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遗产之美

中国遗产之美


西安秦始皇1974年,在陕西临潼
帝,是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现辟为 “故宫博物院”。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 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 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被联合国科教文 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米,传说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 为“殿宇之海”,气魄宏伟,极为壮观。无论是平面布局, 立体效果,还是形式上的雄伟堂皇,都堪称无与伦比的杰作。 一条中轴贯通着整个故宫,这条中轴又在北京城的中轴 线上。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在中 轴宫殿两旁,还对称分布着许多殿宇,也都宏伟华丽。这些 宫殿可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 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殿为两翼。内廷以乾清宫、交泰 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六宫为两翼,布局严谨有序。故宫 的四个城角都有精巧玲珑的角楼,建造精巧美观。宫城周围 环绕着高10米,长3400米的宫墙,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 现在,故宫的一些宫殿中设立了综合性的历史艺术馆、 绘画馆、分类的陶瓷馆、青铜器馆、明清工艺美术馆、铭刻 馆、玩具馆、文房四宝馆、玩物馆、珍宝馆、钟表馆和清代 宫廷典章文物展览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艺术珍品,占中国文 物总数的六分之一,是中国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也是 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中很多文物是绝无仅有 的无价国宝。
中国遗产之美
洞”,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被誉为20世 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 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 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 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 佛教艺术圣地。 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 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 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 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 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 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 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 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 文化宝藏。
河南
洛阳龙门石窟 有着长久的历史意义 同样也是 个比较好的旅游景点 来过的朋友没事一点来看看 这里的 佛像是最据有旅游特色 比较完善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 南十三公里,这里是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 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 "。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曾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 望见了洛阳南面的伊阙,就对他的侍从们说,这不是真 龙天子的门户吗?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一位大臣献 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炀帝听 后龙颜大悦,就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都城,把皇宫的 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的习惯的称为龙门 了。 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 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公里处的伊河两岸。经过自北魏 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 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多在伊水西岸。数量 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 魏碑精华,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 "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是国家AAAAA级 旅游景区,北京时间2000年11月30日洛阳龙门石窟被国 际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山西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
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 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 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 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 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 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 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 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 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 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 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 佛教思想流 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 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 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 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 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 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
