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PPT教学课件-第十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教育心理学》PPT教学课件-第十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三、问题解决的理论
(一) 试误说 问题解决是由刺激情境与适当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构成 的;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逐渐形成的。 (二) 顿悟说 顿悟说认为人遇到问题时,会重组问题情境的当前结构, 以弥补问题的缺口,达到新的完形,从而联想起一种可行的 解决方案。 (三) 问题解决的认知观点 问题解决的过程也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达到目标的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问题解决者遇到各种问题情景,这些问题 情景的总和构成了问题状态。
一、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
(三) 整体表征 当问题解决者理解了问题中的每一句话之后,还要把对 所有句子的理解联系起来,将所有语句和数量整合到一个统 一的框架中来,达成对整个问题的准确理解。 (四) 问题归类 在一个研究中,有些被试只看一下标准代数题开头的几 个句子,就马上作出决定,并且将问题归入某一类型中。一 旦将问题归入某一类(例如,这是一个距离问题),一个特 定的图式就被激活了,这个图式将引导问题解决者对有关信 息的注意,并预期正确答案应当是什么样的。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流畅性(fluency)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 少。 灵活性(flexibility)是指摈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而 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 独创性(originality)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 规的能力,此外还有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所见所闻加以 组织的能力。
三、实际教学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练
一般来说,问题解决的训练方法要以对问题解决过程的 讨论为指导,除了前面讨论问题解决过程所提到的一些训练 方法外,还可以考虑以下几点建议。 (一) 创造适当气氛,鼓励主动质疑 (二) 提供难度适当的问题 (三) 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 (四) 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 (五) 帮助学生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六) 训练学生陈述自己的假设及其步骤 (七) 提供结构不良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 训练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问题与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过程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
第一节
问题与问题解决
• 一、问题及其分类 • 二、问题解决的界定 • 三、问题解决的理论
一、问题及其分类
(一) 问题的界定 问题(problem),是指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 事,但不能马上知道完成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每 一个问题都必然包以下三种成分:(1)给定信息,指有关 问题初始状态的一系列描述;(2)目标,指有关问题结果 状态的描述;(3)障碍,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的 种种需待解决的因素。 (二) 问题的分类 结构良好问题(well-structured problem),也就是 那些具有明确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解决方法的问题。 结构不良问题(ill-structured problem)指那些没有明确 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或解决方法的问题。
三、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一) 脑激励法 脑激励法(brainstorming,又译头脑风暴法),其核 心思想就是把产生想法和评价想法区分开来。 (二) 分合法 核心思想是“把原本不相同、不相关的元素加以整合”, 即“使熟悉的事物变得新奇”和“使新奇的事物变得熟悉”。 (三) 自由联想技术 自由联想技术(freeassociation techniques),即教 师提供一个刺激,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自由反应。
第二节 问题解决过程
• • • •
一、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 二、寻求解答阶段 三、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 四、评价结果阶段
一、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
(一) 识相关信息 学校课程中的问题常常是一些结构良好的问题,这些问 题明确,已知条件不多也不少。有些学校目前已在考虑对学 校中的问题进行改造,以求与实际问题相似,以培养学生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语义理解 在理解题意时,并非所有的语句都同等重要。关系语句 是理解题意的重点和关键。把握了关系语句,就把握了数量 之间的关系,就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中各数量之间的内在联 系,从而有助于找到已知数量和知数量之间的关系,最终运 用已知数量去解答知数量。
第四节Leabharlann 创造性• 一、创造性的义 •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 三、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一、创造性的含义
对于创造性(creativity),人们往往从作品(产物)、 个性特质和过程三方面来考虑。 从作品方面看,一项作品 具有新颖性,且在一定范围内有用,便可成为具有创造性的 产品。从个性特质方面看,创造性或者创造力常被用来形容 创制作品的人。从过程方面看,只有了解了创造过程以及创 造者所运用的正确方法和思维活动方式,才能深入了解创造 活动,才能有利于我们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产生更多的创 造性的作品。
二、问题解决的界定
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是指问题解决者面临问 题情境而没有现成方法可以利用时,将已知情境转化为目标 情境的认知过程。 解决问题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解决问题是解决新 的问题,即所遇到的问题是初次遇到的问题。2.在解决问题 中,要把掌握的简单规则(包括概念)重新组合,以适用于 当前问题。3.问题一旦解决,人的能力或倾向随之发生变化。
高等学校心理学专业课程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教育心理学
陈 琦 刘儒德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四部分 学习心理
第十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本章要点
1. 简述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基本理论与观点 2. 简述基克的问题解决策略教学模式 3. 简述问题解决技能培养策略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 应用 4. 简述创造性的培养方法
三、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
当表征某个问题并选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下一步就要执 行计划、尝试解答。如果解决方案主要涉及某些算法的使用, 例如,解数学应用题中的列计算,那么一定要记住,避免在 使用算法的过程中产生一些错误的算式或系统性的错误 (bug)。
四、评价结果阶段
当选择并完成某个解决方案之后,还应该对结果进行评 价。评价结果的方法之一,就是寻找能够证实或证伪这种解 答的证据,对解答进行核查。
二、一般性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
(一) 创作式思维教程;先就某个迷案提供一些线索,要 求读者回答问题,目的是让读者“用自己的话陈述问题”、 “自己提出问题”、“产生能解释迷案的各种想法”。 (二) 问题解决模式;问题解决模式是鲁宾斯坦编制的一 套供大学生使用的训练教程。教程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提供 许多可使用的问题解决工具。 (三) 德波诺的CoRT教程:德波诺的CoRT教程教学生如何 看待他们可能在校外面临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独特的解答。 (四) 弗斯坦的思维工具强化教程:弥补许多家庭教育的 上述缺陷,给儿童提供讨论和解释周围世界的机会,使思维 的工具逐渐丰富起来。
二、寻求解答阶段
(一) 手段-目的分析 把总目标分成子目标,运用算子,进行匹配,消灭差, 最终达到总目标。 (二) 爬山法 先设立一个目标,然后向目标方向走到与起始点邻近的 某一节点,逐步逼近目标。 (三) 逆向反推法 在有些问题解决中,从初始状态出发可以有多种走法, 但只有一条路能到达目标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用逆向反推 法解决问题是较为可行的。 (四) 类比思维 当我们面对某个问题而对该问题的领域知识所知甚少时, 我们常常会使用类比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第三节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 一、专家和新手 • 二、一般性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 • 三、实际教学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 养
一、专家和新手
(一) 专家和新手的差异 专家们不仅仅具有丰富的陈述性知识——事实和言语信 息,而且以自己的方式存储大量的程序性知识——知道如何 去做的策略知识。 (二) 新手的误区 新手有时持有一些错误的直觉观念,为了学习新的信息, 学生有时一定要丢掉心中的常识。 (三) 专家的优势与隐患 在很大程度上,专家在他所擅长的领域里通过处理各种 问题积累下了大量的经验,使得他们能够对相关领域内的问 题自动化地解决。已经熟练某种问题解决的方式以后,做出 改变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会给问题解决者带来极大的 压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