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为避免出现“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混乱情形,周朝开始确立()A.禅让制B.嫡长子继承制C.分封制D.王位世袭制2.右图为秦朝疆域图(部分),图中方框应该填写的地名是()A.燕京B.渔阳郡C.广阳国D.顺天府3.在汉代,某人要修建储存粮食的仓窖,他可以参考()A.《九章算术》B.《黄帝内经》C.《授时历》D.《石氏星表》4.右图所示农具最早出现于()A.春秋B.战国C.汉代D.隋唐5.“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这是在评论唐太宗()A.推行民族团结的政策B.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C.完善科举制D.制定《唐律》6.史书记载:“大观元年五月,改交子务为钱引务,版铸印凡六:日敕字、日大料例、日年限、曰背印,皆以墨;日青面,以蓝;日红团,以朱。
”这可用来证明宋代()A.放宽了对商业的控制B.发明了雕版印刷术C.采用彩色套印技术D.重视商业税收7.元代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行省。
比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南岭,直到今广西。
元代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A.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B.加强专制皇权C.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D.扩大统治区域8.某材料显示:清前期,景德镇民窑接受欧洲人的定制,并经由荷兰人运往欧洲,器型种类包括西式餐具或人物饰像等。
对于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清朝闭关锁国,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现象B.这可说明民间手工业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C.这可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这些定制的瓷器应该多数从广州出口9.1840年以来,西方国家“以技术补助距离之不及,以极紧凑的组织克服数目上的劣势”,并因此而战胜清政府。
清政府对此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开始于()A.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甲午中日战争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0.光绪年间的一本书描绘当时的上海“百货阗(充满)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
这反映出()A.民族工业集中于上海、B.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上海成为国际大都会D.中国“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11.文化名人胡适称:“我在学堂里的名字是胡洪”,“直到考试留美官费时(1910年)我才正式用‘胡适’的名字。
”直接影响胡适改名的著作应该是()A.魏源的《海国图志》B.张之洞的《劝学篇》C.梁启超的《变法通议》D.严复的《天演论莎12.张謇在《致袁世凯函》中指出,当时中国“潮流万派,毕趋共和”。
据此判断,该信函书写于()A.1894年B.1898年C.1905年D.1911年13.有人认为:“民国成立后,国家自国家,社会自社会。
”这一观点的含义是()A.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获取B.民主思想未对民众产生影响C.传统社会没有得到根本改造D.各省对共和政体并不认同14.据统计,“九一八事变时外国人投资有42.8 010集中在上海”,“七七事变前,外国人的银行业投资有79.2U/o集中在上海,进出口和商业有80%、工业有67.1010”。
造成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东部沿海受外国经济渗透最早B.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战争C.国民政府忙于内战忽视建设D.内地民族工业力量薄弱15.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
”“这个办法”是()A.武装夺取政权B.联合地方实力派C.建立责任内阁D.实行新三民主义16.毛泽东写过大量反映革命历史的诗词。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对应的时期是()A.国民革命时期B.十年对峙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17.抗战时期,去过延安的民主人士黄齐生认为“他的制度,是使人不必贪污,不敢贪污的!”“边区做官的”绝大部分不贪污,因为该“制度”是指()A.“三三制” B.民主选举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政治协商制度18.近代中国最早主张“断发易服”的派别是()A.洋务派B.维新派C.立宪派D.革命派19.建国初,中国人民银行组织设计新版人民币(1953版),其中一分币正面图案为民用汽车,其型号为苏制。
这可以佐证()A.“一五计划”成果显著B.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D.斯大林模式影响我国经济建设20.1952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在未来要把私营工商业经济挂在共产党的火车头上,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
符合这一设想的措施是()A.组织互助组B.成立生产合作社C.进行公私合营D.建立人民公社21.建国初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工作相当活跃;1966年7月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却连续8年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我国社会尚未认识“人大”的重要性B.“文革”小组代行其职能C.国际形势紧张导致军事体制优先D.民主法制受到严重的破坏22.《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为保阵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这表明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方针‘是()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B.“一边倒”C.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D.“求同存异”23.右图是创作于1958年的漫画。
