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情绪
生理心理学情绪构成
情绪作为反应模式的三个构成成分
行为 自主神经 激素
例:狗面对入侵者 人类谎言 环境诱发适应性肌肉运动导致行为成分 自主神经反应易化行为,体内能量快速动员 肾上腺分泌激素强化自主神经反应
热点讨论: 测谎仪
22
多道生理记录仪(测谎仪)
记录伴随情绪的生理变化
多道生理记录仪俗称测谎仪
注射药物,告诉被试为维生素,实际是肾上腺素。 向被试说明注射后的不同反应,一组是注射激素的正确反应; 二组是会发抖、手脚有点麻等; 分别进入两种环境,一种惹人发笑;一种惹人发怒。
结果:
注射肾上腺素
告知会有反应
不告知药物反应
滑稽表演
惹是生非
滑稽表演
惹是生非
情绪表现平静
特别兴奋
特别生气
知道药物效应者,将心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气促等生理变化归为药物,而不是归为情境。 不知道药物效应者,将生理变化解释为自己的由情境造成的情绪反应。
说谎的前提:对事实说谎
有事实 判断说谎对象是否知道事实 编造一个很好的谎言 说谎后的担心、害怕。
以上说谎的四个过程
测谎的一般步骤
收集资料
测前谈话
正式测试 分析图谱和数据 测后谈话
主要测试方法
准绳问题测试法(CQT)
测谎问题的类型
中性问题(无关问题)
与调查的问题无关,对被试心理不会产生很大的刺激
愤怒与攻击的激素控制
雄性激素(睾丸酮)
动物实验:
雄性间的攻击: Bean,1978年向 阉割大鼠的视前区内侧注射睾丸酮 ,大鼠对同性的攻击行为增强。 雌性间的攻击: 1988年Poll,切出 一批雌性大鼠的卵巢,然后分成三 组,每天注射睾丸酮、雌二醇、安 慰剂。14天后他们把大鼠放入测试 笼,并放入另一只陌生雌鼠,发现 注射睾丸酮的攻击变得频繁。 胚胎期受到雄性激素的影响的雌性 啮齿类动物之间的攻击行为也会增 多
对人类的研究比实验动物困难多,有研究提示,雄性激 素主要作用可能是提高获取支配地位的动机,攻击性倒 在其次。
5-羟色胺
5-HT的神经元位于中缝核 灵长类动物研究:5-HT水平低的野生猕猴,经常攻 击比他们年长的且体型更大的动物;与其他猴子相 比,他们更喜欢进行没有获胜把握的争斗。 49只青春期猕猴跟踪研究,5-HT低的,46%四年 内死去,5-HT高的全部存活。死掉的猴子中,大部 分是被其他猴子杀死。第一只死掉的猴子5-HT最低 ,死前一晚攻击过两只成年猕猴 人类研究:比较43例暴力犯罪、15例非暴力犯罪、 21例健康自愿者。发现暴力犯罪组5-HT水平最低
一是激发自主的肌肉活动(唤醒和行动) 二是产生情绪体验
而在唤醒和行动与情绪体验之间却不存在因果 关系。
坎农-巴德理论
引起知觉的刺激情境
丘脑激活和处理
唤醒和行为
情绪感受
巴甫洛夫的动力定型说
情绪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是脑 高级皮层的功能,是条件反射 动力定型的形成和变化的表现 稳定——正性情绪体验 破坏——负性情绪体验
下丘脑通过两条通路把信息传向脑干:
杏仁核和扣带回
杏仁核与下丘脑在功能上具 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对情绪性攻击行为具有兴奋作 用 损毁杏仁核后,凶猛的动物变 的温顺。
扣带回
扣带回:大脑内侧面,连接 大脑皮层和下丘脑,形成一 个环路来影响情绪。
动物实验证明:切除动物扣带 回,会使动物变的凶猛,在清 醒状态下,刺激动物扣带回, 动物出现发怒、吼叫等情绪反 应。
1、能够使杏仁核快速而相对模糊地觉察环境 中的危险性刺激,并做好准备,以便在大脑皮 层传入与情绪认知相关的复杂神经信息时,做 出适当的反应。 2、能够使杏仁核在大脑皮层信息到达前,抢 先做出反应。
情绪VS理智
愤怒和攻击 (Anger & Aggression)
愤怒和攻击的脑机制
下丘脑
电刺激动物的下丘脑不同 部位,能引发愤怒有关的 行为。 “假怒” 在间脑水平上 切除大脑皮层的猫或狗, 对一些微弱的刺激表现出 强烈的愤怒。如:毛发竖 起、张牙舞爪、瞳孔散大 、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 等,这些都与动物进行搏 斗时的表现一样,故称为 “假怒”。
恐惧
神经生理学研究证明: 恐惧情绪受杏仁核控制 杏仁核的结构:位于大 脑颞叶
基底外侧核:接受感觉系统 的传入信息 皮质内侧核:接受气味、外 激素信息传递到基底前脑和 下丘脑。 中央核:接受外侧核的信息 传入,神经纤维投射到下丘 脑、中脑、延髓等负责情绪 表达的脑区
恐惧
动物研究
通过特殊向实验动物喂苦味或甜味的溶液,当动物 再次看到这个装置时,杏仁核神经元被激活。 1937年,美国科学家切除猴子双侧颞叶后,发生显 著的行为:
