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情绪

第五章 情绪

当某种情绪刚一出现时便能察觉,这种自我觉知能 力是情绪智力的核心。 自我觉知能力高的人对自己的情绪具有清晰的认知, 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2.管理自我
管理自我即调控自我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地适度。 这种能力建立在自我觉知的基础上。 每种情绪、情感都有其作用与意义,调控的核心意 思是保持平衡而不是压制情绪。
惧 哀
情绪的生理测量与测谎(一)
鉴于有机体在情绪状态下出现许多生理反 应,因而有可能运用各种生理记录仪器把 这些变化记录下来,作为情绪活动的客观 指标之一。例如,心率、血压、血糖、呼 吸、脉搏容积、皮肤电阻、肌肉紧张度以 及脑电变化、脑神经化学物质变化等,均 可被测量。
情绪的生理测量与测谎(二)
(2)人类继承和发展了动物情绪这一高级适应手段。
人类婴儿依靠情绪信息的传递,得到成人的哺育。 成人正是通过婴儿的情绪反应体察他们的需要,并 及时调整他们的生活条件。
儿童和青少年在学校或家庭生活中如果情绪出现了 危机,说明儿童应有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多数情 况下预示着家庭、社区或学校环境的功能出现了问 题。 情绪是个体环境适应状况的指示器,如果情绪长期 高度紧张或不良情绪不断发生,这说明个体的环境 适应出现了问题,应该及时做出适当的调整。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Yerks—Dodson Low)
倒U型曲线
3.情绪对社会交往活动具有协调作用
首先,如果个人拥有良好的情绪,并能够 适当地控制和保持,就可以促进和维护与 他人的社会交往。 其次,交往双方拥有的良好情绪是社会交 往的“粘合剂”,也是人际互动的“润滑 油”,它有助于超越个体差异。 再次,情绪的外部表现可以比较准确的提 供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信息。
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在情绪体验逐步稳固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并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因此,有的心理学家对情绪情感不加区分,在同等意义上使用 这两个概念。
社会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 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道德感的形成过程有三种表现形式: (1)直觉的情感体验(2)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 的情感体验(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 2.理智感 是人的认识需要或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 生的体验。 3.美感 是审美需要和观点是否获得满足时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人的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是可以控制的。
(二)状 态
情绪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 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心境、激情和 应激。
1.心 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 有弥散性。 某种心境持续的时间依赖于引起这种心境的客观环 境和个体的个性特点。 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和身体健康有很大影 响。
首先,情绪对个体的所有心理活动具 有重要影响。
情绪是对人的一切心理和行为活动起 着调节作用的“背景”因素。 研究表明:情绪在心理变态中起着核 心的作用,情绪异常往往是精神疾病 的先兆。
其次,情绪在人类生理和心理相互作用的 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情绪的紧张必然伴随着体内一系列的生理 变化,尤其是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变。
3.应 激
应激是个体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产生的情绪状态,是对某 种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产生应激状态的原因是:已有的知识经验于当前所面临的事件 产生的新要求不一致,新异情境的要求是过去所未经历过的; 或者当个体已有的经验不足以使其对付当前的境遇时,也会产 生无能为力的压力感和紧张感等应激反应。 应激状态对人的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能导致生理和行为的急 剧变化。 中等程度的应激状态会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作用。 个体适应应激状态的能力存在差异,这主要是受人的性格、过 去经验、知识,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的影响。
3.自我激励
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 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 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
4.识别他人的情绪
识别他人的情绪时移情能力的体现。 移情,即“感人之所感”,并同时能“知人之所 感”,也就是说,既能分享他人情绪,对他人的处 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观理解,分析他人情绪的能力。 移情能力是在情绪的自我觉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激 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这种情绪状态往往是由一个人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的事件所引起的。另外,对立意向的冲突或过度抑 制也很容易引起激情。 激情发生时一般有很明显的外部表现。
在激情状态下,人的认识活动范围缩小,控制力减 弱,对自己行为的后果不能作出适当的评估,容易 出现轻率的举动。 但激情是完全有可能控制的。

三、学生情绪的发展与培养
(一)学生情绪的发展
1.学生情绪发展的特征:
随着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青少年逐渐 了解了各种情绪表现的社会意义,他们很想 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但有时又容易发泄出 来。
(二)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
1.了解自我
2.管理自我 3.自我激励 4.识别他人的情绪 5.处理人际关系
1.了解自我
语言是人际交流的主要工具,而情绪信息的 传递则是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但是,从通 讯交流的发生上来说,表情信息的交流出现 得比语言要早得多,情绪是高等动物信息传 递的主要工具,也是前言语阶段婴儿与成人 互相沟通的唯一渠道和手段。情绪的适应功 能正是通过其通讯作用实现的。
4.情绪与个体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