要原因是()A.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我国生猪养殖技术出现了重大突破C.人民公社化运动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D.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严重“左”倾错误24.1978年,我国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其意义是()A.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思想准备 B.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C.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D.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5.199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
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的奠基者是()A.李四光B.钱学森C.袁隆平D.詹天佑26.右表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盲、半文盲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化情况。
以下对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B.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C.高考制度的恢复D.《义务教育法》的实施27.下列口号,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遣儿打东洋” ②“到解放区去”③“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④“扶清灭洋”A.③④①②B.②③①④C.②①③③D.③②①④28.在古希腊,“创造了一种平衡的等级体系,其中人人都享有某些权力”的政治家是()A.梭伦B.克里斯提尼C.伯利克里D.柏拉图29.《民法大全》认为:“罗马人民所适用的,一部分是自己特有的法律,一部分是全人类共同的法律。
”罗马帝国制定“全人类共同的法律”主要是为了协调()A.罗马帝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B.罗马平民与贵族的关系C.罗马人与被征服民族的关系D.罗马公民与奴隶的关系30.歌德在评述某人的学说时写道:“自古以来没有这样天翻地覆地把人类意识倒转过来。
因为若是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无数古人相信的事物将成为一场空了,谁还相信伊甸的乐园、赘美的颂歌和宗教的故事呢。
”歌德称颂的人是()A.哥伦布B.牛顿C.哥白尼D.达尔文31.日本学者认为,1540 -1610年间,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在意大利。
这个时期意大利科技发展的主要条件是()A.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B.新航路开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C.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D.意大利是当时世界最富有地区32.17世纪初,一位在华的欧洲人说,“大西近海一国,每岁所入(美洲白银):,亦不下数百万,有识者日:敝地实受多银之害,金银愈多,而货愈贵也。
”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①“大西近海一国”指西班牙②“大西近海一国”指葡萄牙③当时的欧洲发生了商业革命④这种现象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3.在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这种现象的背景是()A.新航路开辟加强了各大洲联系B.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产生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D.工业革命在世界的扩展34.结合所学和下图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推论是()①古代中国和欧洲的人口曾经长期维持稳定②中国人口在宋元时期突然达到第一个高峰③伴随着新航路开辟世界人口出现第二个高峰④世界人口数量急剧攀升主要是缘于工业化A.①③③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35.马丁·路德说:“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这种主张()A.否认了罗马教会存在的合法性B.否定了罗马教会的精神权威C.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36.西方学者认为:“工业革命之所以在英国开始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就是在十六七世纪中这里已经形成了有利于工业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心理状态和价值尺度。
”文中的“社会政治结构”奠基于()A.《大宪章》B.《权利请愿书》C.《大抗议书》D.《权利法案》37.英国革命前夕,政治斗争的焦点是()A.议会和法律的关系B.清教徒和国教徒的关系C.国王和议会的关系D.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关系38.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
“这是因为()①内阁成员集体负责②内阁不必对议会负责③首相由下院多数党领袖担任④内阁首相对国王负责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39.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著作是()A.《纯粹理性批判》B.《政府论》C.《社会契约论》D.《论法的精神》40.《口口革命史》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
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
”文中的口口应该填上()A.法国B.英国C.美国D。
德国第Ⅱ卷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41题20分,42题18分,43题22分,共60分。
41.(20分)在历史上,对于某些重大的问题,思想家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既有类似之处,又有显著差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为政(1)分别指出材料中孔子和苏格拉底关于“为政”的主张;结合所学,分析出现各自主张的背景。
(12分)主题二孔教(2)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李贽和伏尔泰对“孔教”的态度及其目的。
(8分)42.(18分)为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北京乡土史,某班学生布置了如下的展览。
展览一悠悠古城唐代幽州城(今北京)内的居民住在四面有坊墙围隔的“坊”内。
市在城市的北部,有市墙相围。
市场内店铺林立,商品种类繁多,椒、笋、粳米、布帛、丝绸、茶叶大量来自于南方。
——摘编自《北京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幽州城的经济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