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大区域经济差异与市场机会

八大区域经济差异与市场机会

八大区域经济差异与市场机会八大区域经济差异与市场机会如何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界定我国大陆的社会经济区域,不仅关系到各种社会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布局,而且对不同经济区域的经济规划、产业布局有直接影响,同时对包括市场结构、消费结构、商业联系等在内的经济活动也有直接影响简要结论1、根据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上证报告提出了划分中国大陆经济区域的新方法,把中国大陆划为八大经济区域,即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地区。

2、各地区在地域范围、人口规模和富裕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

大西北地区地域最为宽阔,西南地区人口众多,东部沿海地区最为富庶。

3、综合各特征,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力、产业能力最强,市场前景最大,是中国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

4、沿海三地区比其他地区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多的投资机会。

5、大西北地区人烟稀少,本地市场小,对外联系不便,发展之路漫长。

今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也日益增强。

现在,一些地区从经济互利互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少新颖的区域概念,如“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等。

这些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地区经济的日益活跃和跨行政区划的经济联动诉求,给人很多启发。

然而,如何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界定我国大陆的社会经济区域,不仅有全局意义,关系到各种社会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布局,而且对不同经济区域的经济规划、产业布局有直接影响,同时也对包括市场结构、消费结构、商业联系等在内的经济活动有直接影响。

经济区域划分既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方便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和区域政策的分析。

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我们认为,为适应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之需,中国大陆经济区域的划分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空间上相互毗邻;(2)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结构相近;(3)经济发展水平接近;(4)经济上相互联系密切或面临相似的发展问题;(5)社会结构相仿;(6)区块规模适度;(7)适当考虑历史延续性;(8)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型;(9)便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卷及其他相关资料和数据,对中国大陆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将中国大陆划分为如下八大经济区域:1、东北地区。

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总面积79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0696万。

这一地区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结构相近,历史上相互联系比较紧密,目前,面临的共同问题多,如资源枯竭问题、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问题等。

2、北部沿海地区。

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二市两省。

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8127万。

这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达,在对外开放中成绩显著。

3、东部沿海地区。

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

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3582万。

这一地区现代化起步早,历史上对外经济联系密切,在改革开放的许多领域先行一步,人力资本丰富,发展优势明显。

4、南部沿海地区。

包括福建、广东、海南三省。

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2019万。

这一地区面临港、澳、台,海外社会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

5、黄河中游地区。

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内蒙三省一区。

总面积160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8863万。

这一地区自然资源尤其是煤炭和天然气资源丰富,地处内陆,战略地位重要,对外开放不足,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6、长江中游地区。

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

总面积68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23085万。

这一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良,人口稠密,对外开放程度低,产业转型压力大。

7、西南地区。

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三省一市一区。

总面积134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24611万。

这一地区地处偏远,土地贫瘠,贫困人口多,对南亚开放有着较好的条件。

8、大西北地区。

包括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两省三区。

总面积398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5800万。

这一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地广人稀,市场狭小,对周边地区开放有一定的条件。

(报告执笔:李善同、侯永志参加讨论:李善同、侯永志、刘勇、冯杰数据处理:陈波)八大区域经济差异与市场机会比较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可以从多侧面进行。

本报告主要从基本情况、经济总量与结构、基础设施、对外开放、市场规模与居民消费、发展能力与经济活力等6个方面对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

一、基本情况1、从地域面积上看,大西北地区最大,地域398万平方公里;东部沿海地区最小,地域21万平方公里。

2、从人口规模看,西南地区人口最多,2001年人口24611万,占全国的19.28%;大西北地区人口最少,人口5800万,占4.54%。

3、从人口密度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人口最为稠密,2001年人口密度为660人/平方公里;大西北地区人口最为稀少,人口密度为15人/平方公里。

前者为后者的44倍(见表1)。

二、经济总量与结构1、经济总量(1)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总量最大,2001年GDP21211亿元,占全国的19.87%;大西北地区经济总量最小,GDP3296亿元,占3.09%。

前者为后者的6.4倍。

(2)东部沿海地区人均GDP水平最高,2001年人均GDP15617元;西南地区人均GDP水平最低,人均GDP4698元;前者是后者的3.3倍。

(3)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有4个,分别是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也有4个地区,分别是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地区。