感情,通常是用来表示情绪、情感这一类心理 现象的笼统称谓。它既包含与生理需要相联系 的低级情绪,也包含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高级 情绪情感。
这个概念在日常用语中比较常见。
(三)情绪的功能
1.情绪对环境具有适应功能。 2.情绪对其他心理和行为活动具有调解功能 3.情绪对社会交往活动具有协调功能。 4.情绪与个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测谎机图片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感就是情的感受方面,即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情绪体 验)。通常情绪是指情的各个方面:主观体验、行为表现和 生理机制等。 2.情绪可用于动物和人类,情感只用于人类。情绪与生理需要 相联系,情感与社会需要相联系。 3.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即时性、冲动性、外显性,而情感 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和內隐形。
情绪的生理测量与测谎(三)
测谎与一般生理测量一样,在测定基础水 平后,向被试提出一系列要求回答的问题, 这些问题中包括中性问题和有关键意义的 鉴定性问题,问题之间有足够的时间间隔 以使生理指标恢复常态。若被试在回答鉴 定性问题时产生紧张情绪反应,即将在各 指标上出现同步变化,作为鉴别是否说谎 的一种参考。
(二)情绪的两极性
情绪的两极性是指每一种情绪都能找到与之对立 的情绪。 情绪的两极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快感度: 有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也有否定的 不愉快的情绪。 2.紧张度: 情绪有轻松和紧张之分。 3.强 度: 人的任何情绪在强度上都有着由弱到 强的变化等级。 4.激动水平: 情绪有激动和平静之分。
1.情绪对环境具有适应功能
(1)情绪是进化的产物。 在低等动物种系中,几乎无情绪可言。当动物的神 经系统发展到皮质阶段时,生理唤醒在脑中产生相 应的感觉(感受)状态并留下痕迹,就是最原始的 爱、怒、怕等情绪。 当特定的行为模式、生理唤醒及相应的感受状态3 成分出现后,就具备了情绪的适应性,其作用在于 发动机体能量使机体处于适宜的活动状态;将相应 的感受通过行为(表情)表现出来,以达到共鸣或 求得援助。所以,情绪自产生之日起便成为适应生 存的心理工具。
5.处理人际关系
能够调控他人的情绪是把握人际关系技 巧的核心,它要求其他两种情绪技能达 到成熟:自我管理与移情。 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时,教师一 方面要进行认知指导,纠正学生的认知 偏差,对有些学生的认知缺乏进行“补 课”;另一方面,教给他们一些社交的 技巧。
情绪的两级一般是对立排斥的,二者可以在一定 的条件下转换,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诱发和培养积 极愉快的情绪来控制或排斥消极不愉快的情绪。 但二者也可以同时出现。
情绪在两极性多维度上不同程度的结合构成了人 类复杂而多变的情绪。 个体的情绪问题,大部分是由于个体不能有效地 把某些情绪维度控制在某一范围内造成的。
情绪强度与操作效果
有研究表明,情绪能影响认知操作的效果,其影响效应取决 于情绪的性质及强度。 中等唤醒水平的愉快和兴趣情绪为认知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 背景。愉快强度与操作效果曲线呈倒“U”型。过低或过高的 愉快唤醒均不利于认知操作。 这些研究结果符合关于不同唤醒水平的情绪对手工操作的不 同效应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而对负情绪来说,痛苦、恐惧的强度与操作效果呈直线相关, 情绪强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 与痛苦、恐惧不同的是,由于愤怒情绪具有自信度较强的性 质和指向于外的倾向,中等强度的情绪一旦爆发出来,有可 能组织个体倾向于面对的任务,导致较好的操作效果(孟昭 兰,1984,1987)。 这些研究结果补充了耶克斯-多德森曲线。
使用多导生理记录仪可以同步记录各项生理指标, 它包括心率、脉搏容积、呼吸与皮肤电反应等多 项指标,可同步取得多项数据,可以进行综合分 析。所谓测谎仪实际上就是一台多导仪。 多导仪测谎是基于这样的假定:当人说谎时,会 产生某种情绪反应,这些反应可以从生理变化表 现出来。鉴于生理变化受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 系统支配,不受人的主观控制,因此测量结果是 比较客观的。
2.情绪对其他心理和行为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情绪为人类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心理状态 和背景,其他一切心理和行为活动都是 在一定的情绪状态下发生的。 积极良好的情绪可以激发和促进人们的 活动,并提高活动的效率;而消极不良 的情绪会阻碍活动的顺利进行。
强烈持久的情绪能够激发个体无限的能 量去进行某种活动。
根据国内外大量学者的研究和认识,情绪这一心理 现象最起码包括三个方面:内部的主观感受或体验、 外在的行为表现形式和独特的神经生理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