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节 原虫感染-疟疾 PPT课件

第七节 原虫感染-疟疾 PPT课件


临床表现:典型发作
突发寒战高热

寒战:持续10min-2h,伴体温迅速上升 高热: 持续2h-6h,体温可达40º C 酸痛,乏力,持续2-6小时

大汗,体温骤降,自觉症状缓解,乏力,1-2h 间歇期

间日疟,卵形疟—48h 三日疟—72h 恶性疟—无规律

反复发作多有贫血和脾大
临床及症状的严重程度
恶性疟 — 任何年龄RBC(>20%RBC)
巨量疟原虫血症,最严重的疟疾类型
间日疟 — 年幼RBC(<25000/mm3) 卵形疟 — 年幼RBC(<25000/mm3) 三日疟 — 衰老RBC(<10000 /mm3)
发病机制

疟原虫在宿主体内长期存在,在自然界持 续传播的原因:生活史特点
第七节 原虫感染
疟 疾
学习目标
掌握 疟疾常见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和措施。
理解 疟疾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并发症、辅助检
查及处理要点。
了解
疟原虫的病原学、发病机制、病理。


疟疾是由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引起的寄生原虫病。
疟原虫→人血→肝细胞内寄生繁殖
→红细胞内繁殖→红细胞成批破裂 →间歇性寒战、高热、大汗后缓解。
血症状,严重者出现中度以上贫血、黄疸,甚至发生
急性肾功衰竭.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贫血,WBC正常或减少,大单
核细胞可增高

血涂片(薄片及厚片):吉姆萨染色


骨髓穿刺涂片(阳性率高)
其他实验室检查:荧光染色、DNA探针杂 交、PCR、血清学方法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到过疟疾流行区 近期有无输血史 间歇性寒战、高热与大量出汗 贫血、脾大 脑型疟在疟疾发作数日后出现神志改变 溶血尿毒综合征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与发热疾病鉴别:病原学的确定 伤寒 败血症 钩端螺旋体 胆系感染 尿路感染 脑型疟疾与神经系统疾病鉴别 中毒性菌痢 流行性乙型脑炎
治疗:抗疟原虫治疗
抗疟原虫治疗

对氯喹敏感的疟疾发作治疗

氯喹:控制发作首选(杀灭RBC内期裂殖体),口服吸 收快,排泄慢,作用持久,副作用轻,老年人和心脏病 者慎用。口服3天。 伯安喹:控制复发(杀灭肝细胞内裂殖体、“休眠 子”),防止传播(杀灭各型配子体)。不能单独控制 发作(对RBC内期作用差)。副作用有头晕,恶心呕吐, 腹痛,发绀等。先天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者可急性 血管内溶血。口服8天。
流行病学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免疫力不持久 各型疟疾间无交叉免疫性 反复多次感染,再感染时症状轻 流行特征 地区性:热带和亚热带>温带 流行分布: 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卵形疟 季节性:夏秋季
发病机制

疟原虫在肝细胞和RBC内发育阶段一般无症状。
典型症状—成批细胞破裂(裂殖子、细胞因子及 代谢产物入血) 间歇性发作—裂殖子侵入新的红细胞。 带疟原虫者—经反复发作或重复感染后可获得一 定的免疫力,此时虽有小量疟原虫增殖,可无疟 疾发作的临床症状。
肝细胞内的发育
迟发型:间日疟卵型疟
红细胞内的发育
在蚊体内的发育阶段
疟原虫的生活史应明确以下几点:

(1)当疟原虫在人体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增殖时, 临床上无明显表现. (2)迟发型子孢子在肝细胞内的发育是复发的 根源. (3)间日疟和卵形疟有复发,恶性疟和三日疟 无复发.



(4)红细胞破坏,大量裂殖子、疟色素及代谢产 物释放入血,引起疟疾发作.


繁殖周期中产生巨大数量的子代 抗原多样性
半免疫状态,带虫免疫
(semi-immune status)

疟原虫感染虽不能激发机体产生足够的细胞免疫, 却能够使在不断发生的再感染中,出现严重疟疾 的危险性减小,而且可逐渐积累一定的免疫力, 使感染后疟原虫的数量被抑制在临床发作水平以 下,对此种不完全的免疫状态,称为半免疫状态。 也称带虫免疫。 机制:未激发机体足够的细胞免疫 有效的体液免疫可以明显减少原虫血症,而彻底 清除疟原虫感染主要依靠细胞免疫

脑型疟疾:

恶性疟严重的临床类型,偶见于间日疟
临床表现:发热,头痛,意识障碍
病因:

受染红细胞堵塞脑微血管 低血糖:进食不足、疟原虫消耗、奎宁刺激胰岛素分 泌 细胞因子

临床表现:恶性疟疾


过高热型: 持续高热可达42℃,谵妄、继之昏 迷、抽搐,可在数小时内死亡。 肾功衰竭:高疟原虫血症阻塞微血管溶血 肺水肿:高疟原虫血症阻塞微血管 腹痛:肠道微血管阻塞 贫血:大量红细胞破坏
间日疟和卵形疟隔日发作,常有复发;
三日疟每三日发作一次;
恶性疟发热不规则,常无复发,严重者可导致脑型疟疾。
病原学
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可复发) 卵形疟原虫(可复发) 三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临床表现重)
生活史


两阶段 无性生殖(人体内) 有性生殖(蚊体内) 两宿主 中间宿主(人) 终宿主(蚊)
临床表现:输血后疟疾

潜伏期:7-10天 主要为间日疟 临床表现与蚊传疟疾相同 无肝内繁殖阶段,不产生迟发型裂殖体 无复发
临床表现:黑尿热
溶血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inemic syndrome)
•发生原因:为大量的红细胞在血管内溶解破坏加之 疟原虫本身及其释放的毒素造成的直接微血管病变所 致 ,抗疟药物(如奎宁及伯氨喹)亦可诱发. •临床表现:寒战、腰痛、酱油色尿等急性血管内溶
疟原虫的生活史应明确以下几点:

(5)周期性发作:一部分裂殖子再侵入红细胞内 增殖后再释放入血.
(6)裂殖子经3-6代增殖后发育成雌雄配子体时, 具有传染性. (7)人为中间宿主,蚊为终宿主.




(8)肝细胞内期:复发、潜伏期有关.
(9) RBC内期:周期性发作有关.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 (血液含成熟配子体) 传播途径 主要途径—蚊虫叮咬皮肤 传播媒介—按蚊(中华按蚊) 输血

病理改变

RBC增大及粘附—微血管堵塞
脑组织水肿,充血(脑型疟)
肾损害 肺水肿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有明显疟色素沉着 细胞因子的作用:TNF-α、γ-IFN
微血管病变、细胞破坏后释放的代谢产物、细胞因 子有重要病理意义
临床表现:潜伏期

潜伏期: 间日疟及卵形疟为13—15d 三日疟24—30d 恶性疟7一12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