(4)在沿海地区,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南北差距。

2001年东部沿海地区人均GDP 超出北部沿海地区的43.68%。

2、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人口分布(1)第一产业在西南地区的比重最高,2001年其增加值占西南地区GDP的22.16%;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比重最高,其增加值分别占东部沿海地区GDP的50.55%和40.66%。

(2)西南地区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最高,2001年第一产业就业占西南地区就业总量的62.75%;东部沿海地区第二产业的就业份额最高,为32.05%;东北地区第三产业的就业份额最高,为33.16%。

(3)虽然从增加值份额来看,各大区第一产业已退居次要位置,其份额均小于相应地区的1/4,但是,从就业份额来看,各大区第一产业仍居于首要地位,其份额无一例外地高于相应地区的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份额。

其中,有5个地区接近或超过50%,分别是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地区。

(4)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2001年达52.1%;西南地区城市化水平最低,为26.8%。

前者比后者高25.3个百分点(见表2)。

三、基础设施1、交通运输设施(1)北部沿海铁路交通基础设施状况最好,2001年每1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铁路25公里;其次为东北和长江中游地区;最差的是大西北地区,铁路密度仅为2公里/千平方公里。

(2)以线路密度为标准,南部沿海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状况最好,2001年每1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公路536公里;其次为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线路密度超过400公里/千平方公里;最差的是大西北地区,公路密度仅为48公里/千平方公里。

(3)东部沿海内河航运状况最好,水网密度高,每1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内河航线177公里;其次为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

2、城市基础设施(1)各大地区自来水使用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重都不是很高,比重最高的大西北地区也只有63.99%的水平;经济发达的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分别只有63.26%、61.72%和47.43%的水平;水平最低的是西南地区,比重只有45.44%。

(2)各大区煤气、天然气和石油气使用人口的比重都比较低,比重最高的东部沿海地区的水平也不足60%;长江中游、大西北、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的比重尚不到40%,依次仅为38.91%、35.95%、27.95%和16.79%。

(3)从相对水平上看,东北、东部沿海、长江中游地区工业废水处理设备的负荷较重,南部沿海、黄河中游地区的负荷较轻;除南部沿海地区外,其他各大区工业废气处理设备的负荷都比较接近。

四、对外开放1、无论从进出口状况还是从利用外资状况来看,南部沿海地区开放程度都最高,对外依赖程度也最大。

2、沿海三个地区即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的开放程度显著地高于其他地区。

按开放程度高低排序,则南部沿海先于东部沿海,东部沿海又先于北部沿海。

3、如果从进出口和外资利用占全国的比重看,大西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最低。

2001年大西北地区进出口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84%,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31%,与开放程度最高的南部沿海地区有着天壤之别。

如果从进出口依存度看,则长江中游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最低。

2001年长江中游地区进出口依存度7.36%,进口依存度3.99%,出口依存度3.37%,和南部沿海地区相差103.08、55.64和47.43个百分点。

五、市场规模与居民消费1、市场规模(1)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市场。

2001年东部沿海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86亿元,占全国的18.72%。

(2)沿海三个地区的市场规模大于其他地区。

按规模大小排序,则东部沿海先于北部沿海,北部沿海又先于南部沿海。

(3)北部沿海地区商业和餐饮业的规模最大。

2001年北部沿海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从业人员98.9万,占全国的20.51%。

(4)大西北地区市场规模、商业和餐饮业规模最小。

2001年大西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0亿元,占全国的2.77%,不足东部沿海地区的1/7;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从业人员15.5万,占全国的3.22%,不足北部沿海地区的1/6。

2、居民购买能力(1)就城镇居民购买能力而言,南部沿海地区最强,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区依次次之,黄河中游地区最弱。

2001年南部沿海地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9510.5元,人均消费支出7255.9元;黄河中游地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5364.7元,人均消费支出4225.5元,分别只有南部沿海地区的56.41%和58.24%。

(2)就农村居民购买能力而言,东部沿海地区最强,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区依次次之,大西北地区最弱。

2001年东部沿海地区农村人均纯收入4303.5元,人均消费支出3032.5元;大西北地区农村人均纯收入1604.1元,人均消费支出1243.0元,分别只有东部沿海地区的37.27%和40.99%。

(3)不同地区农村居民购买力之间的差别大于城镇居民购买力之间的差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