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一语文早读材料(第13周四用)选文1故乡永在凸凹故乡的村口有一盘石碾,碾花已经斑驳了,却依旧完整地立在那里。
因为与石碾有关的人,许多都还健在,包括我,也包括那个当着村长的人。
至今村里还未曾完全开化,还敬畏着两种东西:一官,二书。
所以,有写书的我和当村长的他在,短期内,石碾是不会被“请”走的。
现在,人们都吃着面粉和从东北流入的精米,石碾的功能早已废掉了,我们之所以还固执地保留着它,是因为它承载着生命的记忆。
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故乡的吃食几乎只有玉米。
玉米被我们种下,被我们收获,然后拿到石碾上去加工,最后被我们吃到肚里。
整个过程都是我们亲自参与的动作,没有多余的指望,也没有坐享其成的不安,日子虽然清寡,却也饱满着。
在故乡,还有一个不能被拆卸的“部件”,便是村口大柳树上,那挂用废铁制成的钟。
之所以用“挂”而不是用“口”,是因为它虽然叫钟,却没有钟的模样,只是一块完整的铸铁,悬挂着,一有硬物敲击,便传出钟的声响。
但它规范了农人的生活。
生活,进入了人民公社的程序,劳动就变成了集体或团队的方式,那挂钟就有了发号施令的作用。
钟声一响,人们出工;从那一刻起,家居下的私人生活就结束了,而变成了必须服从统一意志的“社会主义”劳动。
那个时节,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个贫瘠的山地,其实也简化为一个解决吃饭的问题。
如果不服从钟的指令,土地就会荒芜,玉米就会歉收,就会挨饿。
况且,敲钟的人和被钟声汇集的人,都要毫不例外地下到地里去,都要“躬耕田亩”。
所以,钟所敲击而出的,不是“官本位”的权威,而是“民本位”的和声,或者说,它是“日出而作”,结伴而行,共同创造生活的“安魂曲”。
人们因此而敬重它,信任它。
所以,这挂钟是个温馨的历史记忆,告诉人们:昨天的日子,还有一段值得回味的时光——物质虽然短缺,但却有一种难得的公平与公正,人们一起卑微,一起忍耐,即便是含辛茹苦,血汗交迸,也是心甘情愿的。
钟是特定历史的见证。
从山地走到平原,已20余年了,故乡的人事已更迭得无法辨认,甚至有“家园”不在之感。
但是,只要一见到那石碾、那钟,心头就温厚起来——因为他们还能指出我的来路,还能唤起我昨天的生命情感,便松了一口气——故乡还是在的。
父亲去世之后,母亲被我接了出来,回到故乡的机会就少了。
这反而加深了我对故乡的思念。
因为母亲就像一把离乡之土,即便是离开了母体,也带着故乡的腥味——她虽然身在平原、逡巡在楼宇之间,但她乡音不改,所思所叙,都是故乡的旧事,好像眼下的生活与她毫无关系。
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一旦合上了眼睛,你一定把我弄回老家去,跟你父亲葬在一起。
”你若跟她叨念眼前的事体,她的眼神是淡漠的,跟你的感情好像也有些隔膜;只有说到家乡的一枝一叶,她才明亮了眼睛,话语绵密得像仲夏的雨脚,一团亲情也盈盈溢溢。
于是,母子的语境便总是过去的时态,好像我还未曾长大,依然依偎在她的双膝之上。
母亲真是一把故乡的土,即便是洒落在异乡,也固执地培植着属于故乡的情感。
故乡的村长是我的同龄人,有一些文化,有一些主见,所以他专程来找我,对我说:你也算是个名人了,我想给你在家乡修一座故居。
我说:你千万别做煞风景的事,咱家乡最让人动心的是村头的石碾、大柳树上的挂钟,还有南方人稀罕的大土炕和石板瓦顶的传统民居,而不是一个无名作家的所谓故居。
所以,你要真的开发旅游的话,就该保留好故乡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
村长对我有意见,忿忿地走了。
不久就传来消息,说村长贷了一笔款,修了一片南方的曲径回廊和竹楼茅舍。