条件性恐惧可以快速获得,并且维持很长时间
创伤后的应激障碍PTSD、惊恐障碍、社交恐惧症
杏仁核与恐惧信息加工的双通路模型
研究条件性恐惧的神 经回路时发现,投射 到杏仁核的恐惧信息 存在两条加工通路:
由丘脑经过皮层投射到 杏仁核的“高级通路” 由丘脑直接投射到杏仁 核的“低级通路”
“低级通路”的意义
额叶皮层 额叶皮层在识别情绪意 义,调节个人行为中起到 重要作用。
1951年Fulton证明:黑猩 猩的额叶切除后,可使其 因为不再被给予奖赏而引 起的愤怒反应消失。 临床上曾经用切除额叶治 疗病人的情绪障碍。 著名的病例:Gage,事故 主要破坏了他的额叶皮层 ——前额叶皮层——眶额 皮层
测谎历史
中国古代《尚书》“五听” 现代测谎技术
美国人基勒于1926年首次提出 Polygraph Lie-Detector 20世纪60年代初,电子技术 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技术
测谎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说谎行为 自主神经 (交感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系统) 外在:流汗、面红、抓耳挠腮、语音 内在:血压、皮肤电、脉搏、呼吸、脑电等 本能 心理威胁—自卫 认知心理学:大脑记忆—唤起—心理反应 注意:关注自己所关心的事
紧张峰测试法(POT)
特点:说谎(犯罪)情节的真实答案只有本人知 道,主试(办案人员)不知道,需要寻找答案。
例1:你知道犯罪分子为什么要杀张三吗?
是因为他欠债不还? 是因为图财害命? 是因为经济纠纷? 是因为奸情败露? 是因为要报仇? 是因为杀人灭口? 是因为一时愤怒? 是因为其他原因?
例2:你妻子的尸体是不是在河边? 是不是铁路边? 是不是菜地? 是不是房子附近? 是不是在工地附近? 是不是在厂房附近
杏仁核与条件性恐惧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动物实验:
Kapp,1982年,给予兔子两种声音刺激,其中一种 声音呈现后给兔子电击,另一种声音呈现之后不施加 电击,条件反射建立后,杏仁中央核对引起电击的声 音有反应。 LeDoux,1995年,损毁杏仁中央核,大鼠不会建立 条件化的恐惧情绪反应。 因此:杏仁中央核内的神经元对恐惧性情绪反应的学习 有重要作用
20世界60年代,耶鲁大学实验发现:
刺激猫的内侧下丘脑,可诱发猫的情绪性攻击,有 发怒表现,与“假怒”相似,但并不对靠近的老鼠 攻击。 刺激外侧下丘脑,此时猫没有很多威胁性的动作, 但是迅速扑向老鼠并咬住脖子。 腹侧通路:外侧下丘脑,投射到中脑的腹侧,刺激 中脑腹侧可诱发捕食攻击行为,损毁该区消除动物 的攻击行为。 背侧通路:内侧下丘脑将信息传递到中脑的导水管 周围灰质,刺激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可产生愤怒、 攻击行为。
主要作用:寻找答案,为侦查提供方向。寻找赃物 、证物的去向。判断作案人数,作案动机,钱款数 目,凶器,作案人被害人关系等 例:扑克牌测试 作用:被试生理心理是否正常;使被试适应测谎、 相信测谎;调节仪器。
激励刺激法—POT的特例
情景测试法(GKT)
特点:犯罪(说谎)情节只有被试和主试(办 案人员)知道,其他人都不应知道 前提:有犯罪事实;犯罪情节保密好 构成:一组GKT问题有一个目标问题和若干个 (5-6)陪衬问题组成。陪衬问题是同一类型 ,同一层次
要求:答案准确,记忆深刻,保密好、没公开
例1:你知道作案分子杀死张山用得是是什么凶器? 是石头吗? 是木棒吗? 是刀吗? 是斧子吗? 是锤子吗? 是榔头吗? 例2:你知道李四是怎么死的? 是闷死的吗? 是勒死的吗? 是淹死的吗? 是毒死的吗? 是砍死的吗? 是。。。。?
影响测谎的因素
过度注意 认知盲 口识倾向 性欲亢奋 情绪改变
Kluver-Bucy综合征
相反,电刺激猫的杏仁核能诱发恐俱和攻击行为。
恐惧
人类研究
某30岁女病人:双侧杏仁核损伤,智力正常,能辨认 照片上的熟人,谈论人类的面部表情时,知道高兴, 厌恶,悲伤,但是不能很好的表述担心、恐惧。 脑成像技术:Cahill,1996,观看唤起恐惧情绪的内容 电影,杏仁核活动增强。 Isenberg,1999,被试读出电脑屏幕上的词语的颜色 ,威胁性词语(屠杀),双侧杏仁核的活动增强。 2001,被试识别恐惧面孔时,杏仁核均被激活。
相关问题(目标问题、关键问题) 与所调查的问题有关的问题 准绳问题(对照问题)
被试肯定是说谎回答或难以如实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