步恶化,尤其在美国,一股投机热导致大量资金从欧洲抽回,随后在1929年10月发生了令人恐慌的华尔街股市暴跌。

1931年法国银行家收回了给奥地利银行的贷款,但这并不足以偿还债务。

这场灾难使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的制度破产了:它导致了德国银行家为了自保,而延期偿还外债,进而也危及到了在德国有很大投资的英国银行家。

资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中,都带来了出口和国内消费的锐减:没有市场必然使工厂关闭,货物越少,货物运输也就越少,这必然会危害船运业和造船业。

在所有国家中,经济衰退的后果是大规模失业:美国1370万,德国560万,英国280万(1932年的最大数据)。

大萧条对拉丁美洲也有重大影响,使得在一个几乎被欧美银行家和商人企业家完全支配的地区失去了外资和商品出口。

原因关于经济大萧条的成因一直众说纷纭。

最早解释到这一点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

他认为市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因而提出由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策略来刺激需求,从而带旺经济。

这一点成为了五、六、七十年代时人们普遍的看法。

但也有一些人提出不同的观点。

现任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伯南克认为是因当时美国兴起了消费借贷所致。

持续性的借款终使美国人个人债务日增,而所造成的消费热潮也就在大萧条时期结束。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则认为是当时美国政府在大萧条前对经济做了很多管制所致,尤其是对银行的管制,使银行无法对货币需求做出反应,在通货紧缩下导致大萧条。

经过华尔街崩溃之日景象美国人均GDP走势下滑6年后才恢复加拿大失业游行没钱买油改用马拉的胡佛车1920年代被称为“新时代”,财富和机会似乎向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胜的美国人敞开了自己吝啬的大门。

整个社会对新技术和新生活方式趋之若鹜,“炫耀性消费”成为时代潮流。

胡佛总统也认为,“我们正在取得对贫困战争决定性的前夜,贫民窟将从美国消失”。

1929年10月29日,美国迎来了它的“黑色星期二”。

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

从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两个星期内,共有300亿美元的财富消失,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总开支。

但美国股票市场崩溃不过是一场灾难深重的经济危机爆发的火山口。

当时纽约流行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

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Mellon pulled the whistle, Hoover rang the bell, Wall Street gave the signal and the country went to hell)随着股票市场的崩溃,美国经济随即全面陷入毁灭性的灾难之中,可怕的连锁反应很快发生: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贫困来临、有组织的抵抗、内战边缘。

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的产品,用小麦和玉米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银河”。

城市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称为“胡佛村”。

流浪汉的要饭袋被叫做“胡佛袋”,由于无力购买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动的汽车叫做“胡佛车”,甚至露宿街头长椅上的流浪汉上盖著的报纸也被叫做“胡佛毯”。

而街头上的苹果小贩则成了大萧条时期最为人熟知的象征之一。

在那些被迫以经营流动水果摊讨生活的人中,有许多从前是成功的商人和银行家。

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大萧条,这次经济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其他工业国家。

对千百万人而言,生活成为吃、穿、住的挣扎。

各国为维护本国利益,加强了贸易保护的措施和手段,进一步加剧恶化世界经济形势,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重要根源。

大萧条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大萧条期间约有200-400万中学生中途辍学;许多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自杀;社会治安日益恶化。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失业。

在美国,失业人口总数达到了830万,在美国各城市,排队领救济食品的穷人长达几个街区。

英国则有500-700万人失业,不得不排著更长的队伍等候在劳务交易市场内。

经历了大萧条的人们在思想上发生了转变。

工人从20年代的麻木状态中清醒过来,发动了富有战斗性的罢工。

自由主义者被苏联的繁荣吸引,成了马克思主义者。

而保守主义者由于惧怕布尔什维克主义,日益转向法西斯主义。

影响大萧条的普遍影响导致了:提高政府对经济的政策参与性,如罗斯福新政时期实行的一些经济政策及建立的一些监管机构。

以关税的形式强化了经济的民族主义。

激起了作为共产主义替代物的浪漫-极权主义政治运动(如德国纳粹)。

大萧条相对于其他单一原因来说是最能够解释为什么在1932年到1938年之间欧洲大陆和拉丁美洲各国政治逐渐右翼化。

独裁者的崛起(如希特勒、墨索里尼),极权统治的盛行,间接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二、原因分析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综合国力大大膨胀。

1914~1918年大战期间,美国加工业生产增长了32%。

与此同时,美国资本加强了对外经济扩张。

在战时,美国的对外贸易出口总值增加了两倍,进口增加80%,而同一期间,整个世界的对外贸易总额缩减到战前的60%。

美国在世界金融体系的地位也得到大大提高。

大战结束后,美国从债务国一跃而升为债权国,它掌握了世界黄金储备的40%,世界上许多国家欠美国的债,连以前的资本主义霸主——大英帝国也欠美国44亿美元的债务。

虽然1920~1921年间也曾出现过一次经济危机,但1921年渡过危机后,出现了新的工业高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