我心中很是不快,感到:所谓故乡,其实是相对于游子来说的,或者说是相对于过去的生活记忆来说的;故乡之内的人,往往是不懂故乡的,是体会不到故乡的意味的。
虽然我不同意村长的做法,但我没有加以阻拦;因为我明白,故乡毕竟是那里的人的生存土壤,要想过上好日子,固守是没有出路的,就得发展。
而发展是不念旧的,它面对的是未来。
只是出于对石碾和钟的担忧,我给他写了一封信,希望他善待它们,那是游子对故乡的感情寄托。
他回信给我,请我放心,说对待那些旧物,他的感情是与我相通的。
但他在最后反问我道:如果我不在了,又该怎么办?要知道,后人的想法到底与我们的不同。
他的反问使我陷入久久的忧伤。
母亲察觉了我的情绪,送来探寻的目光。
我心头一热,对自己说:石碾与钟不在了又有何妨?还有父母的坟茔!父母的坟茔就是游子的根脉,所在之地,也就是故乡了。
思考·探究·练习1.文章第二段说:我们之所以还固执地保留着它,是因为它承载着生命的记忆。
其中“承载着生命的记忆”指的是什么?2.文中称钟在故乡是一个不能被拆卸的“部件”,原因是什么?3.“钟所敲击而出的,不是“官本位”的权威,而是“民本位”的和声”道出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
思考·探究·练习(参考答案)1.在最艰苦的年代,正是石碾让“我们”得以吃上经过加工的玉米,从而让生命延续下来。
2.①它规范了农人的生活;②它是温馨的历史记忆;③它是特定历史的见证。
3.第一问:道出了“物质虽然短缺,但却有一种难得的公平与公正”的社会状况。
第二问:流露出作者对过去那种官民平等的“和声”的缅怀,也隐含了对当今“官本位”思想的鞭挞。
4.怀旧(怀念故乡的石碾、钟)——忧伤(担心故乡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遭劫)——解脱(认识到了“故乡永在”)选文2从一而终的河流(节选)宋晓杰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水,让我以特殊的方式记住了那个特殊的年份。
那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啊。
暴风骤雨,劈雷闪电。
碗口粗的大树被连根拔起,横七竖八地倒伏着。
市里连夜下达了迅速疏散城区人口的紧急通知。
有腿脚勤快的人探子似地飞奔回来报告说:护城河水已经与护城河堤平齐了,光亮亮的,镜子面似的,还不带上金银细软逃离出城,等死吗?于是,人们拖家带口,大包小裹地奔向火车站、汽车站,逃离大水,逃离危险,撤向安全的所在。
妈妈屋里屋外喃喃着,发水了,发水了,像XX年一样,啥都没了,啥都没了……她的声音传递着她的经验,颤颤抖抖的,让我们心里没底,比面对自然的灾难还要没底和恐慌。
我想不清楚,这个小城惟一可供玩耍的护城河,怎么忽然发起了脾气?那么多的水是龟鳖虾蟹、天兵天将连夜调来的不成?莫不是海龙王在发威?想不了许多,带着随身的物件,我们顶风冒雨,汇入迁徒的人流。
具体在乡下那个小山村里躲避多久,我已经没有概念了。
我只记得那时间不厌其烦地长,长得我甚至渴望更大的一场水把我冲回家去。
我们在那个小山村里终日无所事事地逛荡,住在一个黑而窄的小旅店里,吃在一个暗而脏的小饭店里。
妈妈把大票的钱缝在裤子的一个口袋里,缝得很细致。
隔几天,晚上睡觉前,妈妈就要把它重新缝一遍,因为隔几天,我们必须取出来并消灭掉一张大面额的纸票。
其实,在看清渐渐瘪下去的口袋之前,我们对那个每天不得不去三次的小饭店就已经失去了兴趣。
我们每天最重要、也是最不重要的事情,就是吃饭。
妈妈整天整天地叹气,关于大水关于爸爸的消息,只能从小山村的队部里那台电话机中得来。
虽然那台电话乌黑黑的,拥有它的人对着它唾液飞溅,我们还是对它心怀向往,陪着笑脸找熟人领着去听电话,陪着笑脸对队部里出出入入的任何一个人。
那一段时期,正是我刚刚考入技校不久,开学的日期也因此一推再推,听说新盖的教学楼也被住在附近的居民当成了避难所。
