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问题对策论文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问题对策论文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图分类号:f71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
1009-4202(2011)07-000-02
摘要随着对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承接了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某些中等技术产业,发展了“两头在外”的轻纺和机电等产业的加工贸易,扩大了出口,增强了我国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但在我国加工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

因此,我国的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自主创新
一、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
21世纪以来,加工贸易始终占据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

据统计,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由2000年的2302亿美元逐步上升到2008年的10536亿美元。

在此期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中国外贸货物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都稳定在48%左右。

加工贸易出口以服装、鞋帽、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随着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加工贸易产品结构逐步调整,机器及设备、电气及电子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日益增加。

与此同时,我国加工贸易地区间发展却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基础好、发展快、规模大,而中西部地区无论从发展规模还是从发展速度上看都存在较
大差距。

我国加工贸易的对象国主要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并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使得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使我国和西方国家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

二、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
(一)加工贸易企业的能力与机制存在问题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国际环境和机会只是提供了加工贸易升级的可能性,企业内部因素才是决定加工贸易能否实现转型与升级的主要因素。

在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除去外在因素,当地加工贸易企业的知识与技术水平既决定了领导厂商初始的知识转移水平,也决定了知识扩散、技术创新与外溢的水平和效果。

就目前情况而言,中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知识基础和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尤其是知识密集型的高层级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离加工贸易进一步升级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削弱
中国一直以来具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是我国加工贸易不断发展的动力,但同时也制约了中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出现逐渐削弱的趋势。

从国内因素来看,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劳动力的工资成本优势逐渐减弱。

从国际因素来看,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利用本国劳动成本低廉的优势,开始积极发展本国的加工贸易,在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我国展开竞争。

基于国内国际两方面的因素,我国在劳动力这方面的比较优
势基本已经不具备,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有效措施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从而带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三)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
当前,我国相关政策的不健全、不适当的规定及执行力度不足严重阻碍了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1.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办法未能有效执行。

2.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比较薄弱。

3.境外加工贸易面临一系列政策和法规的制约。

三、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延长我国加工贸易的国内价值链,加大加工贸易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
加工贸易的价值链体现了价值增值的过程,包括原材料与零部件采购、加工生产、运输仓储及销售各个环节。

对一个国家来说,加工贸易留在国内的增值环节越多,实现的产品增值就越大,也就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加工贸易企业为达到利润最大化,希望通过料件的本地采购来降低生产成本,以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目前,有一些外资企业也在尝试将零部件的采购转移到我国国内。

因此,要提高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本地化率,扩大我国国产料件的出口,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有关政策。

首先应支持国内企业提高国产中间品的质量。

加工贸易所进口的原材料中间品,通常是国内不能生产或者质量不能满足加工贸易企业生产需要的产品。

所以,提高国产料件的质量和技术含量,争取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标准,是解决我国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产业
薄弱的根本途径。

应当鼓励企业利用先进技术改造现有生产方式,并大力培养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的工人,增加对国内中间品生产企业的研发投入。

政府应在国内原材料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之间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

其次从资金方面给予支持。

国家应提供资金扶持国内企业开发、研制新产品新技术,使国内企业生产的料件在质量、规格和成本等方面符合加工贸易出口的要求,有关部门可以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加工贸易本地化,并简化申请和审批程序。

不过,单靠政府直接融资,无论从规模还是效率上都受到制约。

因此国家应鼓励设立民间的风险融资机制,例如,通过减免税改革,鼓励企业间成立风险基金,投资具有较高风险的新产品开发和试制项。

最后在加工贸易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中间投入品供求信息库。

由于目前企业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信息采集的投入大,投资风险高,因此国家应实行扶植政策或者由政府组织建立信息库。

针对加工贸易可选择的替代产品建立专业信息库和信息网络,及时公布产品的质量标准、规格、价格、供应渠道等相关信息。

(二)培育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加工贸易仍处于传统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不高技术含量低,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即使是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也主要集中在高科技产品生产环节中的劳动密集型部分,而且,我国这种传统的加工贸易模式正日益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因此发展核心关键技术,设立研究开发中心,为加工贸易成果商业化生产创
造条件,是提高我国加工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领域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生产能力。

因此,一方面,需要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加工贸易产业,提高传统加工贸易产业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要努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扶持性政策。

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是加工贸易和加工贸易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级的保证,也是避免一些加工贸易企业为追求低劳动力成本而不断迁移施。

目前,人才仍然是制约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问题,特别是民营企业才与观念的制约,很多企业家对于企业发展、企业管理与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感到困惑。

这在珠三角、江浙、泉州一带十分明显。

因此,加强人才培训,特别是一些紧缺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推动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
鼓励和支持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在沿海地区,随着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的上升,加工贸易要提高档次,发展一些低劳动密集度、高资本技术密集度的产品,并把劳动密集度较高的产品和行业推向中西部地区,实现梯度开发转移的政策目标。

在中西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设立出口加工区,使其享受与沿海省份出口加工区同样的优惠政策,通过规范的运作与统一的管理,吸引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要从中西部地区实际出发,提出促进中西部地区出口加工区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

由于中西部地区缺乏招商引资经验,因此可以适当放宽入驻企业的审
批条件,通过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中西部经济开发区共同投资、合作开发、收益共享的方式开展加工贸易。

通过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可以提升中西部地区吸引、利用外资和开展加工贸易的能力,引导沿海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快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 郭建宏.中国加工贸易问题研究——发展、挑战和结构升级.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 刘德学.全球生产网络与加工贸易升级.北京:经济科学出
版社.2006.
[3] 形式与对策——中国外经贸发展与改革.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
[4] 于倩.影响我国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因素分析.经济金融观察.2007.12.
[5] carliss y b, kim b c. managing in an age of modulari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5):84-9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