北京颐和园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
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 (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 448万两百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 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 (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 (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 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 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 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四川峨眉山公元1世纪中叶,佛教经南丝
绸之路由印度传入峨眉山,药农蒲公在今金项创 建普光殿。公元3世纪,普贤信仰之说在山中传 播,中国僧慧持在观心坡下营造普贤寺(今万年 寺)。6世纪中叶,世界佛教发展重心逐步由印度 转向中国,四川一度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中心, 佛寺的兴建便应运而生,历史上寺庙最多时曾多 达100多座。公元8世纪,禅宗独盛,全山禅宗 一统。9世纪中叶,宋太祖赵匡胤,派遣以僧继 业为首的僧团去印度访问。回国后,继业奉记来 山营造佛寺,译经传法,铸造重62吨,高7.85米 的巨型普贤铜佛像供奉于今万年寺内,成为峨眉 山佛像中的精品,文化、艺术价值极高。千百年 来,峨眉山这个"佛门圣地"便以"普贤道场"之名, 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蜚声中外。
内蒙古元上都外城整体呈曲尺形,围绕
于皇城之西、北两面扩建而成,西、北两面墙长 2220米,东墙长815米,南墙长820米。 占地面 积约288公顷 现存城墙底基宽10米,顶宽2米, 存高约为3-6米。外城自西门北侧225米处,斜向 修一条东西向的隔墙至皇城北门瓮城西墙,将外 城分为皇城以西、以北两部分。隔墙基宽3米,残 高0.7-0.8米,顶宽2.05米。 城墙均为黄土夯筑, 夯层厚约20厘米左右,薄厚不均,夯实程度不若 皇城,外表未有砖石包砌。 共辟有四门,南墙一 门,西墙一门,北墙两门。 外城四周围绕有护城 河遗迹。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西 北郊区约两千米处的布日红山上。在当 地信仰藏传佛教的人民心中,这座小山 犹如观音菩萨居住的普陀山,因而用藏 语称此为布达拉(普陀之意)。 布达 拉宫重重叠叠,迂曲折,同山体融合在 一起,高高耸立,壮观巍峨。宫墙红白 相间,宫顶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艺术 感染力。它是拉萨城的标志,也是西藏 人民巨大创造力的象征,是西藏建筑艺 术的珍贵财富,也是独一无二的雪域高 原上的人类文化遗产。藏语称为“赞姆 林坚吉”,意思是价值抵得上半个世界。
北京故宫也称“紫禁城”。这里曾居住过2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皇
安徽黄山为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徐霞客曾两
次游黄山,赞叹说: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 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 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集中国各大名山的美景于一身,以奇松、 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现在冬雪则成 为了黄山第五绝。黄山不仅自然景观奇特,而且文化 底蕴深厚,传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所以黄山非但以 景取胜,还是几千年来道家仙士的常游之所。李白等 大诗人也在此留下了壮美诗篇。 黄山千峰竞秀,万壑峥嵘。有名可指的就有72 山峰,其中“莲花”、“光明顶”、“天都”三大主 峰,均在海拔1800米以上,拔地极天,气势磅礴, 雄姿灵秀。黄山原名“黟山”,因山峰和岩石遥望青 黑而得名。因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采药炼丹、得道成 仙,唐玄宗于是在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改“黟山” 为“黄山”。千余年来,黄山积淀了浓郁的黄帝文化, 轩辕峰、炼丹峰、容成峰、浮丘峰、丹井、洗药溪、 晒药台等景名都与黄帝有关。
中国
大运河水道运输经济而省力,因此水道 交通很早便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利用。但是,中国的 主要河流绝大多数是东西走向,没有南北水道,这 种横向封闭的自然水系严重地制约着全国各地的交 通往来,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 展。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设法开凿南北走向的 人工河—中国大运河。从吴国开凿的邗沟起,此后 有战国时期魏国在中原地区开的鸿沟,三国时曹魏 在华北平原开的白沟、平虏渠、利漕渠,吴国在江 南开的破岗渎。但直到隋朝以前,这些运河规模都 不大,而且互不连贯,时兴时废,没有形成一个完 整的水运系统。因此,就将这个时期所开凿的运河 统称为早期的运河。 隋代统一中国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其对全国的 统治,发展江淮漕运,增强北方边防力量,从公元 584年(隋文帝开皇四年)到公元610年(隋炀帝大业 六年)20余年之间,充分利用了过去开的运河和天 然河流,先后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并重修了江 南运河,终于凿成和疏通了以国都洛阳为中心,北 抵河北涿郡、南达浙江余杭的大运河。唐代的运河 基本上是沿用了隋代大运河的体系,只是作了局部 的变更和整修。所以后人有“隋朝开河,唐宋受益” 之说。
甘肃敦煌莫高窟,又名“千佛
秦始皇陵东侧1000多米处先后发掘了三座大型兵 马俑的葬坑,这里埋葬着约7000件陶制车马和兵 俑,还有实用兵器万件。三个从葬坑总面积达2万 平方米,其中呈长方形的一号坑最大,总面积达 13000平方米,整齐有序地埋葬着与真人真马等高 的陶塑兵马俑,按密度推算,总数达6000件,系 以战车和步兵混合编组的主力部队。二号坑约 6000平方米,估计俑器有1500件,为弩兵、战车、 骑兵穿插组成的混合部队。三号坑最小,约5000 平方米,共有俑器69件,有战车、车马、御者、 武士、系统帅一、二号坑的军事指挥部,从而组成 一个统一完整、威武雄壮的军阵构图,它们是秦代 禁卫军的真实写照,在总体设计上,既担负着守卫 陵园的象征职能,又是对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这一 历史功业的纪念碑式的雕塑。 秦陵兵马俑首先是以整体的雄伟气势震撼人心。 一、二号兵马俑坑内的武士俑基本上都是面朝东方 的。在庞大的军阵最前面的是三列横向的前锋部队, 三个领队身穿铠甲,其余兵士免盔束发,身着轻便 短褐,腿扎裹腿。刻划了前锋部队 轻足善走 特点 及迅猛歼敌的精神气概。强大的后续部队是由38 路纵队和几千个铠甲俑簇拥着的战车的主力军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