我们热切地想家,想家里的饭菜、想院子里的赖瓜、想宽宽平平的硬板床,想得广阔而具体,想得满眼忧郁、没着没落,就差没写出诗来了。
一天晚上,小旅店对面的小剧场前有些骚动,大喇叭里传出振奋人心的消息:广大村民们,你们好!今晚七点,今晚七点,上映电影《浪子燕青》,《浪子燕青》,欢迎收看!欢迎收看!这总比枯坐着发愁要好。
我飞奔着买了票。
电影肯定是放映了,而我却没有看到燕青长什么样,谁能猜出是怎么回事吗?我只听到燕青说话的声音,听到打斗的声音,而画面是摄影中追拍的效果,没有一个人是清晰的,没有一棵树是清晰的,拷贝模糊一片,像我心中模糊的期待,乱乱地,糅杂在一起,怎么也无法清明。
我们回到小城,第一件事就是跑上大坝,验证那个“飞毛腿”的话是真是假。
可是,水还是原来的水,它安静地卧在堤坝下,像一个安静听话的孩子,根本没有什么“镜子面”。
从此以后,尽管水势之大载入地方志,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再相信“飞毛腿”的一句重要不重要的话。
我天真地认为,那条温顺的河,一辈子都是个温柔女子,而决不是粗暴的泼妇。
而且,它永远不老。
谁也不会想到,在全城万人空巷逃离灾难的时刻,一个年轻人,拒绝家人一次次的劝阻和催促,在他昏暗、狭小的房间里,静静地守候着他的未来。
按照算命先生的忠告,他心平气和地坐在黑暗中,蔽光、蔽人、蔽时辰,耐心地等待着那个命相中银河水系的女子,星一样移转到他生命的轨迹之中。
那个算命先生或许真的开了天眼,他知道小城会为一个普通青年的幸福,全城停电(雷击致使城市漆黑一片)。
今天,当我写到这个章节,不禁自我解嘲地想起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
想不到,若干年后,那个青年,成了我的丈夫。
有趣的是,风雨飘摇、洪水肆虐的那个如晦之夜,我们直线距离相隔只有几里远。
但是,就是那短短的几里路,我们却走了之前漫漫的二十年、之后长长的好几年,才相遇……思考·探究·练习1.选出对文章内容鉴赏正确的两项是()()A.选文极力描写了洪水来临之时人们的惊慌,反映了在自然灾害面前人们的无助和绝望,逃避灾难的急迫,以及对避难生活的厌恶。
B.文章在细节描写上很成功,如写妈妈的喃喃,妈妈的叹气,小山村住处的鄙陋,以及我对家里的想往,突出地表现了洪涝灾害带给人们的巨大苦难,渲染了本文悲剧的气氛。
C.作者写一个执着的年轻人拒绝离开城市,固守着自己的家,“耐心地等待着那个命相中银河水系的女子,星一样移转到他生命的轨迹之中”。
目的是为了和人们的惊慌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突出年轻人的意志坚韧和等待恋人到来的执着。
D.作者引用了想起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具有让人遐想的言外之意,在遭到洪水围困的小城,就只有一个年轻人,那么倾城之恋就是指对这个年轻人的爱恋。
E.文章的最后写到“风雨飘摇、洪水肆虐的那个如晦之夜,我们直线距离相隔只有几里远。
但是,就是那短短的几里路,我们却走了之前漫漫的二十年、之后长长的好几年,才相遇……”含蓄地表达了错过了认识那个年轻人整整二十年的时间。
2.“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水,让我以特殊的方式记住了那个特殊的年份”这句话是全文的总领句,其中“特殊的方式”和“特殊的年份”分别有什么含义?请简述之。
3.“我天真地认为,那条温顺的河,一辈子都是个温柔女子,而决不是粗暴的泼妇。
而且,它永远不老。
”请阐述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
4.结合课文,分析灾难来临时人们的种种表现,并结合自己的体会,给人们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